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9-23 03:28王春燕
大医生 2022年18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动脉血

王春燕

(鄄城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6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因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神经科常见综合征,属于危重疾病[1]。现阶段,尚无特效治疗方式,临床治疗多以防止脑血管发生痉挛、防止再出血、保护脑神经为主。尼莫地平为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优势为脂溶性高、药效快及抑制钙离子内流效果显著等,同时还可帮助血管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加快脑血管扩张速度,增加脑血容量,进一步防止出现脑血管痉挛[2-3]。该药物单一治疗时,效果并不显著,不能令脑神经功能恢复至预期效果。醒脑静注射液主要由麝香、冰片、栀子等中药组成,作用在于凉血止痛、止痉熄风、醒神开窍等,可有效保护脑神经元,延缓神经凋亡速度,同时可减轻炎症引起发的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基于此,本次研究将醒脑静结合尼莫地平治疗作为切入点,旨在探究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9.5±14.5)岁;出血量19~52 mL,平均出血量(30.5±7.5)mL;发病原因:高血压10例、血管畸形6例、动脉瘤18例、不明原因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0.5±15.5)岁;出血量20~53 mL,平均出血量(31.5±8.0)mL;发病原因:高血压11例、血管畸形7例、动脉瘤16例、不明原因7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鄄城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予以展开。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诊断标准[5];②首次患病,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排除标准:①入组前30 d曾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或非甾体药物;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④意识不清晰,沟通受阻;⑤伴有急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维持血压、稳定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止血、吸氧、镇静等处理,时刻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给予对照组尼莫地平(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49,规格:30 mg)治疗。使用方法:药物20 mg静脉泵注(0.5 mg/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醒脑静(河南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4020664,规格:10 mL)治疗。使用方法:20 mL药物+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40~50滴/min),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①血清因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空腹抽血,采静脉血5 mL,静置1 h,3 000 r/min离心15min,把分离的血清置于-20 ℃的冰箱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②脑动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DC-26)检测大脑前、中、后血流速度。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6]、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前者分值0~15分,后者分值0~42分,分数与神经功能呈反比。④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治疗30 d后,患者临床体征、病症基本消失,无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有效:30 d后患者体征、症状明显缓解,轻微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无效:30 d后,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⑤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血管痉挛、再出血、恶心、皮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本实验所得的所有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通过[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其中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通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性因子及NSE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

注:与组内治疗前相比,*P<0.05。IL-6:白介素-6;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组别 例数 IL-6(pg/mL) CRP(mg/L) TNF-α(ng/L) NSE(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 368.12±1.45300.07±0.87*20.36±1.38 10.94±0.78* 72.41±1.22 37.61±1.49* 23.21±1.47 14.82±1.73*对照组 41 367.94±1.56319.74±1.18*20.32±1.41 15.45±1.08* 72.39±1.18 45.05±1.27* 23.31±1.52 18.35±1.18*t值 0.541 -85.911 0.130 -21.677 0.076 -24.333 -0.303 -10.794 P值 0.590 <0.001 0.897 <0.001 0.940 <0.001 0.763 <0.001

2.2 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动脉血流速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

表2 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 113.91±1.12 93.82±1.39* 116.17±1.74 97.28±1.87* 95.41±1.69 80.23±1.07*对照组 41 114.04±1.26 104.35±1.65* 116.25±1.77 108.18±1.96* 95.33±1.72 88.24±1.44*t值 -0.494 -31.252 -0.206 -25.764 -0.212 -28.589 P值 0.623 <0.001 0.837 <0.001 0.832 <0.001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GCS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11.89±0.457.17±0.13*33.49±1.2615.11±2.24*对照组 4111.83±0.499.23±0.38*33.52±1.1819.49±1.71*t值 0.577 -32.843 -0.111 -9.952 P值 0.565 <0.001 0.912 <0.001组别 例数

2.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20%(5/41),对照组为9.76%(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发生的病变导致血管破裂,随后血液直接向蛛网膜下腔流入,又被临床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疾病会给脑组织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临床表现以剧烈头疼、恶心、脑膜刺激征等为主,剧烈活动时可能会发生头部爆裂性剧痛,难以忍受,且会呈现持续性加重,有时还可出现上颈段疼痛,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生活质量[8]。既往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炎症因子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可通过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有效控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9]。中医中并无明确病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应,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将该疾病归属于“中风”“真头痛”范畴。中医学认为,引发该疾病的病因包含痰浊、血热、淤血等多个方面,而在多种病因的相互作用下,淤血阻于脑络,最终导致疾病发作[10]。

目前,临床对于动脉流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并通过神经功能检查、头颅CT和DSA检查鉴别诊断,同时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但仍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截至目前,临床公认IL-6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关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脑组织中由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产生。当患者发病后,炎症因子IL-6水平处于升高状态,且此后一段时间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脑脊液中的IL-6水平上调代表炎症反应加剧,同时提示脑组织局部应激反应明显增强。CRP由肝脏合成,当机体发生创伤、应激、炎症等反应时,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会对肝细胞产生刺激,促使CRP大量产生,因此CRP是临床评价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当发生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液进入脑室引发炎症反应,血清CRP水平会持续升高。因此,临床可通过血清CRP的动态监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进行评估。炎症因子TNF-α的大量释放可加重对神经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NSE是神经元损伤的特异性标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造成TNF-α、NSE升高,诱导炎症反应并增加了血-脑屏障通透性,加重神经损伤风险。本研究通过30 d治疗可见,观察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脑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两种药物联合可减轻炎症反应,减缓脑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安全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与李晖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可知,尼莫地平为基础治疗常用药物,该药物为二嗪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存在强烈穿透性与选择性,可穿过血-脑脊液屏障对脑血管平滑肌进行有效改善,起到抑制Ca2+内流、舒张脑血管作用,同时降低血小板聚集,达到血液降低黏稠度、加快脑部血液循环速度、缓解颅内水肿发生的目的[12-13]。醒脑静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复合制剂,其主要由冰片、郁金香、麝香、栀子等中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醒脑开窍效果,主要在脑脉淤阻所致的脑梗死、中风昏迷等症状中应用。其中麝香酮可对血-脑屏障出现的损伤进行有效修复,开窍醒神;郁金香能够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且麝香、冰片可起到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达到减轻血管内皮细胞、脑组织损伤等目的[14]。同时基础研究显示,该药物还可保护大鼠神经元细胞,抑制神经元凋亡,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15]。综合两种药物作用,联合使用时便可达到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治疗效果等目的。

综上所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该疾病具有一定实施价值,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脑动脉血流速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且兼具安全性,适于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动脉血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急诊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清血钾的相关性分析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