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链上各参与方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核心企业多为资产达几十亿元规模或进入全国500强、100强的企业,具备强大资信能力,可有效连接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遭遇实质性破坏,链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金融联系出现断层,甚至产生“硬脱钩”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产业链金融开始显现出各种问题,面临信用风险防控水平有待提高、资金获取难度高、业务覆盖范围狭窄等窘境。针对这一现象,2020年3月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科技服务质量,尽快实现金融科技支持产业链金融提质增效。在该政策驱动下,国内诸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借力金融科技的力量,开始对产业链金融业务进行持续深耕,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截至2021年10月,交通银行已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将自身产业链金融服务网络与15家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对接,辐射范围超过了5000家核心企业、50000家链属企业。2022年3月29日,毕马威和腾讯联合发布《数实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报告,为产业链金融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指出可行路径,即持续发挥金融科技优势。
除实务界外,理论界亦对产业链金融发展予以重点关注,认为金融科技可以满足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升级的现实需要,推动产业链全方位、多维度改革与发展。田俊东(2018)表示,金融科技已逐步成为金融与科学技术融合的典范,能够将各行各业连接起来,打破产业边界,助力产业链金融生态圈构筑。薛莹和胡坚(2020)指出,金融科技可以在改善传统金融业务对实体经济服务质量的同时,帮助金融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脱虚向实。李洪东等(2021)指出,金融科技通过解决信息归集、数据计算、风险定价等问题,可为产业链金融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综上可知,金融科技赋能是切实推动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深层逻辑。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产业链金融升级相关理论基础上,以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核心机理为研究起点,分析在金融科技支撑下形成的蚂蚁集团、美团金服、苏宁金融产业链金融生态等一系列典型应用场景,讨论赋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探求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创新路径。
产业链金融升级是一个解决产业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的过程。换言之,产业链金融升级对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金融机构要超越传统单一的资金提供方角色,成为产业链企业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对核心企业而言,意味着核心企业要改善传统链上金融信息不对称,增强产业链内部参与者对接效率及整体凝聚力。时至今日,产业链金融已历经两个升级阶段,且各阶段升级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第一个阶段,产业链金融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升级为“以产业链上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辅助”。这一时期,链上核心企业作为产业链金融升级的关键主体,直接参与上下游管理,因此更了解产业特质,可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将合适的资金在恰当的时间以合适的成本提供给精准对象,使金融与产业结合更趋紧密。第二个阶段,产业链金融升级为“以平台化为关键点”。这一阶段,产业链金融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存在,可凭借明确的业务管理流程及较强的风险信用机制,为具备资源优势而缺乏资金实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对第二个升级阶段展开细致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主要发生如下改变:
第一,融资渠道更高效。一是产业链金融升级后,相关主体可按照不同行业特点及产业链结构设定融资方案,推出更多个性化金融产品,辅助链上企业进行资金的综合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如产业链金融市场在保理融资与中间业务方面推出仓单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转让等业务,并且研发出全程物流监管等产品,使得相应领域融资渠道得到扩容升级,融资效率大幅提升。二是缓解传统产业链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整体产业链内部企业对接效率。2021年8月,在“行知新经济云峰会”上,云砺数据增值事业部负责人明确指出,在产业链金融升级发展之势下,云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20万亿元闭环交易数据为基础,构建起企业与金融机构双向对接的数据服务平台,融资效率和效益分别较上一年同期提升6.8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
第二,业务覆盖范围更广。风险考量方面,金融机构从考虑单一授信主体信贷情况逐步转变为考量整个链条参与者。链条上资信不足的参与者可凭借核心企业优质资信向金融机构借贷,获得长足发展。资金需求方面,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产业链最需要资金的环节,并及时为其注入资金,最大化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2020年以来,浙商银行广州分行围绕产业链金融需求的经营场景,创新“分销通”“银租通”“订单通”等金融服务产品,与250多家核心企业合作,借助核心企业信用,为1200多家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打通产业链金融“堵点”。截至2020年11月末,该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应收款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近120亿元①资料来源:梁海祥,《助力打通产业链资金“堵点”浙商银行广州分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载于《城市金融报》,2020年12月22日。。
