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创新平台发展研究★

2022-09-24 08:14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李 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2)

引言

创新平台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已成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力度,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不仅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顺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变革趋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山西省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按照功能侧重不同,创新平台可分为基础研发类、成果转化类、资源共享类等,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中试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

1.1 重点实验室

截至2022 年4 月,山西省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6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 个(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 个,省重点实验室128 个,已经立项正在筹建的省实验室10 个。按照研究领域分布看,山西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化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1-2]。见表1。

表1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分布情况 个

1.2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1 年,山西省共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 个,主要依托行业、领域中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布局建设,领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化工、工程、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见表2。

表2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域分布情况 个

1.3 技术创新中心

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两个类别。领域类创新中心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在高速列车、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领域设立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各省建设情况看,也多属于领域类创新中心。2021 年12月,山西省科技厅首批通过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拟立项建设名单33 项,大多依托省内重点企业和大型医疗机构设立[3-4]。

1.4 企业技术中心

山西省从1997 年开始组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08 年3 月30 日《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正式印发。目前已经先后认定过25 批388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有14 家因为评估不合格而被撤销,目前实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4 家[5]。

1.5 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省共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11 家,管理部门为省发改委,主要依托行业、领域中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开展,以此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并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化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1.6 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目前,山西省共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 家,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34 家,其中有省工信厅认定的100 家,省教育厅认定的28 家。

1.7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目前,我省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2 家,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 家。众创空间也叫创新型孵化器,2020 年4 月16 日,科技部确定了498 家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山西省有17 家入选,全省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总数达到49 家。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众创空间275 家。

1.8 中试基地

中试基地主要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般分为专业中试配套基地和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2018 年山西省科技厅首次认定山西省中试基地5 家,分别为山西省冶金装备中试基地、山西省硅基光伏新能源中试基地、山西省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中试基地、山西省智能化铸造机械中试基地和山西省碳化硅材料中试基地。

1.9 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8 年,山西省工信厅出台《关于开展山西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从2018 年起,省工信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创新中心,先后公布认定了三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3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单位10 家。

1.10 新型研发机构

2020 年开始,山西省工信厅开始对工信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认定,先后公布了两批共24 家单位为新型研发机构,126 家单位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单位。山西省科技厅分两批认定了13 家单位为新型研发机构。

2 山西省创新平台存在问题

山西省十类主要创新平台的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一些平台的发展实现零的突破,但是创新平台存在活跃度不高、分布分散、不均衡等问题,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2.1 创新研发活跃度整体不高

山西省创新平台由于缺乏稳定的支撑保障力度,在经费使用、人才引进、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不足,导致不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未能实质性开展有效的研发活动,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从各地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来看,山西省处于全国第14 位,排名相对靠前;从各地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情况看,山西省处于全国第22 位,排名较为靠后。可以看出,相当数量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没有有效开展研发活动。

2.2 创新平台分布分散,协同联动不足

从创新平台类型来看,山西省十类主要创新平台总数超过1200 个,但分属于科技、发改、工信、教育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各类创新平台存在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等现象,不少创新平台不仅职责相似、功能相近,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造成有限的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重复、低效,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和规模效应。山西省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和相互协作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创新平台的建设分散在高校、企业以及政府主管的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中,彼此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高,缺乏一个能够引领带动的创新组织主体。另一方面,创新平台的开放性不足,从横向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看,创新平台之间的竞争效应强于合作效应;从纵向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看,企业与政产学研用在创新价值链上的合作水平不够紧密。

2.3 创新平台分布不均衡

山西省创新平台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分布不均衡。山西省创新平台呈现出在省会城市、各地级市集聚的特点,特别是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近70%的创新资源,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太原集聚了全省8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晋城有12%,其余市均为空白。二是领域分布不均衡。由于山西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比重长期较高,大多数创新活动主要围绕这些优势传统产业展开,与之相关的创新平台也多数分布在优势传统产业领域。近年来,虽然其他领域也陆续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但总体上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不多,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不足。此外,在高校院所布局建设的科研平台,更多注重基础研究,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推进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

