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我国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西部藏族聚居区四姑娘山景区为例

2022-09-27 07:47刘勇何丽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四姑娘山山地景区

刘勇,何丽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是世界上的山地大国,山地面积658.8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8.2%[1]。其复杂的山地地形、丰富的山地植被、多样的民族文化等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高山峡谷、高原湖泊、森林草原等,山地旅游也因此成为人们观光与体验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重点提及,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加强冰雪、山地户外运动营地及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地旅游。随着山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等,标准化建设逐渐成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文化和旅游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公共服务、市场秩序与质量安全评价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绿色发展标准,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消费保障、公园建设、景区管理等标准化水平。由此可见,旅游标准化建设对推动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

(一)旅游标准化建设现状

从当前发展来看,国外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水平比较高。从全球性层面看,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便成立了“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 228)。截至2022年4月,ISO/TC 228下设15个工作组,共发布国际标准41项,正在编制的国际标准有16项,涉及的主题包括潜水、健康旅游、探险旅游、游艇港口、无障碍旅游等。从区域层面看,欧盟官方认可的三大标准化机构之一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于1996年设立了旅游服务标准化委员会(CEN/TC 329),CEN/TC 329组织成为国际旅游标准化领域中的主力军,其成员多为知名旅游目的地且拥有许多国际一流的标准编制机构。从国家层面看,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四个国家旅游标准化建设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这四个国家均是ISO/TC 228的正式会员。目前,从部分欧洲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来看,与休闲潜水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相关的旅游标准较多。

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要早于欧洲国家。1993年,我国首次颁布实施了《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和评定》。1995年,原国家旅游局成立了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0),负责旅游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2000年,我国发布实施了第一版《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其后该标准体系表经2009年、2015年、2020年三次修编,形成了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标准体系框架,并应用至今。截至2022年3月,我国出台旅游类国家标准共计56项、行业标准共计73项、省级地方标准近1000项。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家标准主要涉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相关等级划分和旅游服务设施的相关规范等方面,行业标准主要涉及资源评价、管理与服务、相关建设指南等方面,地方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贵州、安徽、河北、山西、广西等省区,其研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基地建设、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安全与卫生等方面。基于对以上标准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已经逐渐趋向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安全健康等方面。因此,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旅游业高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化旅游服务标准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通过标准规范和引领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开发,推进旅游业绿色健康发展。

(二)山地旅游相关标准的研制现状

研制山地旅游标准旨在引导和规范山地旅游的资源开发、目的地建设、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从而促进山地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内山地旅游标准可以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国家标准层面来看,与山地旅游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为旅游、休闲、运动三个方向(如表1所示)。通过梳理发现,当前与山地旅游相关的旅游类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导游服务、游憩场所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游客中心的设置与服务等方面;休闲类标准主要集中在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实景演出服务等方面;运动类标准主要为归口国家体育总局的强制性标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其中对滑雪场所、伞翼滑翔场所、山地户外场所、高山探险场所等进行了相关规定,其规定内容主要体现在场地与设施设备、卫生与环境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从行业标准层面来看,当前旅游业行业标准的覆盖范围较广,其涵盖了旅游景区讲解服务、旅游饭店服务、游憩服务设施要求、运动项目管理服务、旅游产品质量优化等方面,这些标准均能促进山地旅游的绿色健康发展。从地方标准层面来看,截至2022年1月,我国与山地旅游直接相关的标准制定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安徽、广西等省区(如表2所示),这与当地的山地旅游资源有着直接关联。其中,贵州省根据《贵州省山地旅游标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研制并出台了山地旅游系列标准,共分为39个部分,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山地旅游标准体系,大力推动贵州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山地旅游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表1 部分山地旅游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

表2 部分山地旅游相关的现行地方标准

(三)旅游标准化与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展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旅游各领域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为游客创造良好舒适的旅游环境,是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者们在旅游生态补偿、休闲旅游基地、乡村旅游、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规划等领域提出了标准编制、改进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其中,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成了当下研究的热点,肖建红等针对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构建了一种适合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方法体系[2],陈海鹰等从正外部性角度和负外部性角度对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类[3],胡欢等则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视角,对黄山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测度研究[4]。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学者们研究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初衷。