第三,融资成本更低。一方面,金融机构逐渐摆脱传统单一资金提供方角色,成为企业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此情形下,产业链金融参与投融资主体增多,核心企业及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幅缩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打造电子银行(手机APP、PC)等在线交易方式丰富渠道服务类型,在产业链金融业务用户之间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
总结而言,当前中国金融机构产业链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已形成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这是实现产业链金融覆盖群体更广泛的一种现实发展趋势。
伴随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中国产业链金融升级有了较为扎实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破解了产业链金融在信息归集、风险定价等方面的困境。是以,笔者认为金融科技将成为推动产业链金融升级的重要技术驱动力,各类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参与主体可利用金融科技开发出契合不同企业需求的业务场景,最终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发展,如图1所示。本部分以赋能目标为根本方向,着重对底层技术、赋能主体、业务场景等核心节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详细讨论,深入刻画新时代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核心机理。
要切实推动产业链金融升级,需立足风险保障本源,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在客户管理、风险管理等各环节的赋能作用,增强产业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剖析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核心机理,笔者基于产业链金融升级经验的理论梳理,进一步定义了产业链金融升级标准,即产业链金融业务、服务、产品等相关内容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方面均得到质的飞跃。就质量变革而言,产业链金融升级目标为扩大业务覆盖范围、降低融资成本、减少金融交易风险、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给交易各方带来新体验等;就效率变革而言,产业链金融升级目标为跨越多重中间商、缩减中间环节、简化融资流程等;就动力转换而言,产业链金融升级目标为升级底层技术、突破硬件与软件约束、推动关联环节信息化等。
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是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主要底层支撑技术,已在现金贷、理财、消费金融、征信等多个金融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入手,探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对产业链金融升级的赋能机理。
1.大数据技术。在科技与金融交汇融合背景下,金融机构通常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海量金融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吸取有用内容,不断升级产业链金融服务功能。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摸清企业总体情况,结合行业成长性、历史发展状况、地区经济特点等信息,明确小微金融服务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审批模式等方式升级产业链金融,帮助企业解决现实融资困境。同时,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多维度考察企业纳税、存货、资金周转等信息,推断其实际销售情况,并通过分析客户群体账户资金存量、融资需求、风险实况等复核验证其既有销售数据。这在完善产业链金融配套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助力优质企业更好地识别欺诈、洗钱等风险。
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的应用可有效缓解产业链金融参与主体及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压力。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普遍技术投入较为有限,信息系统仅支持常规业务运作,无法匹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数字化技术。在此情形下,一方面,链上企业无法享受产业链金融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开展产业链金融过程中将面临对接难度大的挑战。而云计算突破了硬件、软件方面的约束,具有按需、按量访问等优势,可以化解信息化系统建设、对接压力。该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产业链金融信息存储、计算和分析要求,大幅提升产业链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准。就实际应用情形来看,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金融机构能够从多渠道、多维度交叉分析得出全产业链企业财务情况、企业间竞争关系等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让链上所有企业能够共享产业链金融红利。
3.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利于实现自然信任,这与产业链金融本质相契合。就赋能途径来说,该底层技术主要通过合约机制层、激励层、网络层与数据链层的共同作用,确保信息完整、真实传递,降低交易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赋能作用来说,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可将产业链金融沉淀权益转化为安全、可信、穿透的数字化资产,实现多主体间数据流转互认。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信等特征,有利于链上中小企业资产信息完整传递,促使交易者基于技术信任达成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业链金融业务中大量货物交易和融资交易等活动实现自动运转,提高整体链条交易效率。
