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树 陈小慈 王 婷 黄晴琳 熊春荣
(1.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广西 玉林 537099;3.广西平南县大安高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307)
提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提问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表述;第二,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教师认真倾听;第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对于学生回答的反馈处理称作理答。提问方式,是指提问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提问方式多样,有“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的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有直问和曲问等。提问技能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师生相互作用,并通过这种相互作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一种教学能力。
提问是因为教学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才提问的,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动机存在偏差,会导致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提问使得提问没有了过多的思考,流于形式,将提问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忽视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手段,是师范生对于提问经验不足的一种体现。
师范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往往会过于简单、过于宽泛或过于复杂。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与问题的难易程度相关联。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学生想思考也无从下手,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可能造成学生望而生畏。问题过易,学生不思索就得到答案,没有对问题进行探究,缺乏思维能力的训练,长久之后容易产生思维惰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教师在学生想问又不知道怎么问的情况下发问。这个发问的时机把握很微妙,少有师范生能问在学生迷惑求解之时。发问又常在讲述过程中,毫无征兆地提出问题或提问某位学生。学生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措手不及。
不同的理答方式影响了提问的最终效果。师范生课堂上理答方式多为诊断性理答。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后再说出正确答案,甚至没有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方向上进行思考。诊断性理答过于简单,不利于对问题进一步拓展和补充,阻碍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提问的目的大致上分为五种:
(1)检查、诊断学生的学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涉及的旧知识进行提问,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旧知识;二是在学习新课后对新知识进行提问,推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这两种情况可以采用检测性提问。检测性提问内容是学生已学习的知识或者新学的知识,根据新旧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可以使用是或非的问句、某一个对象有什么作用、学会了什么等句式。检测性提问只要求学生对提问做出反应,简单地判断是或非,回忆已学过的定义、公式、定理、概念等。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中进行课堂总结,可以提问:“SUM”函数在表格中可以做什么用?”函数计算是此课的教学难点,在总结时提问检测学生有没有掌握函数计算的定义。
(2)组织教学。学生不集中精神学习、情绪还沉浸在课堂以外的事情时,教师可通过一两个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遇到学生精神涣散的情况可以采用定向性提问。定向性提问时,问题指向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要学习或思考的内容。如计算机基础课程“文件的下载”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神。可以询问学生:现在大家看一下书本,找一下文件的类型有哪些,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书本,进行文件类型的教学环节。
(3)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依据新课内容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提问可以一下子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中来。
(4)引导思考。引导性提问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有相关性,每个问题都在引导学生的思考向核心内容层层深入。问题的难度设计方式,一是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接受新知识;二是由难到易,最初无法解决的难题到成功解决,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的基本结构”中理解循环结构。第一个问题:软件是不是可以不停地工作?第二个问题:那软件工作时可不可以偷懒?第三个问题:软件的工作什么时候才会停止?第四个问题:那么程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连续四个问题让学生从简单地选择是非到深层的分析总结,深刻理解循环结构重复执行某段程序直到满足终止条件跳出循环的特点。
(5)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或批判性的问题。开放性或批判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或某一个对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主要学习图像加工。在学习图像加工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网络中传播的不良图像视频呢?问题开放性很大,不能单以学习的内容来回答,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道德观、态度,以及联系生活实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到“愤、悱”的时机去启发学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2.2.1 在引起认知误差时提问
在学生有探索的兴趣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的主动性才会更大。但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想探求问题,大多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常常无动于衷。这个时候可以制造错误行为,给学生预设一种结果。但由于错误行为导致实际效果与预想效果不同,引起学生认知反差,激发探索的兴趣。学生处于“它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状态时容易跟着问题去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显而易见的错误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应。如在画图软件中学习用直线工具画直线时,本应画出直线,但却画出了斜线。这种操作的结果与预料效果完全不同,强烈的对比,可激发学生好奇心,刺激学生寻找原因。这个时候提出为什么线会画斜了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探索原因。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得提问水到渠成。
2.2.2 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提问
所学过的旧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有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根据需要教导的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知识进行学习迁移。使用引导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或知识结构,挑起认知冲突,由此及彼地推导出答案。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对问题进行思索,理解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进而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连接。可以在新课导入时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出即将要学的知识;可以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与之前的教学内容有关联时提问,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也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同时留下有关于下次上课内容的问题。如在画图软件学习中按住Shift键时使用直线工具可以画出直线,同理按住Shift键时使用椭圆工具可以画出正圆形。在教导学生画直线之后,需要画正圆形状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用椭圆工具画出了椭圆,那么要画正圆应该怎么办?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使用Shift键同时按住直线工具画直线,具备了知识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稍加点拨就可以解决。在新旧知识连接处的提问既有启发性又有逻辑性,不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问题梳理新旧知识,把新知识归纳入旧知识的认知结构中,总结出新的认知结构。
首先是依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问题难度大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分成“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在设计问题前,摸清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低,预测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能力水平高度,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贴合学生能力设计问题难度的高低。
其次根据提问的目的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什么样的目的才能决定做什么样的行动。在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吸引注意等为目的的提问中,问题有标准答案,学生一般是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再略加思考即可得出答案,问题难度不大。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提问时,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理即可,学生不可能依靠生搬硬套得出答案,问题难度上升。
首先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在提问之后,教师需要等候学生回答问题。候答时间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的这段时间。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学生有意愿作答,那么需要延长候答时间。不可以急不可耐地点名指定学生作答,要耐心等待学生思考问题。观察学生反应,若发现还是没有学生能作答,可以在这段候答时间中适当提示学生,进而降低问题的难度。
其次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做出良好评价的必要前提。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回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认真倾听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缺点,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做出对错的判断。评价内容结合学生的回答,指点出学生回答中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让学生既得到表扬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然后稍微延长从学生回答完毕到教师开始点评的这段时间。一位学生回答结束了,不应立即评判这位学生的回答。从学生回答结束开始,拖一下时间,观察有没有其他学生想要作答。让其他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也让教师也有一段对学生回答进行判断的时间。
最后进行理答。理答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度如何,都应该作出贴合学生回答的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找到答案,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作出贴合学生回答内容的理答。
提问技能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大法宝,随着社会的日渐发展,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多元文化,更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单一的方式。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更规范的提问技能培训是广大师范生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