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叙事的时代重构
——从《天涯热土》的创作立意谈起

2022-09-27 02:00宫海婷
电影评介 2022年6期
关键词:热土时代精神农垦

宫海婷

电视剧《天涯热土》作为一部献礼题材剧,将镜头对准中国边陲海岛海南岛过去70年的沧桑历史,电视剧集中于对海南橡胶产业升级和变革的历史线索进行叙述,同时引入家庭三代人作为电视剧的叙述着力点,通过三代人的勤勤恳恳、薪火相传,折射出海南省在解放后建立垦殖场、改革开放重建农垦试点,以及自贸港成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艰辛道路和历程。电视剧《天涯热土》总体上展现了海南从解放至今,一大批建设者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时代精神,以及国家为边陲建设所实施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精心致力的发展策略,缩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天涯热土》为突出特色,选择了边陲海岛作为一种地域限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征为电视剧增色不少,并选择了其他主旋律电视剧没有涉猎的“农垦”题材作为切入点,使得该剧具有了立意上的创新和突破。当然,电视剧还紧抓核心精神——“农垦精神”,以达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目的,提炼出这一题材最关键的创作意涵,农垦精神与主流时代精神的互通共融,彼此映照,使得该剧具有以小见大的叙述效果。此外,在较为明确的三个时期划分中,《天涯热土》亦表现出不同时代中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内核,为主旋律电视剧原有的创作框架提供了全新的叙述方法。

一、主旋律背景下的边陲叙事

主旋律电视剧的主旨在于“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要潮流的时代精神”,然而在统一的精神内核下,时代精神在不同时代、地域拥有不同的立意方式和内容,因而也就诞生出如《外滩钟声》《花繁叶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等面向不同地域发展的主旋律电视剧。相对于以卢沟桥战役、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单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的主旋律剧作,该系列剧作侧重通过跨越历史时间线,依靠描述特定地区的时代群像,对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进行展现。这一系列电视剧也进一步构成独特的地域叙事,即区别于主流统一的宏大历史,依靠小人物视角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悲欢起伏,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诠释时代精神。

以往影视剧大多以西南农村、东北三省等地区为故事背景,在观众逐步进入审美疲劳之后,《天涯热土》试图将地域叙事的风格进一步延伸,把视野转移到主流视野相对不熟悉的地区,将同为边陲省份海南引入剧中,并围绕“农垦”这一独特题材对主旋律精神进行诠释。在过去,因边陲叙事与主流地区的文化语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创作者大多依靠主流文化注入重塑的方式,通过套用边境地区背景设定进行二次演绎,继而保证作品得到主流文化圈的认同,并将电视剧等文化消费品的生产进一步工业化和流水线化。但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保证主流文化思想的内核与边陲叙事的背景相一致,而不止于简单换皮。正如李学武所批评的,“今天的影片在套用这个观念时,‘民族’替换成‘地方、传统’,‘世界’替换成‘市场’‘现代’,……相对于一个地区发展所需的漫长时间,其中的复杂性尚未完全暴露。讲述起源神话时难免模式化概念化”。基于上述考虑,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成为有效摆脱概念化和模式化弊病的最佳尝试。《天涯热土》的制作组,通过到海南多处实地调研和座谈,将历史上的海南农垦事业进行细致考察和还原,才能让这部关于海南地区发展的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农垦”这个视角,与部分流于俗气的剧情区分开来。也只有依托地区独特视角,才能够通过视角的仪式化,构成具有时代意义的反映政治政策如何落地边陲的主旋律作品。

电视剧中,海南岛的橡胶林具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围绕这一场域,该剧首先展现了在建设海南岛战役中,为了抵御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全面物资禁运,为了维护国家橡胶战略,以林汉杰和沈丹宁为代表的第一代“海垦人”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以及整个国家对边陲地区的政策支持,等等,这些内容都为该剧的边陲叙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表现策略。并且,在小小边陲这一祖国大地的神经末梢上,海垦人为祖国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电视剧对海南农垦事业细致入微的考察和还原,无疑都为作品增添了地域特色。总的来看,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边陲视角成为作品在叙事和表达层面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作品得以具有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农垦精神”的时代融合

在叙述内容上,《天涯热土》以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和变革为中心,但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显然不仅仅为了表现海南的发展史,而是借由海南橡胶产业的艰苦卓绝延展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国家为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努力尝试的表达,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被很自然地带入历史生活深入,共同体悟历史内涵和发展状态。而作为一部反映海南从解放到建省,再到自由贸易港逐步落地的时代献礼剧,其精神内核在于与共和国精神彼此互动的海南人民的农垦精神。那么,农垦精神是什么?这种精神如何与时代相结合?这是构成整部电视剧立意的重中之重。因为单纯地呈现建设内容和历史故事,并不是电视剧的侧重点,为能将该剧的主旨进行升华,就应在原有的历史故事中抽离出具有普泛意义的核心精神,值得称赞的是,《天涯热土》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精神主旨,即以农垦精神勾连时代精神,二者互通共融,以小见大。