现阶段,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特征正逐步融入传统金融业态。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对当前产业链金融产生深远影响。于此情势下,各具特色的运营主体参与至产业链金融中,尤以核心企业、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较为突出。
1.核心企业。蚂蚁集团、美团金服、苏宁金融等核心企业均沉淀了诸多优质精准数据,如商家基本信息、订单信息。这些核心企业利用风险评测系统辨识各类平台客户交易流水与支付记录,甄别与确定其信用等级、信用贷款额度,向信用良好的商家提供对应产业链金融服务。当前,此类创新主体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作为引领者,核心企业会及时推出各类契合当下产业链发展实际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促进产业生态圈稳健发展。例如,在传统电商平台交易环境中,消费者从付款购买商品到确认收货需要6—10天。期间由于消费者支付资金被冻结在第三方担保机构,商家无法获得足够流动资金进行备货、生产,可能错过良好的市场商机。针对这一现象,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率先开发出“融资在线秒杀”“期限按日设定”等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有效化解了参与者无法及时获得融资的困境。
2.金融科技企业。目前,各类金融科技企业正积极推进产业链金融升级。新纽科技作为率先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代表之一,在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业务板块中,已与国内近百家金融机构维持合作关系。截至2022年1月,新纽科技基于金融科技业务场景进行技术创新,成功推出以RPA+AI为引擎的RPA创新科技产品的解决方案驱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RPA解决方案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AI等诸多创新技术嵌入各金融行业实际应用场景,有力地帮助金融业解决了现实运营中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新纽科技已部署1200余个行业典型自动化处理机器人,并利用RPA+AI智慧解决方案,为相关行业客户化解金融难题,目前已获得“银行AI+RPA创新服务企业”“2022‘智匠’RPA优秀案例”等诸多荣誉及肯定。这类公司本身参与产业链金融的多个交易环节,且作为主要力量推动关联环节信息化,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外,金融科技企业本身具备编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且把控数据和技术水平远高于普通业务公司。这类企业的加入,能够大幅缩短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产业链升级过程。综合来看,数据时代,金融科技企业是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
3.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早期可以说是引领产业链金融升级的绝对力量,后来随着多元化主体的加入,其绝对主体地位开始受到影响。但由于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至今在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仍占据十分重要位置。具体来说,金融机构能够站在整条产业链角度,为不同参与者提供所需信贷资金。根据上下游企业动产情况,金融机构会为核心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在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提供信用增级、结算等金融产品组合方案,为其提供所需资金。目前,诸多银行展开具体实践。例如,吉林银行通过积极升级IT业务系统,包括打造科技系统、开放金融科技软件,建立高起点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同时以金融服务站为纽带,以社区“一卡通”为内容,落实金融服务进社区工程,形成较好的社区银行品牌。这为地区银行业微服务架构创新、金融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又如,秦皇岛银行近年来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推动金融服务创新转型。得益于金融科技应用优势,秦皇岛银行既降低金融风险与经营成本,亦显著提升业务能力及业务效率,为用户提供便捷化、智能化金融体验。深入而言,在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环境下,为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金融机构还会根据企业发展状况,提供定制化的产业链金融升级方案。如引入人脸识别等设备,推进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降低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成本。
业务场景是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价值的核心载体,其落地实施是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的关键,包括客户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金融科技可为上述场景中的产业链金融升级赋能。
1.客户管理。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可有效升级产业链金融业务客户遴选、准入和管理等内容。一方面,升级管理服务模式。在金融科技赋能下,产业链金融业务运行机制将发生较大转变,即从以应收账款、存货、信用证为载体的放贷模式,升级为以交易关系为基础的授信模式。如此能确保产业链核心企业与链中客户之间交易被监督,使金融机构筛选出链上优质客户,并为其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升级管理协作方式。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产业链金融业务协同度得以提升,使客户与核心企业形成信用捆绑,对产业链金融业务客户融资准入评价产生积极效用。例如,腾讯公司的金融云产品深度融合云计算技术,在借贷、理财、智能投顾等领域为金融机构提供多项管理服务。具体而言,该产品以客户为主体进行数字化转型,将底层集中式基础架构转为云架构。在此过程中,采用分布式数据等技术底座,再依托客户原有业务系统,与神舟信息等企业进行合作,将客户业务系统迁移至云化环境中,从而满足这些企业业务拓展的需要。不仅如此,腾讯公司的金融云产品依托企业微信和微信生态系统,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提供了客户关系管理的连接服务,有效增强客户管理水平。