山地旅游作为我国旅游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生态、可持续是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核心。但截至目前,学者们针对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相关资料分析来看,我国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地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南部地区,如山地资源优势突出的四川、贵州等地,研究内容主要为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测、山地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山地旅游人才培养等。其中,在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测方面,明庆忠等基于扎根理论对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生态系统构建与水平测度,认为山地景区当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等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到山地旅游的调控、经营、管理中去,以共同推动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5]。刘宏妍等则是基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社会支持、旅游接待五大潜力进行山地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测系统的构建,并以贵州为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态位协调、生态位扩充、生态位特化三种山地旅游产业发展路径[6]。在山地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有不少学者开始探索两者的共生模式,其中王红志等对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传统项目耦合发展进行研究[7],杨秋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对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8]。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探索山地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总的来说,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作为山地大国的中国在山地旅游资源上的突出优势,以及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山地旅游提档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式,但当前学界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挖掘两者的联系更多是来自标准的发布,主要以贵州省为例,其在山地旅游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制定了山地旅游系列地方标准,涵盖了康养、漂流、公路自行车、汽车露营、山地徒步旅游等多种业态的服务标准,并制定了山地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评定规范;二是经由黔西南州旅游行业协会发布系列山地旅游团体标准,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山地旅游标准体系,并组织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政府部门等单位进行宣传贯彻实施。但是,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方标准很难适用于其他省份以及各类山地旅游景区,加之我国山地旅游已从观光型转变为观光型与体验型相结合,旅游重心逐渐向体验倾斜,且山地旅游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尚不健全,标准无法紧跟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难以为实现我国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本文以西部藏族聚居区的四姑娘山景区为例,探索以山地户外旅游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建设,以期推动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

二、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来说,旅游标准化建设可以通过提升山地旅游服务质量、增强山地旅游管理水平、促进山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路径,促进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山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载体

当前,山地旅游囊括了登山、野外露营、滑雪、攀岩、徒步穿越、观光、摄影、娱乐、教育等各种旅游活动[9],尤其是在现代旅游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山地旅游产品逐渐多元化、个性化。但是目前山地旅游目的地因受气候、地理位置、技术要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服务质量尚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各界群策群力制定、实施相关旅游服务标准,如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登山步道、健身绿道、导游讲解等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山地旅游的产品体系,提升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

(二)旅游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山地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山地旅游管理主要包括景区管理、环境管理、旅游者行为管理等,是在山地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10]。当前,有许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也涵盖了旅游景区的相关管理,例如旅游景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安全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场所管理等,这些相关标准同样也适用于山地旅游发展,它们是推动山地旅游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提升山地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三)旅游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山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山地旅游是利用以山地原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环境载体,以及以形态各异的山体、水体、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山地社会活动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人文资源,开展各类活动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11]。但是山地生态系统是较为脆弱的,过度的旅游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山地原生态系统。而旅游相关标准的落地、宣传与实施,不仅能够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与规范,降低旅游者对山地环境的破坏率,也能够加强旅游者保护山地环境的生态意识。同时,还能够警示从事山地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团队,在挖掘山地旅游资源时要重视与保护山地旅游的生态价值。

三、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分析

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旅游景区——西部藏族聚居区四姑娘山景区作为分析对象,对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案例分析。因四姑娘山景区旅游的核心产品主要为山地户外运动体验,故而本文研究的重心在山地户外旅游的标准化建设。

(一)四姑娘山山地旅游发展概况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东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殊复杂、山岳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多样,被誉为“雪山博物馆”“古树陈列室”“植物展览室”“动物生态园”。丰富的地理资源为四姑娘山景区开发山地户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1年7月,日本同志社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四姑娘山主峰,由此拉开了四姑娘山户外运动的帷幕。1982年,国务院将四姑娘山确定为向全世界开放的十大登山运动场地之一,并于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至2002年,共有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2支外国登山队攀登四姑娘山,四姑娘山因此闻名于国内外登山界。近年来,四姑娘山景区一直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致力于打造成国际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便是国际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四姑娘山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实践

