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

2022-09-22 03:38董德智朱云国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电气思政

董德智,朱云国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连接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纽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它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纲要》明确指出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类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并有其自身逻辑体系,一直以来和思政课程壁垒分明;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临近,当代青年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对其进行有力引导[2]。如何在专业课程中隐性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已经成为电气类专业课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虽然诸多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效[3-5],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较大困难,具体到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6-7]。

1.1 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不强

由于受到学分压缩的影响,专业课程的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已经习惯了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大多数专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所需解决的问题,“各人自扫门前雪”,做好份内教学任务即可。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是阻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问题。

1.2 专业课程的固有特点导致思政教育融入难

电气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课程内容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知识大多基于数学模型和公式推导,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按照概念阐述、定理证明、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逐步听懂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植入思政元素,开展铸魂教育。

1.3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

某些专业课教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加取舍,随意摘取若干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生硬叠加,或在知识传授前简单引用一些政治口号。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获取渠道不计其数,这种牵强附会的课程思政,必然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专业和思政的“两张皮”只会使课程思政陷入简单说教的困境。

2 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按照《纲要》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和育才同向同行。结合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纲要》指出的思政建设重点,课程思政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 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8]。一个合格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能“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能“传道”。教师应从“信”“德”“识”“爱”4个层次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

第一,教师要有“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首先应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对党的创新理论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只有教师有坚定的信念,发自内心认可和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激发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

第二,教师要有“德”。身正为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践行教育使命。教师应爱岗敬业,表现在对所授课程的态度上,课前是否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课中是否能正确而富含激情地讲授知识,课后是否能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能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能否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能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谨言慎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第三,教师要有“识”。学高为范,扎实的学识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前提条件。专业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有丰富的教学素材,了解专业前沿,对所讲授课程知识烂熟于胸,才能站在学术者的角度吸引学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四,教师要有“爱”。爱是教师感染学生的最佳手段,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上。教师应打开心扉,卸下戒备,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倾听每个学生的所需、所想,不怀疑、不揣度,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2.2 优选思政元素,找准切入角度

对专业课程,《纲要》明确强调,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专业课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思政元素,找准切入角度,不动声色地融入思政元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思政元素。

第一,从学生身边发掘思政元素。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可以深度挖掘学校的文物、校史、校训的文化价值,讲好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直接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

第二,从所授课程发掘思政元素。可以用感人的语言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杰出学者和专家的先进事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课程的前沿技术,让学生了解专业人士在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国家对其所学专业的需求,唤起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

第三,从所授课程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老子《道德经》、阳明心学、经典古诗词等是其中的典范,需要当代青年传承。电气专业课程似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但每门专业课程有自身的思想内涵,只要善于挖掘,会发现某些概念和思想与中华传统哲学一脉相承。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

第四,从所授课程发掘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电气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是维护电气产品设计质量的需要,也是电气工程师成长的必需,在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有助于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3 引入合理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思政教育方法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渠道获取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认可度的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整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和讲授方法,大胆创新,敢于实践,达到课程思政的动态平衡。

3 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根据前述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下面结合电气类专业的基础课“电路原理”和核心课“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阐释思政元素隐性融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

3.1 结合学校实际,实现价值引领

最好的思政元素就是学生身边的人、物、事。“电路原理”是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个时段的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沿革还不甚了解,可以借助校训、杰出校友感人事迹,对其开展思政教育。

铜陵学院的校训是“明德尚能,博学日新”,分别出自《大学》《中庸》和《礼记》。校训告诫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必须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树立博学多识、兼容并包的学风,与时俱进。

借助杰出校友——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忘我工作的事迹,实现价值引领。沈浩在小岗村任职期间,发现农产品交易难,就兴建农贸市场,人们收入结构单一,就探索新出路,发展旅游业等等,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突发逝世,时年45岁。他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认可。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的具体感人故事,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2 结合课程本身,坚定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应和所授课程息息相关,可以讲述国家在相关领域的重大成果,让学生知晓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讲述国家对电气领域的重大需求,让学生领会学有所用,增加对所学专业的自信;讲述专业内关键人物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潜心钻研的优秀品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在“电路原理”课程中,可以引入电动汽车、高压输电等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先进技术,通过一代代电气人多年攻关,获得技术突破的实例感染学生。特斯拉一直是美国电动汽车的领跑品牌,但中国的比亚迪奋起直追,也占领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1888年,李鸿章为了讨老佛爷欢心,花6 000两白银购置了1套发电设备和电灯,装在慈禧寝宫。10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特高压输电等级已达1 000 kV以上,并建成新疆准东到皖南±1 100 kV的工程线路,从此特高压技术领跑世界。所授课程的价值可以通过国家的重大需要体现。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能源转型“双碳”目标;2020年3月,中央提出大力扶持新基建建设,其中包括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双碳”目标的达成,新基建建设,无不需要电路理论的支撑,以此论证课程的用武之地。通过深情介绍电气专家马伟明院士在美国技术封锁下,成功自主研发电磁弹射技术心路历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可以讲中国首辆火星车 “祝融号”怎样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顺利履行巡视探测任务的事例,彰显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列举当今热门的无人驾驶、机器人、新基建中的人工智能等技术,说明其理论基础都是自动控制原理,让学生感受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讲述控制理论专家钱学森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困难时期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国外技术封锁下白手起家,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规划,为中国导弹和火箭的研制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3 结合所授知识,树立文化自信

