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应
(重庆市涪陵区行政学院,重庆 409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党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后,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等对此产生了重大反响,有人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就是为了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甚至有人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一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等境况,而需要出台一个临时性的举措来应对等等认识。据此,如何完整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如何推进地方政府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战略支点城市涪陵区为研究区域,涪陵区在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具有“彰显‘三个重要’①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因此,选取涪陵区为例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和重要性。本研究旨在为西部地区甚至全国具有相似背景的区域如何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重逻辑来推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即回答党中央现在要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由。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应具备历史的大视野,即要读懂历史的大逻辑。可见,我们需要以历史的逻辑来分析党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性。因此,本部分主要从改革开放史来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必然性,即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事实上已走上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四个重要时间节点来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图1 1978—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趋势情况②
从改革开放前来看,我国进出口依存度主要在5%以内,对外贸易依存度在10%以内,这表明我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究其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等方面封锁,我国实际上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循环特征。
从改革开放后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对提升我国经济体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在2001—2008年间外贸出口呈现大幅度增长,平均增幅在20%以上。之所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高速增长(即达10%以上)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所产生的结果,即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换句话说,这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循环特征。2001年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无论是出口依存度还是进口依存度都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峰值,即达30%以上;之后呈现急速回落状态,而这主要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导致国际市场不景气,即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此外,就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国家来说,依靠外需不是长久之计,会更加注重内需发展的重要性,而注重激发内需潜力,加大开拓国内市场。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分水岭,特别是2012年之后持续缓慢回落,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国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由外需向内需主导转变,并逐渐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提出了一系列以内需拉动(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国际市场为辅的一种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
总体来看,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市场开拓相对有余,而对国内市场开拓相对不足。党中央之所以现在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其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变”,即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如供给端的国外供应链不稳定、需求端保护主义盛行、全球经济陷入深入衰退,这导致中国国际经济循环面临冲击,对外开放的效果受到影响,甚至面临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是“不变”,即国内经济基本盘没有变。但与此同时,我国国内也存在相对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象相对突出。这就需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促进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效率和公平实现有机统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生亦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如下:
1.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循环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循环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循环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标和新的起点。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国内需求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国家通过国内市场体系和国内分工体系为媒介,实现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循环顺畅,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国际需求,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手段(方式),根据比较优势,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促进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由此可见,要实现经济循环的顺畅,关键在于打通社会再生产中的痛点和堵点,这就要求破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实现有效供给与现实需求有机协调。这就回答了党中央为何要反复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立足扩大内需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来说,这就需要党中央从国家制度和顶层设计来实施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政策。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循环理论。
2.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其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内容。生产关系的调整受制于生产力的现实条件,中国的发展战略究竟是“以外促内”,还是“以内促外”?这要根据我国分工体系和技术发展的阶段和需要来判断,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进步、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提升和是否有利于国民福利改进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当前,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民族主义兴起的大变革时代,“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不仅不利于“三个有利于”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此,生产关系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的改革和完善,而且还体现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方面。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理论依据不仅具有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更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具体如下:
1.“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可行性分析
从供给层面来看,一方面,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包括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工业小类的国家。这说明,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全世界最为齐全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如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的近30%;世界500多种工业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另一方面,中国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如2019年底,我国有1.2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为中国创新注入了自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源。
从需求层面来看,一是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如城镇人口每增加一名,不仅会带来城市消费需求广度的提升,而且新增人口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也相应会加大,进一步提升城市消费能力。二是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我国不仅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而且还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这无形中会带来需求广度、层次等方面的提升。三是从汽车生产消费来看,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其销售量达到2 567.9万辆,而1978年我国汽车销售量才15万辆[1]。201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2.61亿辆,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才0.14辆,而美国是人均0.8辆,日本是人均0.6辆,韩国是人均0.38辆。如果世界人均汽车拥有量按照人均0.4辆来估算,未来我国人均汽车拥有量有较大缺口,单从这一点来看就会释放出较大的需求潜力。
2.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需要“中国”。一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9%。美国彭博社指出,“丰收的一年也凸显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支点的作用”[2]。二是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白皮书内容称,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8.1%。另据国际在线报道,没有“中国制造”的圣诞节,美国人过节也过不好,美国圣诞饰品九成以上是中国制造[3]。