1.山地户外旅游管理标准体系的制定。为高效推动四姑娘山国际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的创建工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会同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州内各部门和四川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组建研究团队集体攻坚,完成了四姑娘山户外活动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的编制工作。该体系主要基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从户外活动管理中心、户外从业机构、户外从业人员、户外活动从业人员培训、户外产品、户外活动收费、高山救援、户外游客、山地户外赛事活动九个方向进行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其中包括山地游客行为标准、救援体系规范、山地户外旅游产品标准、山地户外活动难度标准、山地旅游服务者培训课程体系等,通过系列标准对山地户外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与约束,促进山地户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山地户外旅游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随着游客对旅游体验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强,四姑娘山景区在创建国际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更加重视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景区管理团队对编制的山地户外活动管理标准,以及系列服务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了宣传贯彻实施方案。一是推动山地户外活动管理标准落地,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构建了监督与反馈机制,针对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培训,结合新闻解读就旅游产品提供与保障、消防安全、紧急救援等方面进行标准强化。二是践行国家和行业旅游服务标准,开展旅游民宿、旅游厕所和旅游饭店等相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例如,组织景区各部门及周边饭店、民宿负责人学习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在规范经营、安全卫生、生态环保、服务接待等方面加以改进,同时对民宿管家、饭店主人以及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景区旅游民宿、饭店的服务质量。三是接轨数字旅游标准,贯彻实施四川地方标准《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规范》,推动智慧山地旅游景区建设进程。按照建设规范,从景区管理、景区服务、景区安全、运行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加快景区数字化建设。同时,结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组织起草的景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景区事故应急救援标准等,对景区智能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游客行为监测预警、安防监控、消防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景区的风险系数。此外,根据川西多民族的文化特色优化了咨询投诉、导航导览、预约预订等线上服务,促使景区服务个性化、消费网络化、体验数字化,为游客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游览、游玩环境。

(三)四姑娘山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评价

为探索四姑娘山景区管理与服务标准的实施效果,研究团队基于景区发展实况构建了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评价指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梳理旅游产品资源要素;二是基于扎实的研究综述基础,从“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选择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三是源于四川旅游学院山地旅游研究院团队长期扎根四姑娘山的实践经验。通过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专家打分、筛选等程序,最终确定以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为一级指标,以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服务、旅游接待服务、市场监督管理、景区环境管理为二级指标,以安全管理、住宿设施、导游服务等为三级指标的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与模型建立等(如图2所示)。

图2 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该评价指标模型,对四姑娘山景区的山地旅游服务与管理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此次评价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结合各类标准就各三级指标进行相关问项设置,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发放,在回收数据的基础上计算每个三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指标得分),接着将各指标得分与相应指标的组合权重相乘组合,最后通过汇总得出四姑娘山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效果的最终得分。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效果的综合评价模型公式如下:

公式中,S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值,Di为各项三级指标的均值,Wi为三级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以5分制对各项三级指标进行评分,从1~3分、3~4分、4~5分三个分值段进行效果综合评价①笔者通过SPSS软件对417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值为0.845(大于 0.8),说明该研究数据信度比较高;对问卷评分结果进行均值计算,结果显示均值在3分以上,说明三级指标的评价效果比较好。。将每个指标的得分代入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结合对应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得到各指标总得分。按权重加合后,最终目标层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得分S=4.1145(3.0806+1.0339)(如表3所示),综合得分在4~5分之间,可见四姑娘山景区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标准实施效果较好。

表3 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得分表

通过评价可知,四姑娘山景区自宣传贯彻实施山地户外活动管理标准体系及系列服务标准以来,在从业人员服务、安全风险管控、户外救援培训、山地户外产品、户外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有效促进了山地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四姑娘山景区组织周边在地村民组建了高山向导(协作)队伍,并建立了高山向导(协作)的管理标准,该标准主要涵盖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准入退出机制、等级认证、装备推荐指南、服务规范等内容。景区活动管理中心对该标准进行常态化的宣贯,提升高山向导(协作)对该标准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提高了该队伍的服务质量。又如,景区应用了体系的户外产品管理办法,对攀冰、野外露营、徒步穿越等山地户外运动进行了技术难度等级分级,游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升了山地户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合理性。再如,景区建立了户外活动收费管理标准,主要包括户外活动服务、高山向导(协作)服务两部分。其中,针对散客和商业团队,不同从业资格等级的高山向导(协作)收费标准均有不同,等级越高收费越高,这与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进行了有效链接,加快了高山向导(协作)队伍的从业资格提升。

随着山地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景区制定的山地户外运动管理标准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保障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景区管理团队结合不足对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如丰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种类,针对国人体质及消费行为进行二次难度分级,并完善户外救援体系与环保规范等,使之与“十四五”时期的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国际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创建要求更相匹配。通过对山地户外活动管理标准体系的查漏补缺,对山地旅游系列标准的宣贯实施,四姑娘山景区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旅游消费体验环境得到了持续优化,景区通过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了山地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四、相关建议