基于同源性、同质性、同向性三个特质,制作组提取农垦精神与时代发展建设的主流精神的共同特征。起源上,农垦精神源于红军长征和全国解放过程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涵,只是指涉的对象,由广义的国家建立变为具体的荒野田地。过去战天斗地与敌人搏斗,试图夺回敌人手上的土地,建立新时代,变成了对边陲贫乏的土地进行改造,试图打造新时代能宜居促生产的富饶之地。反映到《天涯热土》一剧中,林汉杰、沈丹宁等先驱,通过海南解放进到岛上,由接收解放橡胶园开始,到海垦集团成立并战胜国际金融资本,形成统一的互为辉映的立意表征。这一方面承接全国解放的尾声,通过解放战争,将边陲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叙事线进行焊接;另一方面通过解放战争到橡胶园解放两个事件意象,构成了叙事上源头的同调。

在性质上,农垦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即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分摊到剧中三代人的剧情立意,从初代陈胜利大破大立的橡胶园开荒立土,战胜敌人特务,到建省前期陈继胜依靠国营农场改革创新成为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先驱,再到新时期陈俊文、林思远对局国际金融资本,适应时代浪潮,均与时代精神倡议保持高度一致。但反映到剧中,其内核恰恰是海南农垦人的精神传承。也就是说,主体的精神内核与时代倡议的意识形态具有某种性质上的一致同调,并成为一种互为表里的隐喻。这也侧面说明该剧所着力的边陲叙事并不是一种偏于一隅的狭窄涵义,而是与祖国大地这一总体视域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农垦精神与主流时代精神的同质性,也是理解农垦精神性质和内涵的关键,亦能更加有效地带领观众理解农垦精神。

在目的导向上,农垦精神虽然与主流时代精神构成主次有别的差序结构,但因为分有以社会建设成果为导向的共同目标,二者在思想导引上殊途同归。《天涯热土》剧中,无论前期预设敌方特务破坏农场的伏笔,抑或是海垦集团面临的种种风波,通过局内矛盾的设置,依靠矛盾冲突——爆发——解决,最终导向同样是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危机的核心目标。只是立意上,主流思想偏向抽象的广义的人民群众利益,而《天涯热土》则将利益落实到具体地区(边陲地区)和对象(海垦人)上。主流价值观导向和剧中人物性格最终在矛盾解决的同时得到汇流。因而剧中表现的农垦精神,也就得到主流价值观思想的同调升格,实现剧情立意与主旋律相一致。概言之,在同源性、同质性、同向性的三重理论视阈中,电视剧找到了一条表现海南农垦精神的合理通道,即达到与主流时代精神的接洽和融合。

电视剧《天涯热土》剧照

三、解构与重构:以农垦立意的时代精神三部曲

更进一步讲,时代精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概念,本质上没有僵化统一的时代精神,而是跟随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演化,并基于其精神内核产生和包容不同变体的。近代以来,时代精神的演变大抵经历两个必要过程:首先是打破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用价值理性取代上帝等抽象概念物,随后是把人从日渐异化的工具理性中解救出来,把人的本质归还到人身上。简而言之,时代精神首先是寄托在抽象的正面的宏大叙事当中,并作为意识形态纲领贯穿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是作为时代精神的具体演绎,通过日常生活化的多维度叙事,通过具体的人事物,对时代精神进行抽丝剥茧,并形成有意义有剧情的隐微叙事。

主旋律电视剧大多依照宏大叙事和隐微叙事的双重结构进行演绎,《天涯热土》正是个中范例。一方面,它是对传统命题立意的解构,即并非单一遵循某一意识形态灌输,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演绎;另一方面,它又借助海南热土下三代农垦人的奋斗过程,重构了当代的时代精神,以个体的农垦发展史为本体,隐喻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的家国叙事。在此过程中,个人奋斗史以及其中的爱恨情仇成为叙事的主基调,国家叙事作为暗线隐藏在生活剧情之下。概而论之,《天涯热土》以农垦立意,但本质是通过林汉杰、陈胜利、沈丹宁及其后辈的发展史书写时代精神的三部曲。

(一)建国初期:橡胶战争的再重构

《天涯热土》前14集对应于海南建设初期。其主流叙事基调是建国初的橡胶战略,即基于国内短缺,国外限制的严峻形势,为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把橡胶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党中央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橡胶基地”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以海南为主的现代天然橡胶发展战略。而这一背景下,如何打赢橡胶战,成为当时的叙事题旨。

