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式

2022-09-22 08:22李桂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精量播种量苗期

李桂海

(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266400)

我国玉米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市场供应缺口,对进口玉米的依赖较大。研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稳定我国玉米市场供应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玉米生物学特性及生育阶段

1.1 玉米生物学特性

玉米为喜温作物,生育期内对温度要求较高。玉米按照生育期可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生育期为70~100 d,积温为2 000℃~2 200℃的品种;中熟品种生育期为100~120 d,积温为2 300℃~2 600℃;晚熟品种生育期为120~150 d,积温为2 600℃~2 800℃。玉米栽培一般要求有效温度高于10℃。玉米种子萌芽温度维持在20℃~30℃为宜。幼苗生长温度应不低于3℃,以16℃~30℃为宜;玉米拔节期温度以15℃~27℃为宜;玉米抽雄至开花期温度以26℃~27℃为宜;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温度以20℃~24℃为宜。玉米生长中后期水分蒸腾作用较大,降水量以600 mm为宜。一般苗期田间持水量以70%~75%为宜;出苗至拔节期田间持水量以60%为宜;拔节至抽雄期田间持水量以70%~80%为宜;抽雄至吐丝期田间持水量以80%~85%为宜;乳熟期田间持水量以75%~80%为宜;腊熟期田间持水量以60%~75%为宜。玉米生长对于土壤要求虽然不高,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有利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品质。玉米种植地块土壤pH值以6.5~7.0为宜[1]。

1.2 玉米生育阶段

玉米各个生育阶段对于养分的需求不同,其中对氮磷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其次还需要适量地补充S、Ca、Mg、Fe、Mn、Zn、Cu、Ba等元素。在各个阶段中以穗期的养分需求量最大,吸收最快、最多。玉米抽雄前10 d至后25~30 d氮需量约占70%~75%,磷需量约占60%~70%,钾需量约占65%。

1.2.1 苗期

玉米苗期地上部分生长较为缓慢,主要以生根和茎叶分化为主,需要在拔节前生成强壮的根系。这一阶段主要以促根、壮苗和确保苗齐、苗匀为主。苗齐对氮、磷、钾需求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氮、磷、钾总量的2%、1%、3%。

1.2.2 穗期

玉米穗期是全生育周期内生长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对水肥需求量最大的阶段。这一阶段玉米地上部分生长较快,茎叶快速生长,穗开始分化,管理上应该以壮茎、长叶、促穗为主。玉米穗期对氮、磷、钾需求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氮、磷、钾总量的51%、64%、97%。

1.2.3 花粒期

高产玉米花粒期对氮、磷需求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氮、磷、钾总量的47%、35%,对钾元素几乎停止了吸收。玉米花粒期管理不当易发生早衰,这一时期应该以促进粒质量和防早衰为主。

2 玉米栽培新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科学选种

玉米科学化栽培应该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良在当地适种性好、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耐密型、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肥力、温度、水分等条件。在具备良好的土壤、水肥、温度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

2.1.2 种子处理

为提高玉米播种后的出苗率和预防病虫害,应该对种子采取科学的处理方式。种子处理方法参考如下:①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预防苗期和穗期病害控地下害虫,如辛硫磷;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种子包衣剂对种子做包衣处理;③在播种前24 h采用增产菌种拌种,每0.067 hm2播种量为50 mL;④采用0.02%硫酸锌浸泡种子13 h,每100 kg种子用量400 g,用水3 L,浸泡后阴干再进行播种;⑤种子在播种前用25℃~30℃的温水浸泡6~8 h,再用冷水浸泡12~14 h,捞出后放置在20℃~25℃的环境中催芽24 h,催芽期间保持种子表面湿润,每间隔3~4 h翻动喷水一次,出芽率达到90%以上时即可播种。一次播不完的种子可放置在5℃~10℃的环境下保存7 d。

2.1.3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保证玉米栽培实现高产的基础,也是对玉米栽培提出的新农艺要求,即要求在选择适合机械化作业品种的基础上推广机械化生产,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耕作制度,包括连作前后茬作物、轮作周期、起垄宽度等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耕作制度做好播种前的耕作准备。前茬作物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将桔梗用旋耕机翻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地质疏松。在翻耕前应该施好底肥,将底肥翻入土壤。底肥以有机肥或农家腐熟肥为主,用量为2 000~3 000 kg/0.067 hm2。土壤翻耕要确保土壤颗粒小且均匀,表土平整细碎,土壤中无上茬作物残留物。每间隔2~3年应该对土壤进行一次深松,增加土壤厚度,以保证为玉米生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2 科学精量播种

