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全球性大国……这是中国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力量之一,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影响世界,反过来看,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与融合。
从向海外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走过55个春秋。中国向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71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
1962年,独立不久的阿尔及利亚百废待兴,医务人员十分匮乏,一些医院面临关门的困境。阿政府向各国发出请求,希望能向阿派遣医务人员,以解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让阿国政府没想到的是,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临西方制裁、经济艰难恢复的中国,在1963年1月第一个宣布,选派优秀医生组成医疗队,援助非洲兄弟。
此举开启了中国医疗援外的发展之路,也改变了亿万受援国民众的命运。卫生健康状况最差的非洲,成为医疗援外的“主战场”。这个广袤而神秘的大陆,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常见病诊疗水平低,传染病多发,“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夺走生命成为常事,百姓饱受疾患之苦。
白内障手术已是成熟技术,可在一些非洲国家,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极度缺乏,失明患者在黑暗中艰难度日。2014年以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眼科医疗队,在11个非洲国家共开展15次“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累计实施3969例手术,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不只是“光明行”,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治疗各种多发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水平,55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1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2亿人次。
炎热的气候,频繁的停水断电,无处不在的致命病毒,手术室外的枪林弹雨……这就是援外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环境。2014年,一场埃博拉风暴席卷非洲多地,肆虐的病毒导致上万人失去生命。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政府派出得力的医疗队伍,到最危险的西非埃博拉疫区救治染病民众、阻断病毒传播。
先后5次启动快速高效的紧急援助,派遣近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支持疫情防控,援建了塞拉利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来自中国各地和军队的医疗队员同受援国人民并肩奋战,帮助疫区国家控制了疫情,最终成功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36岁的塞莱斯廷·金曾感染埃博拉病毒,当康复出院时,她用中文向在场的医务人员说:“谢谢,中国!”
中国不仅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建医院、诊所,赠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还为非洲培养了大量的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专家和管理人员,为受援国留下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中国援外医疗工作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实现,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芳 田晓航)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目前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
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隶属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这里不仅是中国过货量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也是我国唯一集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四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城市。2021年以来,该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实现稳步增长,11月12日,第5000列中欧班列经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前50天突破5000列。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海运、空运渠道双双受阻的情况下,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以“黑马”姿态出现,呈现出逆势增长态势。2021年度口岸新增中欧班列23条,海关部门立足优化口岸监管,与铁路部门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加强协同作业,推广“铁路快通”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班列在口岸通行效率。进港班列实现了海关“秒级放行”,最快20分钟完成出口班列的报关手续。
“中欧班列与海运、空运相比,分别有时效和价格的优势。当前,口岸各单位、各部门均为中欧班列设立专门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班列业务24小时随到随办、全程优先为中欧班列通关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通过无纸化系统不见面就可以完成班列通关手续办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新疆阿拉山口捷安物流有限公司业务员王蕊说。
截至2021年12月4日,阿拉山口口岸累计通行进出境中欧班列5394列。中欧班列搭载货物从电子产品扩展到汽车及配件、矿产、棉纱等商品,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越来越成熟,累计已达60条,可到达俄罗斯、波兰、德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
2021年3月19日,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10年来,中欧班列开行累计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10年来,中欧班列开创了亚欧陆路运输新篇章,铸就了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纽带。
亚欧之间的物流通道主要包括海运通道、空运通道和陆运通道,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中欧班列物流组织日趋成熟,班列沿途国家经贸交往日趋活跃,国家间铁路、口岸、海关等部门的合作日趋密切,这些有利条件,为铁路进一步发挥国际物流骨干作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将丝绸之路从原先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起到重要作用。(齐丽格尔 吴南仕)
“金三角”地区是全球毒品问题重灾区,东盟成员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毒品及其相关衍生问题。为此,东盟和中国在应对毒品问题上建立了一系列的机制。
2000年10月,泰国曼谷举行首届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国际会议,双方签署了有关禁毒合作的联合行动计划,以加强禁毒合作,帮助东盟实现到2015年成为无毒品地区的目标,确立了“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机制”。
2005年,第二届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再次确认“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机制”作为涵盖东盟和中国的唯一禁毒框架,以及在此框架下本地区的禁毒成效,号召有关国家及时沟通和交流,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
2000年以来,中国先后与东盟国家中的泰国、老挝、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政府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2003年7月,中老缅泰四国禁毒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湄公河禁毒考察,通过了合作打击沿河贩毒活动的行动计划。
中国政府一直尽自己的力量,积极帮助周边国家开展禁毒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支持缅甸、老挝开展大规模的罂粟替代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减轻“金三角”毒品对国际社会的威胁。
2011年,在中国的倡导下,中老缅泰四国建立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维护流域安全稳定。近年来,中泰两国在禁毒执法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先后破获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毒品案件,并共同推动开展了“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
泰国禁毒委员会秘书长尼勇说:“泰中之间的司法合作和联合执法十分重要。泰中建立了全方位合作关系,成为双边禁毒合作的典范。两国禁毒部门通过多个双边和多边机制进行着富有成效的合作。”在老挝波乔省莫村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坎平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
为进一步强化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机制,2013年中方发起建立中老缅泰“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机制,2015年四国邀请柬埔寨、越南两国加入,签订《中老缅泰柬越“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规划》。“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取得显著成果,已上升为澜湄合作机制下的重要执法合作内容。(柳青 孙广勇)
中日民间团体的接触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渠道,形成了对日外交的总基调。
从1952年开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日“以民间往来带动接触,以便为尽快恢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好基础”。中国的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给中日接触提供了契机。此后,中日通过民间团体和个人的频繁接触,间接地影响人民,不但在经济上达成了民间贸易协定,而且在民间文化交流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战后,日本民间有识之士冲破政府所设立的对华文化交流障碍,先后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对华民间文化交流组织,以促进对华的文化交流和对华友好。其中,以日本日中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
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起源于1950年10月1日在日本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周年的纪念酒会。来自日本各地的民间对华友好人士、日本劳动组合代表、政党代表、文化界代表、华侨代表参加了该次酒会。上述代表作为倡议成立该协会成立的发起人,发表了协会成立倡议书和成立章程,宣布成立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德高望重的松本治一郎被推荐为首任会长。
在松本治一郎等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北海道地区、关东地区、中部地区、九州地区以及四国地区等地先后设立了地区支部、县协会,会员最多时达100万余名。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还编辑和发行了《中国文化新闻》,组织会员观摩中国电影、戏曲。今天,该协会仍然是日本最大的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民间协会之一。
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访华团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们广泛接触了我国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教师等,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介绍给日本人民,为增强日本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提供了可靠渠道。
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不仅成为此间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对于促进两国政府间的互相接触乃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基础。现今,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各支部遍布日本全国,六个总部,下设34个支部,几乎每个县都有。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还将继续在中日友好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胡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