凭借此种便利条件,金融机构在运营、风控、场域拓展等核心环节的客户管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2.风险管理。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下,产业链金融风险管控模式会从双方交易征信升级为多方关联征信,并逐步形成线上化、标准化发展格局。就线上化角度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大范围应用,可让产业链金融业务快速实现线上发展,降低线下运作风险。如部分家电企业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于信息平台进行线上运营,大幅降低了自身运营风险。就标准化角度来看,在金融科技支持下,产业链金融标准化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可更稳健地构建起来。如上海银行依托大数据技术,于2017年启动建设、2018年全面推出的“魔镜”风控工具,现已广泛应用于对公领域。“魔镜”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产业链金融中客户风险特征,采集并深度挖掘产业链金融海量风控信息及数据,考察客户在工商、司法、涉税和舆情四大维度的信用评分;另一方面,通过叠加财务健康智能分析、负面信息等各维度变量,与产业链金融业务各方主体形成有效对接,对各方融资准入评价形成客观真实评分。这为产业链金融升级规避风险问题提供了充足支撑。
分析上述赋能机理可知,依托相关主体的创新应用与底层技术支持,金融科技已渗透到产业链金融各项活动中,形成各类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推动产业链高效、稳健升级。鉴于蚂蚁集团、美团金服、苏宁金融等核心企业为产业链金融的新贵与强势主体,故本部分将结合产业链金融经营理论,重点分析此类主体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最新案例,研判金融科技如何有效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
目前,蚂蚁集团已将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支付、理财、保险定价等产业链金融业务,并逐步向产业链金融活动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开放智能客服、智能理财等技术,有效加快了产业链金融整体升级进程。就其产业链金融生态而言,蚂蚁集团产业链金融生态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涉及支付宝、闲鱼、网商银行等应用。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支付宝全球用户数突破12亿,在移动支付市场占53.58%的份额;闲鱼APP拥有3亿用户,占二手电商平台市场70%的份额;网商银行已累计为2087万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可以看出,蚂蚁集团已掌握市场关键流量。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蚂蚁集团以扶持商家为优先发展战略,将商家视为其产业链生态中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发起并设立网商银行,开发出“网商贷”产品,为不同场景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就业务内容来看,“网商贷”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专为菜鸟服务商提供的“菜鸟应收账款融资”,为口碑商户开发的“口碑贷”,为淘客联盟设立的“淘客贷”,为广告商设立的“营销充值宝”,为农村淘宝农户设立的“旺农贷”。另外,在蚂蚁集团产业链金融生态环境下,蚂蚁集团开发的网商贷、支付宝等产品已经实现相互赋能、相互导流(如图2所示)。总结而言,蚂蚁集团凭借上述多元产品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金融业态,已远远领先于其他产业链金融巨头。
分析蚂蚁集团产业链金融生态链的运作流程能够发现,由其发起并设立的网商银行可以为不同场景商家提供多元化服务,且覆盖了不同用户的现实需要。这对于蚂蚁集团打造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团金服产业链金融生态亦十分强大。现阶段美团金服已将大数据、生物识别、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机构的资金、风控等能力结合,将金融服务触及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构建出集营销、物流、供应链等于一体的“场景+产业链金融”生态圈。中证网报道显示,自2019年,美团金服在闪付、消费金融、联合营销等方面与多家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其中,美团金服发挥自身渠道、科技、场景等方面优势,合作银行发挥资金、风控、网点等方面经验,二者优势互补,协同为产业链金融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分析发现,与蚂蚁集团理念一致,商家亦为美团金服发展的核心根基。美团金服产业链金融以服务商家为关键点,不仅为商家提供在线支付及借贷服务,也为其所属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
就其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最新举措而言,美团金服将大数据应用在小微贷款领域,将金融活水引入中小微企业。细言之,美团金服将OCR识别等新技术引入点评管家、开店宝、美团外卖、美团酒店等商家APP,设立“美团生意贷”业务,为自家商户提供融资服务。该业务具有审核实时性及安全性系数较高等特征,能够即时帮助用户完成贷款申请。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美团生意贷”业务日放款金额已超过1亿元,覆盖全国1556个县域。另外,为掌握商户线下消费流水数据,美团金服上线智能POS产品。智能POS作为美团金服的线下商家信息枢纽,支持银联闪付、第三方支付等不同支付方式,且在订单、会员数据方面对接了商家服务APP端口,为线下商家提供会员管理功能。如此一来,美团金服即可通过智能POS产品获悉商家线下消费交易数据。这些线下支付收单数据与线上外卖产品数据,共同构成“美团生意贷”完整数据基础。
综合分析发现,美团金服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高度凝聚了从商家经营到消费者的全过程链路,为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及时的资金贷,让生态圈中其他参与者更好地享受融资红利。换言之,美团金服以商家和消费者交易数据为基础,不仅布局商家周转贷款内容,亦为消费者提供信用免押、信贷等多种金融产品。这促使美团金服从消费者到商家的途径更为通畅,产业链金融升级战略更为清晰。
