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09-23 03:28邓庆军
大医生 2022年18期
关键词:骨关节多发性例数

邓庆军

(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创伤骨科,山东济宁 272100)

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属于骨伤科常见疾病。两个或两个以上骨关节,在同一时间节点出现创伤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创伤发生均由同一个致病因素所致,不仅影响患者身心状态,情况严重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1]。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不但起病迅速,而且病情进展快、严重程度高,临床治疗该病多选取外科手术方案。以往临床治疗往往采用传统型手术,但是由于该手术造成的出血量较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导致手术整体的治疗效果不佳[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骨科损伤控制学”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提出,作为一种新技术,其借助于创伤后临时抢救,旨在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减少病理、生理变化,有利于为患者争取更多恢复时间[3]。有研究表明,予以严重多发性关节创伤患者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临床效果得到改善,并且患者的预后效果有所提升,且在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作用突出[4]。为此,本研究以130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常规手术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损伤控制骨科(DCO)技术治疗的65例作为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2.14±8.75)岁;致病因素:交通、坠落、跌打、击打、暴力,依次为13例、13例、12例、13例、14例。其余行传统手术治疗的65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2.01±9.22)岁;致病因素:交通、坠落、跌打、击打、暴力,依次为12例、14例、12例、13例、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由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方法:①与《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5]中有关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临床判定标准相符者;②存在明确外伤史者;③伴随骨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者;④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者。排除依据:①存在精神异常者;②单发性骨关节创伤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方案。根据创伤部位,选择相对应的切口和手术方案。术中确保骨折断端对线、对位一致。操作者对切口周围进行处理,将淤血清理干净。对骨折断端进行常规复位,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钢板螺钉内固定术、骨折外固定术、髓内固定术等。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

研究组:DCO技术干预。采取分阶段治疗措施,第1阶段: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出血情况等。再建立静脉通路,予以患者补液,防止休克发生。此外,还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对出血量进行控制。第2阶段:该阶段在止血的同时,还应做好清理骨折断端积血、组织积血的工作,防止感染发生。再将患者送至ICU,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第3阶段: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包括出血量,手术、体温恢复、乳酸清除时间。乳酸清除检测:患者于空腹状态,采集3 mL静脉血,以微生物发酵法作为检测方法。②凝血功能指标。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送检后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取上清液,测定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各指标检验均使用半自动凝血仪(德国美创MC-1000;国械注进20172406816)。检测仪产自德国。所用试剂均产自美国。③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病情显著缓解,血压、心率基本正常,为显效;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血压、心率接近正常水平,为有效;病情无变化或者更为严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65]×100%。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伤口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⑤使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6](SF-36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项目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总体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⑥使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量表[7](ISS)中的骨盆、胸部、颅脑、腹腔4个评分项目,评估患者的创伤程度。每项总分为75分,得分低于16分为Ⅲ度创伤,得分16~25分为Ⅱ度创伤,得分超过25分为Ⅰ度创伤。Ⅰ度创伤最为严重,Ⅲ度创伤最轻。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为工具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乳酸清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乳酸清除时间(h) 骨折愈合时间(d)研究组 65 275.57±24.07 133.21±30.15 17.38±3.24 91.32±12.03对照组 65 498.72±38.27 179.68±42.27 33.12±5.20 162.35±21.23 t值 39.794 7.215 20.712 23.3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LT、APTT、FI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APTT数值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LT:血小板计数;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定量。

组别 例数 PLT(×109/L) APTT(s) FIB(g/L)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前 治疗1周后研究组 65 178.29±16.45 132.84±9.05* 28.32±3.45 38.79±4.25* 401.74±42.07 330.74±31.06*对照组 65 179.89±15.39 158.42±12.56* 28.42±3.15 36.48±3.11* 405.17±42.15 351.61±41.23*t值 0.572 13.32 0.172 3.545 0.464 3.2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2.4 两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5 63.56±5.8988.58±10.56*65.26±5.78 89.58±8.67*61.78±6.74 89.74±4.57*62.45±5.14 89.88±9.98*对照组 65 64.32±5.7570.89±8.63* 65.56±5.69 75.69±6.78*61.75±6.81 72.63±3.69*62.63±5.26 76.96±6.32*t值 0.744 10.458 0.298 10.175 0.025 23.485 0.197 8.81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活力 情感 总体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5 65.74±2.23 90.31±7.84*58.97±3.12 81.25±6.52*61.45±2.25 82.36±6.66*63.44±3.79 82.63±6.95*对照组 65 65.21±2.21 78.58±6.52*58.96±3.23 69.58±5.83*61.46±2.21 72.56±5.45*63.45±3.74 70.54±3.81*t值 1.361 9.274 0.018 10.757 0.026 9.181 0.015 12.2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部位的IS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骨盆、胸部、颅脑、腹腔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部位的ISS评分比较(分, )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部位的ISS评分比较(分, )

IS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量表。

组别 例数 骨盆 胸部 颅脑 腹腔研究组 65 17.65±3.6217.21±3.2515.23±2.7816.47±3.28对照组 65 25.69±4.5424.01±4.0822.33±3.4726.78±3.48 t值 11.163 10.510 12.874 17.382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经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但手术风险较大、难度系数较高[8]。另外,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及需要麻醉的时间较长,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康复进程较为缓慢[9]。同时,患者创伤关节长时间暴露在手术视野中,会使患者的体温下降,难以保持恒定,从而易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10]。DCO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即临时生命救护,当患者发生创伤后,通过该种方式,可确保其生命体征得到维持,在此情况下,患者生理性改变的可能性降低,进而达到减少因手术所致二次感染的目的[11]。将采用DOC技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阶段处理,即将入住到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低体温阻断、维持呼吸、纠正代谢紊乱等治疗,可恢复患者的凝血功能[12]。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乳酸清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更少(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APTT升高,且研究组更高,两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更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结果证明,若在早期就予以患者手术干预,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患者生理功能存在障碍,并且会合并出血等情况,这会进一步导致患者机体凝血酶、血小板减少。而经由DOC技术治疗,患者功能损伤、凝血机制紊乱等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纠正,进而促进其预后效果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究其原因,在严重创伤的情况下,患者机体可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进而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易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而DCO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的损伤,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各评分均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提高(P<0.05)。这也说明DCO技术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佳,并提高了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进而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的ISS创伤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DOC技术的干预下,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可确保休克、缺氧等被有效干预。随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致命伤口得到修复,其创伤严重程度将会下降。

综上所述,DCO技术对严重的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既能够加快疾病恢复速度,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凝血功能受到的影响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骨关节多发性例数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骨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螺旋CT对106例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分析及临床研究
成年女性是类风湿骨关节病的高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