中国离不开“世界”。一是中国永远需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历史经验,更是现实需求。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钴、镍等矿产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都很高。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仍然很大。三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地球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谋求“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要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就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找准涪陵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涪陵作为、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重庆市工业强区,涪陵区有条件打造成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
1.“十三五”时期涪陵区制造业发展基础好
“十三五”期间,作为重庆市制造业大区,涪陵区通过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为抓手,深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打造市级数字化车间32个、智能工厂7个,数量领跑全市各区县。
智能制造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涪陵区累计完成256个改造项目,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到40%以上,桐君阁药厂、华峰化工先后跻身全市十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行列[4]。
突出发展数字经济。“十三五”期间,涪陵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0年(制造业类)数字经济产业增长10%以上。涪陵区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认证通过企业累计突破10家,总数处于全市第一梯队,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涪陵区积极推进页岩气等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形成“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一个支柱产业多个研发中心”的创新格局。“十三五”以来,涪陵区拥有重庆市级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895家;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增长93%。涪陵区拥有国市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7家(其中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8家;拥有57个市级重大新产品。“专精特新”企业27家。
2.发展路径
涪陵区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联结点。要聚焦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四链”③深度融合,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竞争力为目标,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布局,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动态平衡,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以“四区”为载体,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即涪陵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经济区重点发展材料、消费品等临港制造业;白涛工业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材料、清洁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工业发展平台。高水平建设涪陵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经济区和白涛工业区三个国家级、市级产业开发区。推进各类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着力形成“三区互动、三沿布局、三产融合”的产业空间新格局。引导乡镇(街道)精准定位,在集聚区内部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合理布局一批中小企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补链强群,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一是实施产业链再造工程,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分行业做好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建立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全面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实施企业梯度成长培育工程,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行业龙头企业战略群组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战略群体,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支持企业勇闯“无人区”,推动产业颠覆式创新、跳跃式发展。如培育壮大消费品产业,打造中国酱腌菜产业高地(榨菜等)。二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长江上游现代中药高地和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种植、研发、制造、流通全产业贯通,加大对临床疗效明显、品牌基础好的重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全面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经典名方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三是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先进智能终端产业。加快推进智能终端。如加快笔电产业转型升级,攻坚突破5G终端设备、基站系统、网络架构及智能传感器领域,重点发展5G终端设备基带芯片、通信模块、天线/射频等项目,推进5G产业链延伸。积极布局取得5G基带芯片授权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车载终端、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智能终端生产制造。加快发展智能白电、厨房卫浴、影音娱乐、家用安防、能源管理、环境控制等智能家居及可穿戴产品。
设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发挥支柱产业基础优势。要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链条,发展质量效益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材料第一大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合成材料基地。发挥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强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推进风能、太阳能和新型电池等开发,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化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二是加快中医药全链条新药研发生产体系建设。要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和医疗器械、医疗包材产业,建设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高地。加速集聚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协同能力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三是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要加快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在消费品领域植入渗透,大力培育健康食品、粮油加工、产业用纺织品、智能家居等新兴链条,建设重要消费品工业基地。
1.发展背景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11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从中央提出到出台规划纲要,中间只有九个多月,行动之快、力度之大,足以体现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寄予的深切厚望和殷殷重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实质上是中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5]。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要国家层面出台一个纲领性文件来指导发展实践,因此,《规划纲要》应运而生。
2.发展要求
《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对涪陵区带动“两群”的功能作了定性,这意味着涪陵区成了成渝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城市。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可以“独立成市”,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可以有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和城市,可以承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使命。
强化涪陵对渝东北、渝东南带动功能。涪陵区作为成渝地区东部门户城市,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具有“彰显‘三个重要’①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对辐射带动武陵山区、三峡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涪陵辐射带动“两群”的重大使命,强化了涪陵区的战略支点作用,更有利于涪陵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发挥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引领作用。即“推动页岩气滚动开发,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涪陵区拥有典型的优质海相页岩气,是全国首个千亿方级整装页岩气田。《规划纲要》的出台,有利于满足川渝两地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为我国页岩气产业开发综合利用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打造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即“鼓励涪陵、綦江、合川、资阳、遂宁、宜宾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几年,通过不断蓄势发展,涪陵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明确,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大幅提升,创新载体和展示功能不断完善,创建国家高新区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已被列入科技部现场考察计划。《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涪陵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新区增添了砝码,涪陵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即“支持万州、涪陵、长寿、遂宁、达州、泸州、自贡等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涪陵区已明确提出要打造成渝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正逢《规划纲要》也赋予了涪陵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定位,为涪陵区早日实现该目标有了更多的底气。通过涪陵港与果园港、万州港共同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为契机,加强港港合作,实现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建设大城市。
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涪陵区是中国榨菜之乡、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榨菜),榨菜产业链完备。涪陵榨菜已发展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有利于涪陵区携手眉山等地,集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和世界酱腌菜高地,协作研究酱腌菜国家标准、泡菜国际标准,打造川渝产业合作典范,推动涪陵榨菜打造全球榨菜之都。