苏宁金融聚焦技术研发,在产业链金融生态建设方面已有丰硕成果。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2020年三季报》分析指出,在产业链金融内部,苏宁金融借助寻迹位置画像、识器欺诈设备等核心金融科技,利用自研区块链BaaS平台,研发出适用不同场景的信用证、福费廷等10个产品。在产业链金融外部,苏宁金融与业界共享金融产品设计思维、风控规避思路及多维数据获取方法,提倡同业优势互补,推进金融科技行业繁荣共赢,促使行业及更多参与者受益。总结来看,凭借苏宁企业三十年零售实践经验,苏宁金融作为中国金融O2O先行者通过多层面应用金融科技升级产业链金融产品。这一过程中,苏宁金融利用不同智能技术升级的中小微产业链金融产品,深层次驱动、穿透零售小微企业场景。详细而言,针对内部生态场景,苏宁金融研发了“信速融”“票速融”“采购贷”等数十个小微金融场景化产品,多方位打通零售小微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针对外部生态场景,苏宁金融设计了“票贷”“美团贷”“中和农信贷”等多个场景化小微金融产品,使外部金融生态参与者实现有效对接。
同时,为支持更多中小微企业实现金融线上化,苏宁金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先金融科技升级自身产业链金融服务,形成5项业务8大产品(如图3所示)。第一,营销引流业务。为精准服务用户,苏宁金融以AI技术设计中小微企业分级评分的“苏宁微商分”、构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星象”客户画像系统、设立“千语”营销机器人。第二,反欺诈业务。苏宁金融利用云计算技术打造全场景识别体系、全路径实时布控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线防御黑产的智能系统。第三,风险审批业务。面对小微企业信用弱、融资难的窘境,苏宁金融构设小微风险审批系统(即“天衡”),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智能审批服务。第四,风险预警业务。苏宁金融设立了“多普勒”风险预警系统,已覆盖财务类、非财务类及舆情类等多重风险。第五,贷后管理业务。为更好地管理贷款逾期问题,苏宁金融根据场景类型、贷款种类打造了“捕逾”智能催收系统,并设计出“千寻”催收机器人。以上业务及相关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商、物流、零售等数十类交易场域,共同组成苏宁金融产业链金融生态,为大量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场景化应用具有典型性,已在行业内处于引领地位。笔者对其特征进行归纳梳理:
第一,以共赢为导向,构建跨领域深度合作机制。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客户渠道和交易场景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核心企业通过搭建电商平台与其在业务领域和战略层面进行合作。就业务合作而言,核心企业在运作产业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借助金融科技与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资产定价、风险防控等业务进行有序对接,从而达成信息共享及对重叠客户指令控制。就战略合作而言,核心企业从集团利益出发并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基于自身线上平台功能及渠道属性,构建涉及基金、信托、保险、租赁、消费金融等内容的集团产业链金融,为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第二,以数据为支撑,打造全环节智慧管理体系。就数据渗透而言,核心企业通过吸收数据学、统计学等行业专家,加快推进“大数据应用中心”专业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数据应用自主创新及数据价值转化两方面能力,将数据真正运用到前台营销和后台风险控制中。在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核心企业通过整合消费者社交、生活等信息数据,借助前沿金融科技推进数据仓库的建设,打通产业链金融链上主体的数据联通和应用联通;同时采用合作、投资、交互等多种方式,加快引入第三方交易、通讯、税务、社保等多类型外部数据,以“厚数据”提升数据刻画的精度和准确度。
第三,以场景化理念为创新点,建设一体化服务系统。一方面,核心企业在掌握上下游经营运作模式及产业集群需求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改造IT系统,深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数据对接,提升对产业链金融的服务力及控制力。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在强化产业数据采集和对接的基础上,以提供跨界服务为着力点,梳理产业链主体对资金、信息等的具体需求,最终完成服务角色的深层次转变。即从产业链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为财资资源管理商、金融服务咨询商。这种转变不仅契合了客户个性需求,也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
1.金融机构监管业务信息化水平低。金融机构监管业务边缘化问题较为严重,难以覆盖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多个层面。就监管业务数据化情况而言,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涉及电子商务、社交、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超体量数据。而金融机构现有监管力量尚不足以应对这一难题,即金融机构难以系统地对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监管,导致赋能过程产生诸多纰漏。2021年7月,阿里云新金融&互联网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在金融数据智能峰会指出,银行、证券、保险等作为数字化起步较早行业,对于数据使用积累一定经验,但仍难以避免转型阵痛,如隐私泄露问题。同年,《2021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显示,约59%受访企业认为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痛点是数据安全,仍然存在大量数据隐私被泄露的现象,尤其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软件公司的隐私泄露问题较为严重。就监管业务渠道拓展情况而言,我国产业链金融依托互联网渠道,适时将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渐次脱离对传统物理网点的依赖。在此背景下,对应的监管活动亦应从静态地区或点的监管逐步向跨区域、面的监管迈进。然而,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数字经济发展研究小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监管技术、监管人员、监管资金等资源仍不足以支持其全面实现跨区域、跨境全方位监管。
