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鹤
(日照市中医医院产科,山东 日照, 276800)
母乳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婴幼儿食品,能够满足婴幼儿成长的营养所需,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力的发育,增强新生儿的抵抗能力。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进行分娩后乳汁分泌较少或者无法分泌乳汁的情况,多发于产后2~3 d至半个月以内。主要由于乳房形态、剖宫产术、自身营养等因素导致。产后缺乳是产妇分娩之后常见的现象,因为多数产妇会对分娩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抗拒感,再加上产后身体虚弱,致产妇产后乳汁分泌较少。产妇产后泌乳量不足,不仅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影响产妇产后身心健康。当前临床主要是采取健康宣教的方式,以预防产后缺乳的发生,但是健康宣教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产后缺乳进行干预,对现今临床产科医护人员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医学理论认为,产后缺乳主因分娩后气血两亏所致,临床实践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对产后缺乳的预防效果较好,可以有效促进产妇产后乳汁的分泌。本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在日照市中医医院分娩的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探析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在日照市中医医院分娩的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6.47±2.06)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23±1.05)周;顺产22例,剖宫产10例;初产妇16例,经产妇16例。研究组中,产妇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6.48±2.05)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26±1.03)周;顺产23例,剖宫产9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14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产妇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日照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单胎妊娠;②无意识或语言障碍;③产后主动选择母乳喂养;④新生儿可正常吸吮;⑤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伴妊娠合并症;②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③存在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④乳房发育异常;⑤拒绝母乳喂养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护理,措施如下:①给予产妇母乳喂养健康宣教,并且指导产妇产后哺乳技巧;②让母婴同居一室,尽早让新生儿吸吮母乳,实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③协助产妇行母乳喂养,并且给予产妇产后心理疏导,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以免因为不良情绪而影响乳汁的分泌;④嘱产妇保持营养饮食,多进食有利于乳汁分泌的食物,确保充足的睡眠。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措施如下:①穴位按摩:选取乳根穴、膻中穴,以按摩推拿手法对各穴位进行推拿,并且以滚法放松周围肌肉,再以按揉法点按大椎、天宗、各腧穴,最后以排、搓法行推拿,2次/d,每个穴位按摩100次。②乳房按摩:产妇分娩苏醒后即可开始行乳房按摩操作,嘱产妇取仰卧位,先利用温水打湿毛巾后将乳房及其周围进行清洁,再涂抹适量润肤油,以手掌对产妇胸部及乳房周边进行按摩,左侧乳房顺时针按摩,右侧乳房逆时针按摩,25~35次/侧,直至乳房发热为止,以掌心固定于乳头,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30次。气血虚弱者择少泽、膻中、足三里、乳根等穴,肝郁气滞者择少泽、太冲、内关、乳根、膻中等穴,采取补法实施按摩,以拇指按压各穴位,2次/d,2 min/穴。③中药贴压:选取胸、内分泌与乳腺对应耳穴为主穴,气血虚弱者加选胃、脾对应耳穴;肝郁气滞者加选神门、肝对应耳穴,常规消毒后以王不留行籽行耳穴按压,得气后停留1 min,3~5次/d。④走罐:嘱产妇取俯卧位,常规消毒背部,并且于颈背部涂抹适量的活血剂,以闪火法将火罐吸附于患者背部,并且采取平推的方法将火罐自颈部沿督脉移至腰骶部,再依经络循行方向反复推动火罐,持续5~6次直至患者背部皮肤呈红热状,1次/d,10 min/次。⑤中医食疗:依产妇实际情况,给予产妇产后饮食指导,嘱其严禁食用酸涩、寒性与回乳类食物。气血两亏产妇可让其食当归炖猪蹄,以补气通乳,或多食乳鸽、红枣、羊肉、鳝鱼等补气养血类食物;肝郁气滞产妇可让其食通草炖猪蹄,或以豆浆500 g、海带100 g、佛手9 g 同煮食汤。
两组产妇均自分娩当天开始接受护理,共护理1周。