但不同于以往以战争为叙事主基调的作品,《天涯热土》中更多通过橡胶种植场内掺杂敌对党派和国外势力的情感风波展开。表面神圣的宏大叙事被解构,观众无法在短短14集里窥视整个橡胶战争的全貌,但这并不妨碍叙事主旨的展开。借助演员凌潇肃、啜妮等的刻画,观众通过农场中的情感纠葛,侧面地看到敌对组织和外国势力如何无孔不入,并对实际的橡胶战略进行打压。夹在主角林汉杰、陈胜利、沈丹宁之间的人性和党性考验,将进一步内隐于时代精神的阐释。依托于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时代精神如何内置于普通党员个人,恰恰是宏大叙事所缺乏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开疆扩土保住战略资源的时代精神在主角身上得到更深入呈现。在此过程中,解构的是单一的敌我矛盾和战略封锁,重构的是夹藏在人性中的党性与坚持。

(二)建省时期:国资转型的隐微叙事

海南农垦发展经历了解放、建省、新时期三个主要时期。突破建国初期橡胶战略封锁,实现相对自给之后,跟随时代发展,国家走向改革开放,海南农场也由立稳跟基转向跟随国家政策开放转型。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国家发展与体制内相对僵化的制度之间的矛盾,落到海南农垦这一议题下,则是国营农场如何改革以激发生产力。矛盾关系也由意识形态阵营之间、党与党之间的正面斗争转为国营农场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关系。

《天涯热土》中所呈现的同样是双线叙事结构。明线是陈继胜作为农场场长,果断带领农场攻坚克难,转方向拉技术拉投资,实现集体资本和产业农民工人双赢;暗线则是国资改革中面临旧体制带来的人情纠葛,企业周转带来工人欠薪,技术升级带来资金流阵痛等切实影响工农利益的问题。陈继胜们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是对国企转型重塑的隐微叙事。剧作依靠当时体制改革的决策勇气,以及改革家的灵活实干,将改革开放的实际意义和阻碍带到屏幕面前。以往主流叙事只强调应对的策略表现,但该片将侧面问题进行重构并呈现,形成一幅表现上个世纪80年代边陲地区发展的叙事图景。

(三)自贸港时期:反霸权主义的金融视野

从国营农场到海垦集团的转变,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馈赠,也是回应剧集立意的顺理成章。时代精神的脚步并未停止,新形势下时代精神跟随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步革新。作为主流视野下的边陲叙事,《天涯热土》制作组并没有放弃对这一时代议题的回应。借助新生代海垦的集团骨干林思远的描绘,导演将国际金融资本的霸权挑战引入建设海南自贸港的第三部分中。主旋律剧集力图表现战争中的党性和人性,但区别于传统主旋律剧集,制作组在第三部分选择了更为接近时代脉搏的金融战:基于艾斯资本、罗兰资本等国际资本之间的商务博弈,观众看到的是国内的急速发展,同时也看到国内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企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未曾设想的道路。如果说第一代人面临的是国内外封锁,不得不奋起自保;第二代人是基于内部改革重新激发生产力;那第三代人则是在国内发展相对成熟后,再一次奋起主动迎接国际挑战。通过代际更迭,三代人是一个循环,从被霸权掣肘到螺旋上升成功依靠金融资本反制并建立战略同盟。

巧妙运用金融战的视野,制作组重新解构当下大国关系,即如何在韬光养晦和走出去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海垦集团的反击,我们依据剧情立意给出制作组所要给的答案,即予以有力反击示警,同时谋求更深度合作。这也正是主旋律隐微叙事的最终目的,通过剧情内核予以时代精神的回音,给出制作组的思考和答案。

结语

对于主旋律电视剧而言,一切边陲史都是民族史,边陲叙事的核心基调永远都是围绕民族自立过程的主旋律,只是通过边陲地区的视角,才能给这一主旋律叙事赋予不同的变奏和起伏。《天涯热土》正是这一模式下的应用范例,依靠挖掘农垦这一海南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棱镜,折射出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历程的种种,并依仗沈丹宁等剧中人物的生活映射同时代的进步思想,传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种创作立意并非单纯的以小放大式的内容结构,而是在时代精神基本内核下的隐微叙事,通过进一步延伸应用场景,在创作框架上提供新的方法论,也为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新的创作立意和剧情视野。

猜你喜欢
热土时代精神农垦
这片热土上,“新”的力量正迸发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热土西藏
山城热土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新疆农垦科技》2014年(1~12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