本文以西部藏族聚居区四姑娘山景区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探索旅游标准化建设对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发现,旅游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为促进我国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大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力度,高效服务地方山地旅游品牌塑造,推动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创建进程。

(一)建立健全山地旅游标准体系

在山地旅游的信息化技术研究、公共服务与管理质量提升、应急救援等重点发展领域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各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加大对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时向山地旅游作适当倾斜。我国作为山地大国,有着横断山系、乌蒙—武陵山系、秦岭—大巴山系等许多壮美的大山系,衍生而来的山地旅游景区更是不计其数。位于大山系区域的省份,如横断山系区域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其地方政府更应加大对山地旅游标准的立项与出台力度,推动山地旅游活动的规范有序发展,提升山地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应结合山地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创新构建山地旅游系列地方标准体系,力争将具有区域优势和先行性的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或者推荐性国家标准。例如,可基于“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藏羌彝走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创新研制区域性的山地红色旅游、山地生态旅游等相关标准。同时,应紧密结合地方山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山地旅游户外活动的安全管理、山地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研制数字旅游标准,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智慧山地旅游体系。

(二)营造高质量山地旅游标准发展环境

推动山地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加大对国家及地方的山地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及山地旅游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与督查力度,提高山地旅游领域的标准意识和认知水平。首先,应借鉴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经验,开展山地旅游景区的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工作,通过树立山地旅游目的地标准化建设的典型,以点带面,有效促进山地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应加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纵向层级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同时应加强旅游行业、体育行业、文化行业等横向层级之间与山地旅游相关的标准渗透,实现山地旅游标准全方面覆盖。再次,应根据当地山地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与未来期许,鼓励高校、省市标准化研究院等优质的标准化研究团队创编山地旅游地方标准,加大对山地旅游标准研究团队在国际标准撰写、申报、立项等重要事项方面的指导力度,推进山地旅游国际标准的研制,提升中国山地旅游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最后,应长期呼吁有能力、有资质的旅游行业协会、促进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编制适用性和普及性强的与山地旅游相关的团体标准,如2019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行业协会针对山地运动基地建设、山地康养基地建设、山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山地旅游示范区建设等研制并出台了系列团体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地方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文化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构建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行业专家四方协同推动山地旅游标准“立项—编制—宣贯—实施—反馈—修订—废止”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建立山地旅游标准的宣传贯彻机制,推动相关标准的实施落地。二是加强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各省级(直辖市级)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沟通与交流,从不同视野与政策背景下探讨山地旅游标准发展的重点方向,联动攻坚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为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各省级(直辖市级)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加强与市级文旅部门标准化工作组的交流与联动,定期获得各山地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实时资讯,便于对山地旅游的实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下一年山地旅游地方标准制定提供方向。三是应建立山地旅游标准的监督、管理与评估机制,组建专业的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评估小组,基于《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评分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创新编制山地旅游目的地标准化试点示范的评估细则,通过对山地旅游标准的适用性评价,以及对各山地旅游目的地评估工作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提高其标准化建设水平,从而促进各山地旅游目的地提档升级。

(四)加大山地旅游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和锻炼一支山地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是推动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可从如下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组建国家级山地旅游标准化专家库,面向全国征集山地旅游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入库,为全国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建言献策。围绕地方山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建立省级、市级山地旅游标准化专家库,为地方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快推进高校开展山地旅游标准化课程,尤其是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的地方高校,如四川旅游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应针对地方山地特色开发山地旅游标准化的专业课、选修课等相关课程,并在相关教材中增加标准化的内容,加大山地旅游标准化教育的普及力度,提升高校学生对山地旅游标准化的认知水平,力争培养出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山地旅游标准化应用型人才,服务我国山地旅游发展。三是强化各级文旅部门标准化团队的业务培训。国家旅游标准化部门应根据山地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加快对省级标准化队伍的意识升级与理念更新,各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每年应不定期开展省级地方标准化工作培训,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业务培训体系,达到山地旅游标准化人才的逐步平衡。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山地旅游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助推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四姑娘山山地景区
山地草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高处遇见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发现国家一级濒危珍稀保护植物独叶草
『摘牌』
“摘牌”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四姑娘山户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某景区留念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