《纲要》强调课程思政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电气类专业课程知识大多源自西方国家,似乎很难和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但如果深挖所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内涵,会发现某些知识的思想,可以由中华传统文化解释。

在讲授“电路原理”课程的电路元件集总参数模型时,会提到同一电路元件在不同应用场合,可以建立不同的电路模型。例如电感元件,如果仅用于直流电路,可采用电阻模型;如果在工频交流电路,可以用电阻和电感的串联模型;如果电路中电源频率进一步增加,除了考虑阻感模型外,还需考虑电感线圈之间的匝间电容。由于电路运行环境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模型与之对应,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电感模型孰优孰劣呢?庄子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电路模型没有优劣之分,贴合实际就是好的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负反馈概念,是控制理论及相关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讲授该知识点时,首先指出反馈控制是跟踪控制的最基本方式,控制系统大多用负反馈的形式减小系统误差,使被控对象输出跟踪指令。再结合反馈控制系统框图,解释其基本原理,在负反馈控制系统中,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和指令信号作差,形成误差信号,该信号经控制器处理,生成控制信号,经执行机构放大,驱动被控对象,由于负反馈作用,只要误差信号存在,控制器就会根据该误差信号的大小,实时调整输出,改善被控对象输出,直到被控量完全跟踪指令为止。可以借用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解释负反馈的控制之“道”。 老子认为自然界事物运行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反”,即“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同时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运行;其次,“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对于跟踪控制系统,为了使被控对象达到良好的指令跟踪效果,要进行反馈,反馈特性要相反,即负反馈,才能生成指令和反馈的误差信号。当控制系统输出越来越接近指令,误差信号越来越“弱”,控制系统性能越好。正是由于“弱”的误差信号,才体现了负反馈控制下输出对指令的跟踪效果,这也是控制中“弱”所发挥的效用。2000多年前老子的寥寥数语就完美解释了反馈控制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威力不言而喻。类似的,可以用“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解释反馈控制的扰动抑制原理。进一步,可用反馈控制解释人生,当我们在为某个目标奋斗时,首先会将自己的实际和预定目标比较,并评估与既定目标的偏差,实时调整改进,直到达到预定目标为止。在奋斗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心情低落或各种诱惑的干扰,但只要发现愿望未达成,就及时做出改正,一直向目标方向努力,最终会越来越接近目标。

实验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解释其重要性。该理论包括两个层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专业课程是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后,根据所学进行实验验证,在课程中学知识,在实验中悟真谛,才能真正领会所学课程的“真知”。

3.4 结合内外资源,传授职业规范

电气行业职业规范是电气工程师的必备知识,也是电气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可结合校内外资源,悄无声息地融入。

比如在“电路原理”课程中,可以简单介绍接地概念及作用;由三相不平衡电流计算引出电气保护问题;在讲授阻抗概念时,介绍人体阻抗特性,人体通电时的生理反应等知识,在增加课程趣味的同时,建立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在作业环节也能进行专业规范教育,如电路图绘制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标注变量及参考方向,运算结果是否有单位,单位字母的大小写是否正确,以培养他们严谨的作风。在实验课程中,教师每一步的实验操作都是电气规范教育,比如在上电之前要先检查电路连接是否可靠,使用万用表前要准确校零,强电实验拨动空气开关要佩戴绝缘手套,实验结束要先关闭电源,再拆线并整理好试验台等。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某一控制系统设计课题,安排每组3~5人的分组选题方式,按照系统分析—建模—仿真—实验的顺序进行课程设计,各小组可以先分配任务,各司其职并相互交流,最后再合作完成实验。学生据此体会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同时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课堂现身说法。比如邀请当地供电公司全国劳动模范作报告,分享其三十年如一日,在电力配电抢修维护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让学生感受即使在平凡的岗位,只要敢于奋斗,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以此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电气类专业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从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思政元素优选和引入合理评价体系3个层面开展思政课程。并以“电路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两门专业课程为例,从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实现价值引领、结合课程本身坚定理想信念、结合所授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和结合内外资源传授职业规范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思政元素挖掘和隐性融入的实践经验。同时,该方法可以推广至理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课程建设中。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电气思政
八方电气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