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姝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可以把抽象的价值变为可观感的影视内容带入人们生活,深受人们喜爱。随着中国主旋律影视艺术发展,国内影视艺术研究领域“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话语,形成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初步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发函,为我们表述确定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代传承好北大荒精神,需要更好地探究北大荒精神影视表达与时代交融的新时代特质、新创作理念、新视觉风格、新创作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北大荒精神价值功能实现。
1947年始,百万大军陆续挺进东北荒原,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东北荒原开发。历经70余年的发展建设,北大荒人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宝贵的“北大荒精神”。
对北大荒精神内涵表述始于1986年,孙维本讲话中阐述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于献身”,1994年,黑龙江农场总局表述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2021年,党中央第一批将北大荒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发函,将北大荒精神基本内涵表述确定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十六个字,新内涵更进一步凝练体现了北大荒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特质。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思想观念、精神意志、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下北大荒人对未来的期许,对北大荒振兴发展的渴望与追寻。
70余年来,以北大荒开发建设为题材呈现出近百部相关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从其在时代主题设定、思想情感表达、艺术表现特征等方面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来回顾与感知影视作品中的北大荒精神表达。
《祖国的东北》与《英雄战胜了北大荒》是拍摄于20世纪中期书写北大荒的纪录片,这两部较早的主题纪录片通过影视画面展现了垦荒初期,北大荒壮丽的风景、机械化的运用以及农垦人的社会生活。1959年拍摄的影片《老兵新传》,是著名作家李凖根据通北农场场长周光亚的真实事迹改写,是最早表现北大荒精神的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在电影银幕上展示北大荒精神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该片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受到好评,并于第二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章”。故事片《北大荒人》,1960年在北京公演,1963年在全国公映,影片由崔嵬导演,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集体创作,小范执笔编剧。影片在北京上映后,全国20余个话剧院团结合电影情节演出话剧《北大荒人》,获得好评。
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相关影视作品,较好地展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与战斗激情,有效地塑造与传播了北大荒形象,建立起北大荒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桥梁,提高了北大荒的美誉度。
1976年始,随着意识形态的转向,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北大荒题材影视作品多以知青为主题展现,有知青“广阔天地”里的战斗生活,也有爱情、友情的描写,有回首,有反思,但“最具特色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是其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
1983年,谢飞导演的影片《我们的田野》,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来到北大荒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对理想的憧憬和对北大荒的热爱,表达他们虽历经人生坎坷但依旧深爱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献身精神。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神奇的土地》,讲述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对事业的奉献,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影片中副指导员李晓燕冒着生命危险带队开进“鬼沼”以身殉职,生命的最后,她希望在自己的墓碑刻上“垦荒者”,展现了垦荒者的大无畏精神与奉献精神,展现了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牺牲精神。
1992年,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年轮》上映,书写了一代北大荒人在上山下乡、返城、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在不同成长道路上收获的人生百味,是一代北大荒人的成长史诗。1997年,李龙跃导演的电视剧《北京往北是北大荒》,讲述转业官兵与知青为江湾农场建设无怨无悔奉献的故事,展示了北大荒人不屈不挠的品格。
