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萍 顾君玲 卞红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214000
呼吸危重症患者大部分病情发展迅速、生命体征不稳定,护理难度较大〔1〕。另外,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存在较重的应激反应,丧失治疗的自信心、积极性、配合度,容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反应,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2-3〕。因此,如何加强呼吸危重症患者护理,有效规避风险事件,保证护理效果,是当前临床护理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难点和热点。分级管理是指根据工作的具体内容,实施流程优化管理,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级,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减少风险事件〔4〕。
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呼吸危重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参照组,每组43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以上,②临床资料齐全、意识清醒,③均已签署与本项研究有关的知情同意书,且为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存在认知、精神、心理障碍者,④近期存在重大手术史者,⑤合并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者。实验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48~80岁,平均(64.58±3.49)岁;疾病类型:7例张力性气胸,10例大咯血,13例急性肺栓塞,8例呼吸衰竭,5例重症哮喘;体重指数(BMI)20~27 kg/m2,平均(23.38±0.47)kg/m2;文化程度:6例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20例高中,5例大专及以上。参照组女16例,男27例;年龄49~79岁,平均(64.61±3.45)岁;疾病类型:8例张力性气胸,9例大咯血,14例急性肺栓塞,7例呼吸衰竭,5例重症哮喘;BMI 21~27 kg/m2,平均(23.41±0.45)kg/m2;文化程度:8例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12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士加强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房巡视,严格遵医嘱给予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实验组采用分级管理:①成立分级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3名呼吸科医师、3名呼吸科护士组成,组内成员工龄在3年以上,且具备独立分析、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小组成员积极总结呼吸危重症患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级。②制定工作流程:根据呼吸重症科的工作特点,重新规划可能存在风险的医疗工作,制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流程,团队之间应不断优化管理流程。③风险分级:根据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等分级风险因素,其中罕见为1级,偶尔为2级,较多为3级,经常为4级。轻度为1级,中度为2级,重度为3级,极重度为4级。以交叉评定法评价,以发生率×严重程度评级,级别越大,风险发生率越高。对不同分级的患者,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1级:风险发生率最低的一级,建立患者管理档案,护士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进行病房巡视,每日测量3次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病情稳定者,可改为每日测量1次,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具体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危险因素等,积极向患者讲述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性;2级:在1级的基础上,每日测量4次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日测量2次;3级:在2级基础上,增加生命体征监测频率,做好床边抢救准备工作,准备好抢救器械、药物等,及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等;4级:应作为风险事件发生的重点监护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配合主治医师展开对症处理。④实施培训:制度划分、策略制定后应组织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呼吸危重症患者护理培训,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正确识别各种风险因素,培训结束后必须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步入临床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进行二次培训,直至考核合格。⑤质量控制:及时收集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医务人员、患者的反馈,调整、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质量,将管理质量与工作人员绩效、职称晋升等挂钩;对于并未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的人员,应提出批评,督促其及时纠正。
护理7 d后观察两组护理效果。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0~59分代表轻度,60~69分代表中度,70分以上代表重度,分值越低,管理措施越有效,焦虑情绪越轻〔5〕。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情况:50~59分轻度,60~69分中度,70分以上重度,分值越低,管理措施越有效,抑郁情绪越轻〔6〕。③评估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④风险事件发生率: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坠床、跌倒发生率。⑤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
两组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实验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以及SDS评分对比( 分,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实验组PaCO2比参照组低,SpO2、PaO2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对比
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参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n(%)〕
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参照组短(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呼吸危重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多〔7-8〕。呼吸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不稳定、发展速度较快、病情复杂等特点,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9-10〕。有研究认为,呼吸危重症患者护理任务繁重,护理难度较大,往往会导致护理纠纷、护理事故等不良事件发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护患纠纷〔11〕。故如何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护理效果,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有研究表明〔12-13〕,严重不良情绪会引发生理、心理应激反应,改变动脉血气指标,进一步加重原发病。传统护理管理护士以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忽略了对患者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患者内心不良情绪并未得到及时的疏导,综合干预效果一般。本研究表明,分级管理可有效调节呼吸危重症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及动脉血气指标。分级管理是对传统护理管理的改进、升华,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始终将患者作为一切护理服务的出发点和核心,重视护理服务细节,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积极向患者介绍以往预后良好的呼吸危重症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意志,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医务工作者完成治疗,有助于维持血气指标稳定。
本研究通过成立专业的分级管理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夯实了护理基础,增强了护士对风险事件的预见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通过风险评估等及时发现潜在或现存的护理隐患、风险等,根据个体情况,例如风险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风险分级预防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对策的针对性,不仅可有效预防风险事件发生,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14〕。本研究表明,分级管理可促进呼吸危重症患者早日康复。分级管理是一种优质、规范、专业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护士护理技能及专业知识,通过呼吸危重症护理培训,护士掌握了机械通气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及整体素质,有助于患者早日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缩短治疗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呼吸危重症患者采用分级管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