2.金融科技公司监管内容存在局限性。多数情况下,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监管活动处于松散状态,而这种状态会传导至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中,进而阻碍金融科技赋能作用。第一,监管体系存在真空地带。作为一种新组织形式,金融科技公司内部资本重复计算、关联交易等金融活动并无对应的监管组织和体系进行匹配。大量大型科技公司缺乏“金融安全网”保护,且长期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如出现金融风险将难以获得保障,且会对产业链金融升级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此外,根据绿盟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我国仍有67%以上的科技公司内部有关金融科技监管内容不完善,且在借贷、消费与第三方联合贷款等方面无具体监管内容。第二,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目前,金融科技公司未将信用评级监管纳入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还未形成系统的信用风险监管评价指标体系,也就难以兼顾企业之间、产品之间风险关联性。另外,在产业链金融升级环节,金融科技公司还未建立贷后监控特别是预警监管的具体评价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自身不良资产率,同时也会对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成效产生不利影响。来自融360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金融数据报送口径、信息披露准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金融科技机构并未形成统一监管指标,这导致隐私泄露问题较为严重。2020年,因隐私泄露遭理财投资陷阱或诈骗的受访者约为30.22%,在社交媒体遭遇过理财骗局的受访者约为53.61%。其中,约46.39%的受访者未能追回任何损失,仅有11.34%的受访者追回全部损失。
1.大数据技术通用性不足,难以广泛覆盖全部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据中国电子银行网报道,2021年5月,人民银行在北京、江苏、浙江、新疆等14个省(区、市)开展金融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发现,试点地区在运作金融大数据过程中,由于隐私计算技术经常呈“黑盒化”现象,多数用户无法理解和信任隐私技术。加之法律法规尚未明确隐私计算地位,数据审计、保险等配套产业仍不健全,试点金融大数据运行效果有待提升。可以这样认为,大数据技术在赋能产业链金融全面升级的过程中,在数据隐私、数据交易、数据增值等活动之间的通用性难题仍然难以解决。原因在于:第一,目前隐私计算门类多、路径不一、服务商众多,其在快速突破产业链金融上下游环节壁垒过程中,尚未打通生态之间、厂商之间的技术路径,存在“数据孤岛”现象。第二,不同地区缺乏统一的大数据安全技术标准,且大数据生产要素呈粗放式发展,这导致大数据的规则体系封闭,开放化程度远远不够,无法进一步发挥金融大数据交易功能。第三,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链上中小微企业之间数字资产难以完全实现互联互通,且呈碎片化分布态势,这导致大数据赋能产业链金融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一,最终难以覆盖链上所有主体,也就难以实现数据增值效能。总而言之,大数据技术通用性不足,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产业链金融升级链路难以被打通,产业链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将受到阻碍。
2.区块链技术共识信任机制存在缺陷,难以满足产业链金融交易业务升级需要。第一,存储空间的相对稀缺性,不能满足产业链金融高频次、大额交易的需要。以比特币为例,目前比特币钱包占用的存储空间已超过几百GB(千兆字节,硬盘容量单位),常规存储工具难以承载如此巨大容量,人们利用比特币进行交易时,需耗费大量时间对较多节点进行存储,而区块链技术在这一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在短期内,区块链的存储与信息传递功能仍不足以和存储材料硅的发明、人工智能技术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相抗衡。具化到产业链金融中,当下区块链每秒最多支持7笔交易,超过这一交易笔数后会产生确认时间长、交易成本高、拓展性差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链金融为链上中小微企业提供高频次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二,安全的相对有效性,难以保证产业链金融实现链上链下信息一致。理论上,区块链技术虽然具有防篡改、匿名的特征,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现有大量加密数字货币开发人员在预判到某个负面事件可能发生时会立即关闭交易。该行为即是改变规则的一种表现,不利于维护金融领域安全。再从产业链金融来看,安全的相对有效性使得链条一方若在主观上存在信用欺诈,那么另一方便无法获悉相关信息来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例如,2020年,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区块链交易的缺陷,伪造与某电商平台的业务合同及应收账款对外实施诈骗,涉案金额达到34亿元。综合来看,区块链技术存储空间的稀缺性及安全相对有效性,导致该技术对产业链金融交易业务升级的赋能作用较为有限。
3.云计算技术与旧技术不兼容,极易威胁到产业链金融升级安全性。纵观近几年云计算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云计算事故无法规避。从云计算初创企业到知名厂商,均面临由服务器中断及客户数据丢失引发数据安全隐患的现象。搜狐网资料显示,2019年出现在阿里云平台的源代码泄露问题,波及40家企业累计200余项目。这已是该企业2019年第二起涉及云计算技术的故障。可以说,云计算技术本身风险性不容忽视。这种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旧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会出现不兼容现象,继而威胁到产业链金融的安全性。详细而言,云计算技术在赋能传统金融机构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从基础层到内核层再到应用层,极易出现新旧业务关联技术融合混搭现象,面临不兼容风险。这会导致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在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时,出现网络延迟、波动、系统崩溃等异常情况,影响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正常开展。