2000年,由张汉杰导演,韩乃寅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爱在冰雪纷飞时》,描写知青在黑龙江山河农场的奋斗故事,韩乃寅编剧的电视剧《破天荒》于2004年上映,其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统筹拍摄,通过描写三个家庭半个世纪的风雨,讲述几代北大荒人的奋斗,通过全景视角展示北大荒的创业发展历史与大农业风采。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情系北大荒》、电影《北大荒》,讲述转业官兵“郝豹”、上海姑娘“方婉”等,在北大荒建设初期,克服恶劣条件投身垦荒事业的故事。2010年,北京影视频道播出电视剧《兵团岁月》,讲述知识青年满怀激情奔赴祖国北疆,历经磨难顽强抗争的故事。
此时期北大荒影视作品以生动的画面、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北大荒青年发展建设北大荒的集体情感,开垦荒原的牺牲精神,赞美了北大荒的发展变化,诠释了北大荒精神内核,增强了北大荒精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赋予了北大荒精神旺盛的生命力。
2012年,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电视剧《知青》播出,讲述20世纪60年代末期,黑龙江知青的插队生活,他们追求理想,勇于思索,献身边疆,在时代潮流中甘于奉献,建设祖国,书写着动人的青春之歌,启示与影响着青年一代。2018年,由叶田执导的电影《勇敢往事》,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讲述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复杂关系,记录北大荒历史,见证北大荒人勇敢的人生轨迹,反哺第二故乡的热爱。影片作为上海市2018年电影党课,2019年国庆献礼影片,在高校与社区展演,让不同年龄受众感受到北大荒情怀与精神力量。2019年,为弘扬优秀革命精神和先进典型,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丰碑》,纪录片共分三部,其中第二部《北大荒精神》,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北大荒的发展风貌,生动展现了丰富的北大荒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代北大荒人不畏风雨、砥砺前行。在全国第15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中,此片作为381部优秀作品之一,获纪录片一等奖。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梁晓声透露,剧中周秉昆和他的工友“六小君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他的小弟弟和当年工友们的关系,小弟弟的爱人是兵团战士,是北大荒知青,在这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也有北大荒的回忆。
新时代北大荒影视作品,运用北大荒历史元素,激发和鼓励着新一代北大荒人为北大荒的发展做出贡献。年轻观众表示,作为新一代北大荒人,带着无限崇敬回望前辈建设北大荒的青春岁月,要努力学习父辈们直面生活的担当,要为中国梦奋勇前进再出发。
可以说,70年来,一部部展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优秀影视作品,见证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奋斗影像。
影视艺术因其鲜活直观的艺术特点,成为最能感染群众,最具群众基础的文艺形态与文艺武器。影视艺术随光、电、声等相关科技诞生发展,是通过科技手段,建构视觉、听觉等综合艺术符号,构筑艺术形象,以胶片、磁带、银屏等承载传播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大众媒介。包含了电视剧、电影、动漫作品、综合节目等多种表达形式。
基于影视表达的种种优势,在北大荒精神的塑造与传播中引入影视表达相关理念,是明智与必要的,北大荒精神的影视表达,即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影视媒体与录音、摄像等现代影视技术来叙述北大荒故事,使人们对北大荒精神的认知变得触手可及。
北大荒影视作品承载了北大荒的文化基因。梁晓声的多部北大荒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其小说《雪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1987年上映,故事展示知青1979年返城后的挣扎、奋斗与思考,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影视作品已成为北大荒文化传播的承担者,借助影视载体传播北大荒文化,可以将北大荒文化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引领实现北大荒文化的自我认同。
北大荒影视作品凝聚了北大荒的精神力量。《今夜有暴风雪》描写知青们经历的“返城暴风雪”洗礼,让受众感受到北大荒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影视作品从社会现实出发,描述社会大时代变迁下北大荒人的喜怒哀乐,通过共通的意义空间把时空分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使得人们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同在北大荒集体精神感召下,因共通的精神世界产生联结,增强了人们对北大荒的情感认同,凝聚了北大荒的精神力量。
从时代发展需要看,当前,主流影视表达北大荒精神的作品还不够丰富,影视形象的记忆点多为历史记忆,在体现新时代北大荒发展变化的影视创作文本、内容、表达形式方面还显不足,通过主流影视表达北大荒精神历史建构方面的认识还需再提升。
“近年新主旋律大片亦跻身国产影史票房榜前十”,“多部影片还斩获中国电影三大奖”,通过主流影视表达北大荒精神,可以更好的传达北大荒精神的红色精神特征,更有利于承载北大荒文化,传播时代内涵,凝聚情感力量,实现北大荒精神的价值担当。
