孙琳琳
(东营市中医院急诊科,山东 东营, 257055)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ML)是一种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常由呼吸道感染及肠道炎症引发。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其腹痛位置多变,右下腹、左下腹、上腹、脐周均有可能,腹痛类型不固定,既可表现为间歇性也可表现为持续性。因儿童对疼痛较为敏感,腹痛时易焦虑、哭闹,对治疗及护理产生影响,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患儿腹痛程度尤为重要。儿童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表达不如成年人,通常难以准确表达疼痛程度,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和处理较为困难,镇痛后效果反馈也有难度,因此适合儿童镇痛方案的研究进展缓慢。过往研究中的多模式镇痛多应用于围术期,旨在采用多种镇痛药物和方法发挥协同或相加镇痛作用,降低单一用药剂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并且提高对镇痛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并延长镇痛时间。虽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绝大多数无需手术,但其导致的腹痛较为严重,并且儿童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于镇痛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风险更高,因此本研究根据此核心理念,从护理层面采用多种模式的方法以改善患儿腹痛,以期起到镇痛效果,并探究其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在东营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21例;患儿年龄2~8岁,平均年龄(4.82±1.34)岁;病程3~6 d,平均病程(4.13±0.41)d。腹痛部位:阵发性脐周痛25例,右下腹痛11例,部位不固定1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患儿年龄1~8岁,平均年龄(4.67±1.45)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4.20±0.46)d。腹痛部位:阵发性脐周痛22例,右下腹痛12例,部位不固定1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腹痛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东营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过彩色多普勒等手段确诊,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AML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有小儿急性阑尾炎、急性肝炎、急性胃炎、肠痉挛等外科急腹症;②有其他腹部疾病;③精神病患儿或无法正常沟通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①个性护理方案和健康宣教措施: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年龄、性格、病情等方面确定其偏好和适合的护理方式,对于年龄较大且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患儿,护理人员可向其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在治疗中、生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及时向监护人告知病情变化,并给予患儿细心的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安慰,减轻患儿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对于年幼的患儿需以耐心的态度给予抚慰,重视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可在治疗和日后生活中更为科学细致地照顾患儿。②环境管理:因医院冰冷的环境,消毒水的味道,会使患儿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治疗与护理,医护人员可在患儿病房内放置幼儿玩具,并在墙上张贴卡通图画,同时在病房内放置儿童读物及图画书,指导家属为患儿朗读,播放动画片,营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患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安抚,首先与患儿沟通时应语言亲切、态度亲和,其次护理时应具有耐心、爱心,最后多鼓励患儿,增强其依从性。④营养护理:住院期间患儿食谱应当遵照健康、营养的标准制订,并且需结合患儿喜好,给予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饮食。由于部分患儿对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具有一定抗拒态度,护理人员在患儿进食过程中可采用形象的比喻形容绿色蔬菜,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患儿了解蔬菜的重要性,使其在保证食欲的前提下摄入充足营养。⑤患儿监护人的相关护理:患儿监护人对于患儿病情大多呈现担忧焦急的态度,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好患儿安抚的同时也要做好患儿监护人的情绪安抚工作,使用亲切平和的语言,友善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应用鼓励和表扬的积极表达方式,提升其依从性,对病情和治疗方法的叙述应当通俗易懂,避免照本宣科,使患儿监护人理解医护人员工作并积极配合。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模式镇痛管理。①分散注意力镇痛法:对于年幼的患儿,可采用安抚、逗弄、哄抱的方式缓解疼痛及不良情绪;而年纪较大的患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主要方式有做游戏、看动画片等娱乐活动。②按摩及药物镇痛法:对于疼痛感较低的患儿通过抚摸、中医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四指指腹或手掌着力顺时针按摩腹前腹壁,以患儿出现腹痛减轻、局部出现热感为宜,并可配合远端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均用拇指或中指在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揉动20~30次,膻中穴揉按20~30次,以局部皮肤有热感为宜;疼痛较严重的患儿根据情况给予镇痛药物。③患儿疼痛管理:在整个镇痛过程中同样给予患儿言语及行为上的鼓励,可加以糖果、零食、小玩具等物品作为奖励;指导患儿能够自己判断疼痛程度并准确描述疼痛部位,以便医护人员更准确的评判患儿情况,进而更有效地给予处理措施。
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儿镇痛效果(解痉止痛药使用次数)及住院时间、临床症状(腹痛、发热、呕吐、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改善时间,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疼痛程度。采用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EOPS)评价疼痛程度。主要指标有哭闹情况:无哭闹为1分,呻吟哭泣为2分,尖叫为3分;面部表情:微笑为0分,无表情为1分,表情痛苦为2分;疼痛表达:无痛为0分,表达与疼痛无关的感受为1分,言语表达疼痛为2分;紧张程度:无反应为1分,紧张颤抖为2分;对疼痛点的反应:无特别反应为1分,抚摸、触碰疼痛点或局部紧张为2分;腿部活动:无特别活动为1分,踢动、收缩、紧张僵硬为2分。≤4分为无痛,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
研究组解痉止痛药使用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研究组腹痛、发热、呕吐、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治疗5 d后,两组患者CHEOP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AML是小儿常见病,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症,并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腹痛使患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免疫功能。患儿难以正确的认知及表达疼痛,导致医护人员无法有效了解患儿疾病的真实情况,同时镇痛药物对幼儿不良反应较大,且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毒副反应也较大,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因此探究其他有效干预措施缓解患儿疼痛,提高治疗及护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多模式镇痛管理是一种通过科学方法缓解疼痛的管理模式,其通过综合模式下的管理方法,实施镇痛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生理痛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康复效果均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使用解痉止痛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在治疗5 d后研究组患儿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多模式镇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疼痛,促进康复。黄小平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模式镇痛能够促进小儿隐匿性阴茎矫正术后恢复,镇痛效果显著,在儿童中应用效果良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陈冉冉的研究也表明多模式镇痛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中应用的多模式镇痛管理中,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够给予不同类型患儿针对性护理措施,使患儿和家属均能够得到疾病知识宣教,知晓应当怎样配合治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获得更好的治护效果,更有效缓解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减轻疼痛。而改善环境能够缓解医院冰冷的氛围,降低患儿对医院的抵触心理,并利用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天性,摆放玩具,使病房温馨有趣,让患儿适应病房环境,愉快轻松地接受治疗及护理,营造舒适快乐的护理环境。在常规心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为患儿提供最好的服务,给予患儿及家属良好的就医体验,在缓解患儿疼痛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家属情绪的影响。儿童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利用此特性,在患儿感到疼痛时根据年龄给予针对性处理,使其注意力不要长期集中在生理疼痛上,减轻机体对疼痛症状的反应。对于患儿腹痛,除转移注意力之外,还要给予抚慰、按摩等方式改善疼痛,穴位按摩属于外治法,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创伤性小,适合儿童镇痛,与镇痛药物结合时能够增加镇痛疗效。
由于儿童对疼痛的敏感度较高,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于疼痛的表达越不准确,造成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并且疼痛也会降低患儿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其恢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应用多模式镇痛能够促进患儿恢复。多模式镇痛管理从专业的角度,针对患儿腹部疼痛的临床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符合儿童的镇痛方法,使其身心高度舒适,缓解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同时指导患儿正确描述疼痛情况能够提高治疗及护理有效性,降低治疗难度,使疾病更快恢复。
综上所述,多模式镇痛管理能够有效提升AML治疗及护理效果,降低疼痛程度,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