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江林,孙如意,余祖亮
(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 北海 536000)
电极是矿热炉能够发挥冶炼作用的核心,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桥梁[1-2]。国内铁合金矿热炉通常采用成本较低的自焙电极,在镍铁矿热炉冶炼过程中,电极糊正常消耗量约为5~7 kg/t,成本占比极小,但其消耗的连续性对矿热炉的稳定运行和生产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3]。随着国家逐步推进“两碳”举措,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低水平冶炼设施建设被严令禁止,这都将促进矿热炉向大型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而电极硬断事故也将对大型矿热炉的冶炼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4]。因此,如何避免自焙电极硬断事故是矿热炉生产中需长期重视的问题。
某公司有2台36 000 kVA镍铁矿热炉,每台矿热炉有3根直径为1 300 mm的自焙电极,电极把持器采用组合式把持器,电极极心圆直径为4 800 mm。在生产过程中曾多次发生电极硬断事故,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所用电极糊理化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电极糊理化参数表
该公司镍铁矿热炉在连续两个月内共发生3次电极硬断事故,造成停炉时间长达2 844 min,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万元。根据生产经验,一次电极硬断事故至少需要5 d时间来恢复炉况,若是电极硬断过长,则需要进行“死相”焙烧,缓慢压放,对生产的影响时间将更久。
电极糊在电极壳内经历固态—软化熔融—烧结成为电极的过程,电极石墨化程度越高,强度越高,若电极在烧结时出现分层,则会出现掉头硬断现象,电极糊如图1所示。冶炼过程中,对镍铁矿热炉电极进行埋弧操作,电流在炉内的回路有两条:一是电极—电弧—熔融矿物—电极主回路;二是电极—炉衬—电极分回路。这使得炉内磁场条件复杂,电极在炉内不仅要参与电化学反应,还要承受大电流、高温、电磁力、机械压力、塌料冲击等,因此电极应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导电性、机械强度、抗氧化性、杂质低等条件[5]。质量优良的电极糊才能够满足矿热炉冶炼工艺的要求,其石墨化后的电极抗裂、抗断性能更好。电极糊演变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电极糊
图2 电极糊演变示意图
选取5个发生电极硬断事故的月份为样本,通过对电极硬断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出造成电极硬断的主要外因。电极硬断外因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电极硬断外因统计
根据生产实践,对上述造成电极硬断的原因进行分析验证,得出该公司电极硬断的实际影响因素:
1)工作端偏长。当对工作端长度判断不准确时,电极压放次数增加,导致电极工作端偏长,电流密度大,电极抬升,坩埚区缩小,炉况异常,同时也会因频繁操作电极而导致电极端头易开裂。
2)电极糊柱高度过低。糊柱高度过低会造成糊柱下部所受压力小,填充松散,无法烧结成足够强度的电极,电极消耗快且易断裂。
3)供料不稳定。由于回转窑耐材多次脱落,导致回转窑多次停窑,焙烧砂供应波动大,需在短时间内对矿热炉功率进行大幅调整,导致电极硬断。
4)停炉送电后电流及功率恢复过快。电流及功率恢复快使电极温度升高过快,造成电极开裂和烧结分层。
5)炉盖漏水。电极周围的炉盖冷却水渗漏到电极表面,发生打弧现象,造成电极冷热不均,局部发黑,从而导致电极热应力增大而出现裂纹断。另两根工作正常的电极中,相同部位未发生发黑、过冷、水或者其他液体渗漏的现象。
6)电极壳质量。通过对现场电极壳检查,发现电极壳焊缝焊透、致密无夹渣、气孔,并打磨光滑平整,无歪斜,内外部保持清洁无异物,达到工艺要求,同时也没有凹陷、弯曲现象。证明电极壳质量不是电极硬断的影响因素。
7)操作不当。经调查,在3个工作班组中仅有2个人对操作岗位技术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但其岗位职责并非引发电极硬断的关键原因。
1)提高二次电压,电压提高后,电极插入深度变浅;适当升高料面高度,将料管长度从2.1 m缩短为2.0 m,在料管烧损变短后,可以适当延长更换时间。
2)对回转窑耐材重新砌筑,以减少停窑的时间;若出现局部小块脱落情况时,应避免频繁停窑,转为集中处理。
3)在炉盖靠近电极的位置断掉冷却水,直接采用浇注料;控制好电极插入深度;调整好合适的二次电压。
4)将糊柱高度由1.5 m调整为2.8 m;责令加糊人员按时校正缆绳,保证糊柱高度的精度。
通过落实相关措施,该公司矿热炉电极未再发生过硬断事故,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行率,降低了因电极硬断造成的生产损失,同时证明了该公司所用电极糊无质量问题。
根据生产实践,统计分析出镍铁矿热炉电极硬断主要原因为工作端偏长、供料不稳定、电极糊柱高度过低、炉盖漏水、停炉送电后电流及功率恢复过快等。经过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了矿热炉电极硬断事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