3.发展路径
涪陵是重庆“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物流中心。因此,要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打造涪陵临港经济区等方面做文章,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涪陵区要依托便捷通道优势,发挥对“两群”辐射带动作用。涪陵区处在重庆“一区”连接“两群”的节点上,构建完善的交通物流体系,可有效提高全市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交通中转压力和物流集散压力。
打造涪陵临港经济区。涪陵临港经济区作为全市首个临港经济区,是集聚临港产业、促进开放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是涪陵优化城市布局、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能级的战略支点。涪陵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壮大,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涪陵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产业优势。如发展现代物流、材料等临港产业,可以缓解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交通中转压力和物流集散压力,有效提高全市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推进涪陵新材料产业发展。材料产业是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涪陵区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2019年全区新材料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04.4亿元,同比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7%,占全市材料产业总产值的12.6%,位居全市第二位。企业数量接近100户,其中百亿级企业2户。涪陵区也朝着构建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材料产业第一大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合成材料基地。做大做强涪陵的先进钢铁材料、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合成材料,重庆在石墨烯材料、绿色新型建筑材料等新兴新材料布局上向涪陵予以倾斜。
着力完善涪陵港口功能。涪陵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辅枢纽,涪陵港是5 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常年能够到达的长江上游最西端港口,发展壮大涪陵港有助于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目前,涪陵港功能不完善,港口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尽快推动涪陵港加快升格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加快推动涪陵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支持涪陵港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要通过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内布局,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释放更多经济增长潜力,形成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而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6]。因此,构建城市发展格局、塑造战略竞争新优势。面向未来发展,涪陵区从实际出发,必须大力促进“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使各功能区发展方向明确、目标清晰、特色鲜明。
1.发展背景
2020年12月,涪陵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涪陵区委关于制定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化构建“一城三区两带”城市功能布局[7]。
早在“十一五”时期,涪陵区实施“一城两区五组团”建设。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到2030年,涪陵城区人口将有8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市级区域性重大项目用地7平方公里,形成“一城二区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城”指涪陵城区,“二区”指西部新城区和东部老城区,“五组团”指江南组团、江东组团、江北组团、李渡组团和龙桥组团。“十二五”时期,构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三区”——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即做强做优产业,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建成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即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建成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即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即加快建设新老城区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2020年12月,涪陵区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城三区两带”城市功能布局。
从“一城二区五组团”到“一城三区两带”,就是需要新老城区协同发展,通过赋能提升“一城”和做优做强“三区”,带动城乡协同发展。“一城三区两带”的提出,其抓住了区域发展的牛鼻子!涪陵城市的发展从“一城二区五组团”到“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再到“一城三区两带”,这是涪陵破解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一城三区两带”的空间经济学内涵,关键在于丰富和赋能提升、高质量发展,通过统筹发展,有效激发县域内产业、人口等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区域功能布局的优化是涪陵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明确各功能区发展定位、主攻方向,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能级品质活力[8]。面对全新的定位,涪陵区怎么办?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紧扣未来发展需要等背景下“一城三区两带”战略则应运而生。
2.发展要求
赋能提升“一城”。即其范围涵盖江南、江东、江北城区。这里是涪陵城市的起源地,文化底蕴丰厚、山水城市特征明显,是涪陵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窗口。因此,要重点围绕宜居宜游和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品质提升,做好城景融合、文旅融合文章,充分彰显内外兼修、形神兼美、兼收并蓄的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展示力和区域影响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景融合与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9]。
做优做强“三区”。即其涪陵新区、临港经济区和白涛工业区。“三区”是推动涪陵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涪陵发挥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努力打造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体制机制活、生态环境美的功能区。
其一,涪陵新区。即其范围涵盖涪陵新城区、高新区、综保区以及马鞍街道、李渡街道、义和街道。这里发展基础较好,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要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壮大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高效运营综保区,推动环高校创新生态圈、科技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发挥重要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平台;积极探索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径,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突出城乡融合、景城融合、产城融合,建设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乡村。因此,要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和高新产业集聚区。
其二,临港经济区。即其辐射带动龙桥街道、新妙镇、蔺市街道、石沱镇。这里拥有构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铁公水多式联运港——涪陵港,韵达西南物流基地建设,是集聚临港产业、促进开放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是优化城市布局、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能级的战略支点,发展临港经济的理想之地。因此,要重点突出互联互通、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临港产业集聚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
其三,白涛工业区。即其涵盖白涛园区、清溪园区(白涛工业园区B区),涉及白涛街道、焦石镇,是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和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这里水电气等生产要素齐备,铁公水物流较为便捷,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因此,要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材料产业第一大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引领区。
另外,涪陵新区、临港经济区在长江两岸遥相呼应,与江南、江东、江北城区融为一体,从而呈现现代化大城市的美好图景。
统筹发展“两带”。即其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和坪上后山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坚持宜城则城、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
其一,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这里与“一城三区”相互交融,要发挥“一区三城”的带动作用,引导人口、产业和城镇在沿江有序布局,形成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连绵带。因此,要聚焦城镇建设、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更大力度推进长江生态保护,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景城融合,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衔接农业展示带、主城都市区滨江特色城镇带。
其二,坪上、后山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即其范围包括坪上、后山各有关乡镇,具备发展旅游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和条件。由于坪上地区碉楼文化、庄园文化、农耕文化别具特色,具有得天独厚的农旅融合发展优势;后山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气候资源独特,景区景点众多,是打造度假休闲旅游的重点区域,提升涪陵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因此,要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田园,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打造重庆中心城区的“后花园”,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新样板和旅游发展新地标。
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涪陵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这就需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原则,准涪陵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
注释:
①“三个重要”是指涪陵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②图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21)》整理所得。
③“四链”是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