1.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就金融机构角度而言,为有效实现产业链金融上下游客户融资需求,银行通常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提供在线服务。在具体服务执行过程中,银行要求核心企业的ERP管理系统、数据和交易信息平台契合自身条件,且需具备长期稳定信用记录。这使得核心企业不得不向金融科技企业寻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可行路径。然而,就金融科技企业而言,全国形成规模效应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较少,且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因经营窘境被纳入债委会帮扶范围。银保监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纳入债委会帮扶范围的数量已超过120多家。这导致金融科技企业难以辅助核心企业与网络银行系统进行有效对接,造成平台系统订单、收货发票及交易记录等信息无法及时共享。进一步分析可知,尽管各家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表现积极,但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间金融机构、企业之间金融科技应用范围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8月,《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0)》指出,全国9个试点城市合计推出80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多由一线城市地区的龙头企业、大型物流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掌握。而二三线中小城市仍停留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规范违规金融业务等方面,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长期处于低下状态。综合分析来看,产业链不同流通主体之间信息技术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方之间协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金融科技在赋能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2.利益共享机制存在断层。核心企业掌握产业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链上交易过程中具有谈判优势。强势的核心企业会通过提前预付款、赊账等财务管理模式,延长对上下游资金的占用时间。同时,基于降低成本与优化现金流的策略考量,部分核心企业共享财务策略通常以牺牲上下游企业财务利益为代价。这种情况使得产业链金融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信誉链”难以建立,无法实现多方协同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如,2020年以来,国内部分互联网企业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在向产业链上企业提供资信帮助时会收取20%手续费。这在增加链上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也使部分中小微企业放弃通过产业链金融方式获取融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链上小微企业可抵押资产较少,信用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面临外源性融资难的窘境,难以参与到产业链金融升级过程中。二是核心企业对产业链金融这一新形式的接受度较低,使得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创新升级受到阻碍。实际上,核心企业多实行大客户集团化管理模式,且在集团内设立财务公司。这一背景下,核心企业总部对分支机构财务控制程度较高,所以核心企业并无较大积极性参与产业链金融活动。
1.推行数据治理新方案。为提高数据治理能力,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金融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具体举措:第一,遵循标准先行原则。金融机构应从系统间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统一数据等内容进行考虑,在金融数据备份、传输、共享、删除等环节建立可行的数据标准。这是施行金融数据治理的基础支撑,亦是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重要保障。第二,实施定制化治理。金融机构应依据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根本诉求,将数据治理渗透至特定工作环节中,实现数据搜集、分析、备份、共享等环节的定制化治理。其中,大型金融机构应以“金融数据治理带动业务价值提升”为根本遵循,在现有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的数据治理;中小金融机构应充分考量自身实力,形成匹配既有数据、技术、财务能力的数据治理方法,如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数据治理活动、购买第三方数据治理服务等。
2.创设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第一,以政府机构为主导,为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提供良好运营环境。立足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实情,政府应联合金融科技企业、核心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赋能”活动的监管模式。政府可通过对产业链金融升级活动进行指导和支持,构建相关方共同参与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由政府单向监管向社会协同监管模式转变,提高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有效性。第二,以科技公司为主导,打造全员安全监管业态。一方面,科技企业要积极承担平台监管责任,公布产业链金融技术平台应用监管情况,加深产业链参与者对产业链金融科技平台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业链金融科技平台的企业信息,科技企业要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全面保障各方企业信息安全;可邀请有监管资质的平台、主体共同进行监管,在保障相关信息安全基础上满足产业链金融升级对于信息的需求。第三,以金融机构为主导,赋能产业链金融有序升级。金融机构可通过完善基本巡查制度、技术督办制度,规范产业链金融升级各方参与者的运作流程;可在开展产业链金融监管过程中,通过执行信用约束及联合惩戒等措施,辅助各项产业链金融业务升级。
1.搭建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流转框架。一方面,加快金融科技在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中的转化进程。金融科技企业应充分联合高校、研究院所等机构,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前沿技术在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的成果转化。同时,根据产业链金融技术需求,加速金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针对性地疏通产业链金融各环节的技术应用场景堵点。例如,针对区块链技术安全性缺陷,可构建分层防御,在应用程序层和区块链层都实施严格访问控制,以防止产业链金融在服务更多主体过程中,形成过度许可访问和滥用。另一方面,提升金融科技在区域之间横向流转速度。依据区域发展格局、发展态势,金融科技企业要提升金融科技在不同地区的转移速度,推动金融科技在区域间均衡化发展。如东部地区核心企业应聚焦产业问题导向,利用优势细化分工、深耕技术,丰富产业链金融中的高端环节的应用场景;中西部地区核心企业要将东部产业链金融创新产品、新兴技术进行复制迁移,不断优化本地区产业链金融产品与技术,加大金融科技扩散的正向集聚效应。