统计两组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情况,并且计算其发生率。产妇分娩后乳汁极少,无法满足哺育婴儿需求,甚至完全没有,为产后缺乳。产后缺乳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乳房充盈度、泌乳量与人工喂养容量等情况。泌乳量可选用带刻度的集奶专用袋,收集乳汁,且进行记录;人工喂养容量可用带刻度的奶瓶,记录每次的喂养量。其中,乳房充盈度的评分标准为,若产妇乳房空虚,通过手法挤压,并且未分泌出乳汁,则为0分;若产妇乳房为轻度充盈状态,然未出现胀满感,通过手法挤压方分泌出乳汁,则为1分;若产妇为中度充盈状态,不存在胀满感,通过手法挤压有分泌出乳汁,可满足新生儿的需求,则为2分;若产妇为重度充盈状态,且有胀满感,通过手法挤压会出现乳汁喷出,则为3分。
对两组产妇护理后的泌乳量进行分级,且进行观察与比较。通常可将泌乳量分成三个等级,其中,产妇乳房明显充盈,挤压后会有乳汁溢出,且乳质清稠,可满足新生儿的正常哺乳需求,即可判定为Ⅰ级;产妇乳房较为充盈,但达不到胀满,用力挤压之后会有乳汁溢出,乳质清,但无法充分满足新生儿的正常哺乳需求,即可判定为Ⅱ级;产妇乳房未出现明显充盈,用力挤压之后不会有乳汁溢出,不能对新生儿进行正常哺乳,即可判定为Ⅲ级。
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研究组产妇经干预后的乳房充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产妇经干预后的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产妇经干预后的人工喂养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泌乳量Ⅰ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产后泌乳量Ⅲ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新生儿哺乳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其中前者是最为理想的方式,能够更好的保障新生儿的生长及发育。除此之外,母乳喂养对产妇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十分有利,如可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可加速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避免产后贫血的发生。有研究指出:产妇产后之所以放弃母乳喂养,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后泌乳量较少,无法满足新生儿的需求。近些年来,由于二胎、三胎政策的相继开放,育龄女性生育年龄的持续提升,剖宫产的增多,使得产妇产后缺乳发生率呈现增长态势;而这一现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也对产妇日后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泌乳是一个神经内分泌的过程,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缺乏泌乳激素、产痛、不良情绪、营养、休息等。临床实践显示,及早对产后缺乳产妇实施治疗与干预,能逐步提高产妇产后的泌乳量,确保产妇乳汁分泌能满足新生儿的生长需求。
中医学认为,产妇产后缺乳主因其分娩后气血两亏所致,中医适宜技术经数千年的临床积累验证,是一种安全、有效、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传统疗法。乳房按摩以推、揉、抓、捏等方式,对神经内分泌反射产生刺激,有利泌乳激素的分泌,帮助产妇缓解乳房胀痛症状,加快乳腺管疏通速度,对乳根、膻中等穴的刺激,还能够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穴位按摩可促进乳房周围血液循环的恢复,有效缓解产妇产后气血两亏的症状,加快产妇产后的恢复。中药贴压通过适度按压耳穴处的王不留行籽,能对穴位产生刺激,帮助产妇改善身体机能,从而促进乳汁的分泌,且王不留行籽本身就具能利血脉的作用,有利通乳。走罐能对产妇颈背部穴位产生刺激,提高产妇机体的乳汁分泌能力。中医食疗能帮助产妇有效改善其产后营养缺乏情况,同时依产妇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食疗护理,有利对症治疗,改善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情况,促进产妇产后乳汁的正常分泌。相关报道指出,对产妇加施了针刺、手法催乳等中医护理措施,相比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产妇,其泌乳量明显更高,而人工喂养容量明显更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可见加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有利减少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研究组产妇乳房充盈度、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人工喂养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加施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有利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减少新生儿的人工喂养量。此外,研究组产妇产后泌乳量Ⅰ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研究组所用治疗技术,对促进产妇泌乳量的提升可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适宜技术能有效预防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提高产妇泌乳量,减少新生儿的人工喂养容量,具良好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当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