2.4 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不多

山西省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不多,特别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数量更少。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总数已经超过700 家,但山西省只有5 家,省部共建实验室2 家,比例约为国家总数的1%。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共有1 737 家,山西省仅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 家,占比不到2%。2020 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后,191 家获准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没有一家入选。在国家科学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方面,山西省也刚刚起步,正在实现零的突破。在已经建设的创新平台中,山西省能够引领世界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屈指可数,与先进省份创新生态不断健全的情形相比,显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3 山西省创新平台发展路径

山西省创新平台应按照“政府资金支持,人尽其才,资源整合共享,增强创新能力”的路径来发展。

3.1 以政府资金支持为重点,提升创新平台资金保障力度

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层级的提升均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支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其市场化运作。同时对已有的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要有计划的持续投入专项资金,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要保证对基础性创新平台前期的常规性资金投入,例如重点实验室等。针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服务平台,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大对研究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及提供公共性服务的平台的资金投入。

3.2 以人尽其才为重点,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积极发挥创新平台在人才吸引、激励方面的作用,优化创新领域的人才配置结构。完善人才方面的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招才引智政策体系。优化创新人才的交流制度,建立完善的岗位流动制度,不同创新平台内的人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规定交流岗位,设置一定比例流动岗位,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提供交流机会,优化现有创新平台相关人才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创新人才的能力。同时,吸引确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建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人才联合聘用机制。

3.3 以资源整合共享为重点,加强创新平台协同联动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通过整合、建设、认定等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根据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整合资源。对于基础性的创新平台,重点是推进大型基础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以及信息和基础数据的共享。对于研发先进技术的创新平台,应聚焦重点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建立平台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创新平台间的合作,推动创新平台联动发展。

3.4 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面向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前谋划布局,聚焦1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不断提高现有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能力,按照高一级的创新平台的规模不断提升现有水平。规范省级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平台发展重点。探索发展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产业研究院对标先进,提升对山西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引领能力。

4 山西省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推动创新平台资源优化配置

推动创新平台区域均衡发展,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山西省设立分院,积极争取国内一流高校与山西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显著提升山西高水平创新平台的能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合理引导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进行产业疏解,鼓励各市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鼓励区域内各市县、企业联手,依托产业联盟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服务能力。

4.2 提升创新平台资源整合能力

以省市两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发展、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为重点任务,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供给质量,统筹存量和增量,推进山西省创新平台整合重组,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按照“重点培育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整顿淘汰一批”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1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需求,加强对优秀省级创新平台的定向培育。

4.3 完善创新平台资源协调机制

建立创新资源的跨平台统筹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充分发挥山西省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重塑服务高效、能力突出的科技行政部门。建立创新资源的跨平台协作联动机制,加快营造利于跨平台联系与协作的自由环境,打破平台边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构建创新平台内部的合作共生机制,进一步探寻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科技创新链横向与纵向的协同,提升创新平台凝聚力与创新力。

4.4 健全创新平台资源管理体系

加强现有创新政策的落地落实,实行多部门联动,提升政策落地准确性,加强动态分析,实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及经济效益,量身定制引导创新决策,提升政府管理精细度。同时,完善配套政策,提升政策跟进的时效性和政策服务的满意度。培育壮大创新人员队伍,积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发挥创新平台聚才、用才载体作用,吸引海内外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人才来晋创新创业;梯度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完善科技人才交流制度。

4.5 完善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推动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与优化发展的目标,构建能够评价创新平台绩效的指标体系。注重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将创新平台建设与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推动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聚焦前瞻性重点科学研究、重点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国际科技合作,推动跨国、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和开发创新。分类实施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根据创新平台的不同功能定位按照不同的权重赋分考核。加强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成果运用,实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目的。

猜你喜欢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电竞实验室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