中国学界从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话语体系出发,提出新时代影视剧之“新”的五个方面,其中新的创作理念方面谈到,应着力实现作品在思想、艺术与观赏方面的功能统一性。希望北大荒精神的影视表达可以从思想性主题、人民性主体、艺术性手法、科技性媒介、团队性创作方面,不断追求作品思想深度、艺术精度的提升,让受众体会更真切的情感温度,以实现主题影视作品时代发展需要。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内涵承载着每个北大荒人的梦,新时代北大荒影视作品要通过讲述北大荒故事展现其时代精神,要在与影视潜移默化的相互渗透中,把握话语主导权,展现鲜明的思想性和积极的导向性。2005年上映的纪录片《北大荒青春纪事》,以对话的方式,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情感、时代背景等方面,向人们讲述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发生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知青故事。2012年出品的电视剧《知青》,描写了“七连”知青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珍惜与守护,对艰苦、逆境、未来的无畏与乐观,他们用青春书写着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不衰,与其和时代之间的良好融合分不开,借助影视表达可以更鲜活地展现新时代北大荒精神,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北大荒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人生目标。
影视作品新的价值功能,要将人民性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影视创作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作为影视创作的关键驱动力。
北大荒影视作品要依托真实的故事展开艺术化提炼,以小故事阐发“大思想”。1984年上映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呈现了知青在大时代下是去是留的矛盾选择,不同价值观念间思想与情感的冲突,呈现知青对于人生与理想的执着追求,自我内心的奋斗与迷茫,这些是对“北大荒精神”的真实呈现与真实解读。2005年,影视剧《高天厚土》播出,作品书写表达身边人身边事,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时代脉搏,实现了以小博大,以意传神。2014年,影视剧《返城年代》播出,作品刻画了一代北大荒人激情过后的挣扎与创痛。2016年,电影《那年,我对你的承诺》,是首部聚焦“后知青时代”的影视作品,表现了40年后知青们的老年生活。新时代北大荒影视表达更要以英雄的北大荒人民为主体,以小见大,在一个个故事中书写个体命运在北大荒建设中的百转千回,反映人民群众每个微小个体的北大荒精神,在个体构成的共通记忆与共同情感中体会北大荒精神,促进精神共成长。
影视的直观性和共时性,使得影视成为最能表达自然与社会真实面貌、最符合视觉听觉特征的符号。在北大荒影视形象的创作中应着重创作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影视记忆点。
一是以视觉符号彰显北大荒的精神力量。“作家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呈现出文学虚构的合理性。”北大荒精神的影视表达既要通过人物影视、实物影视和虚拟影视等视觉符号将北大荒精神抽象概念具象化,又应以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方式展现北大荒气概。可以通过北大荒草房、麦场、水井、拖拉机等实物符号的新旧对比,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艺术呈现和刻画,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北大荒的精神力量。二是以听觉符号唤醒受众的集体情感。优秀的影视歌曲,多因优美的旋律、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成为经典的听觉符号记忆流传。《年轮》主题曲《拉着你的手》,《雪城》主题曲《心中的太阳》,歌词中描写的“高高的白桦林”“着了火的红高粱”“平坦坦盘腿的炕”……深刻表达着北大荒人的情感与热爱,更有利于展现环境、深化主题,表达思想。以听觉符号进入影视,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影视的融入感。三是以语言符号表现北大荒精神内核。揭示主题是话语符号参与影视表意最直接的作用,电视剧《知青》通过赵曙光的信,讲述青年的思考,电影《我们的田野》同样通过书信表达对人生的理解,“我们的事业和理想……只会更青、更美、更茁壮”。以此更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好语言符号说明故事情节,揭示影视作品主题,起到更直接传达中心思想、传递精神内涵的作用。
以影视符号建构影片,在北大荒影视作品新的审美风格上,要更突出时代特征,形成多元艺术特质与审美风格交相辉映、彼此增益的艺术效果。
影视离不开技术。影视作品《我们的田野》《今夜有暴风雪》《破天荒》等,借用科技力量展示北大荒辽阔的土地、皑皑的雪色风光、壮观的开江景象,构图生动精美,让观众融入其中,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变化,体会北大荒精神的内涵与意境。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被大量引入,影视表达的画面、声音、蒙太奇、故事情节媒介的科技性大大提升,但同时,又不能“唯技术论”,受众关注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情感,技术与情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不同的参照,要明确情感是内核、技术是外延,要关注技术与情感的融合,实现二者和谐共融。再有,在融媒体背景下,要借助更多的载体不断探寻传播路径,通过科技力量,让北大荒精神能够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北大荒主题是影视创作的追踪热点之一,也一直受到国家关注,1958年,在文化部与总政治部支持下,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视作品《英雄战胜北大荒》,作为第一部集中展现荒原开发成果的纪录片,成为北大荒的珍贵资料。电视连续剧《破天荒》的拍摄得到农业部、中央电视台的支持,央视为作品制作特别节目“《破天荒》的故事”,并于2004年7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作品,对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进入新时代,立足国家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影视作品更应承担起引领文化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使命与担当。北大荒影视创作新生产模式,要进一步以统一筹划、集中资源、汇聚合力的方式,形成政府牵头、政府主体与市场合作、集中优势力量出精品的新模式。
北大荒影视作品其血液里流淌着北大荒的精神基因,我们期待北大荒题材影视创作能够进一步响应东北振兴发展需求,创造出更多贴近群众生活、贴近时代发展的影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