2.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环境。第一,支持高校院所“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基础人才培养。首先,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倾斜的方式,支持高等院校在金融科技领域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金融科技研发基地,全方位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理论支持。其次,扶持部分高等院校建立与金融科技相关的院系或专业,推进金融科技与产业链金融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深层次提升院校整体研究水平及学术能力,培养大量金融科技顶尖人才。最后,鼓励高校、研究院所构建“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研究平台,组建金融科技专项研究团队,并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突破各项金融科技瓶颈、推动产业链金融升级提供更多帮助。第二,支持“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首先,政府可与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共同出资,形成1∶1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方案,鼓励科研院所、大学加大“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引入与消化。其次,面向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的高管和业务骨干及学术组织带头人,政府要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复合型人才认定和评价标准,并形成良性的持续评价机制。最后,政府需识别优秀人才的本质需求,为其设立奖励优惠、人才公寓等政策扶持,引导其服务金融科技发展,突破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面临的难题。
3.统筹规划产业链金融升级技术研发战略。第一,消融“点”的障碍。金融机构应以“补链、强链、延链”为未来规划目标,全方位梳理并整合现有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面临的技术短板,找寻制约链上企业发展的一个个技术孤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列出技术清单,积极与同业组织机构进行沟通,在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不断扩展自身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第二,推进“线”的通畅。核心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深究产业链金融升级的技术阻滞因素,并通过不同区域优质技术资源加以解决;调整产业链金融发展的技术要素,提升技术资源利用效率,消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应用场景屏障。第三,优化“面”的循环。政府机构应在全国科技大循环之中,考虑产业链金融技术壁垒和科技应用优势,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国家级、省级实验室研究体系,由此构建应用场景型的产业链金融科技创新网络。如此一来,产业链金融服务即可实现独立性。
1.优化“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协同机制。第一,发挥核心企业增信效应。为推进产业链金融“信誉链”的构建,实现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需要核心企业发挥自身的增信作用。核心企业可凭借市场规模优势,为产业链金融上下游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改善其金融科技应用及获得存贷、应收或预付账款等金融服务信用预期。第二,重视金融机构支持效应。通过提供多元化产业链金融服务,使各企业形成闭环系统,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进程。融资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应致力于建立符合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诉求的投资环境,为产业链金融成员提供短期、小额、低风险的优质融资服务。整合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应基于自身优势,对产业链金融各类信息建立统一呈现标准,方便成员进行资源整合。同时,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快业内金融资源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条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
2.完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跨界合作方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跨界合作,是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以投资、并购方式展开合作。金融机构可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与互补性质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各种合作,获取其拥有的创新产品及相关人才,加快赋能产业链金融升级进程。第二,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作。金融机构可通过成立子公司的方式,扩大自身金融科技研发范围,更新系统架构尤其是企业数据处理能力,以智能终端取代传统网点,助力产业链金融升级。第三,建立外部合作关系。在数据、技术、业务模式方面,金融机构可整合专业团队及资源,与外部金融科技企业签署相关协议,深入了解自身在产业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不足及痛点,并协同构设解决这类痛点的产品和服务,为产业链金融升级提供流畅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