科学精量播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技术保障,一般包括精准把握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规格、播种深度等,适当的应用种植新技术促进玉米出苗,以保证苗齐、苗匀。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一般气温达到10℃~12℃即可适时播种。播种量参考如下:①采用玉米精量播种时播种量为15 kg/hm2;②半精量播种时播种量为25 kg/hm2;③采用条播机播种时播种量为40 kg/hm2。种植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播种量。播种量计算公式参考下式1,其中田间损失率一般按照15%~20%计算。

播种规格参考如下:①均匀种植时等行距、等株距为60~65 cm;②不均匀种植时,大小垄行距分别为75~85 cm、45~55 cm,株距为40~50 cm;③不均匀种植时,大垄双行垄距为90~110 cm,行距为20 cm。播种深度保持在4~6 c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大小垄或大垄双行覆膜种植专用机械进行一体化播种。人工播种时需要采用镇压器进行播后镇压[2]。

2.3 苗期规范化生产管理

2.3.1 及时间苗补苗、除草

玉米出苗后生长到3叶期—4叶期时可陆续开始间苗,4~5叶时应检查缺苗情况,并选择在阴雨天间壮苗进行补栽。在苗生长前期,应该做好中耕除草和中耕松土,中耕除草不少于3次。非必要不建议采用化学除草,必须采用化学除草时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除草剂。

2.3.2 因需灌溉

玉米在各个生育阶段应该根据苗相、土壤墒情、气候等条件综合分析植株对于水量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实施灌溉,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苗期以蹲苗和促苗为主,可在定苗后扒土晒根7~15 d,蹲苗后立即灌溉。由于苗期对于水肥需量不大,降雨量较多时无需灌溉。

2.3.3 抓住关键期追肥

玉米施肥应该抓住关键期,即根据各个时期玉米生长对于养分的需求追肥。追肥方法采用根外追肥配合叶面施肥的方法。苗期追肥一般在拔节至拔节后10 d进行,一般1 hm2追施尿素120~170 kg、硝铵150~225 kg。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穗期为需肥高峰期,应及时施时氮磷钾肥,并观察玉米生长状态补充其他微量元素。一般每0.067 hm2追肥尿素1 kg、过磷酸钙40~60 kg,根外施入;追肥磷酸二氢钾200 g、1%草木灰200 g,叶面喷施。玉米叶片部位呈“V”型枯萎,过早地出现老叶状,表明植株缺肥,可通过喷施叶面肥补充养分,预防早衰[3]。

2.4 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防治应该坚持农业为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共用的综合防治原则。玉米栽培新技术要求通过确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来建立玉米生长良好的田间状态,保持充足良好的采光条件,并且能够获得充足全面的营养,促进玉米苗期矮壮化生长,为中后期生长奠定基础,预防倒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以便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控制病虫害及其危害。农业防治要求农户采用规范化种植技术,实施规范化田间管理。农业防治包括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的密度、因需提供水肥等。此外,农业部门则需要加强地方玉米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向农户发布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玉米田间管理方法,提高病虫害预防的科学性。生物防治包括放置天敌和采用生物农药两种方式。通过放置天敌,维持玉米田间生物动态平衡,控制害虫数量,预防害虫对于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农业部门可根据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研发一些新的生物农药,并向农户推广新的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物理防治的方法包括设置黏虫板、捕虫灯等,利用害虫趋光、趋色的特性,对害虫进行诱捕,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方式。对于一些较为难治的病虫害,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安全性高、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3 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

3.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为保证玉米栽培实现增产提质的效果,建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对种植地块土壤肥力进行测量,并根据土壤结构状态及肥力情况补充所缺元素,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玉米获取全面充足的营养奠定基础。

3.2 全程机械化技术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我国要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从2014年正式启动。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路线的应用应充分考虑前茬、后茬作物的茎秆处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多种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即在玉米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广机械化作业,包括机械化整地、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等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在配套机具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一机多用、机艺融合、科学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操作方法和操作技术规程可参考当地已有的技术标准,或选择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操作标准进行推广。

3.2.1 机械化整地

机械化整地可采用全方位深松机或旋耕机械,犁底层位置位于土表15~20 cm,翻耕深度为25~35 cm。

3.2.2 免耕精量播种

播种采用免耕精量播种机或多功能播种机。机械化免耕精量播种推广的操作规程参考如下:①播种深度3~5 cm;②播种量为1.5~2 kg/0.067 hm2;③化肥施量为二胺15~20 kg/0.067 hm2。要求播种下粒的深度、株距保持均匀,覆盖严实。采用免耕精量播种机械播种的同时,还应该喷施农药及除草剂[4]。

3.2.3 机械化植保

机械植保的内容包括松土、中耕、病虫害防治、追肥等。为了方便植保管理,植保机械应该选择与播种机械规格一致的机具,或采用播种机按照要求进行机械改造,保持机械植保作业的规范性。机械中耕松土的深度控制在4~6 cm。施肥可以与中耕作业同时进行,每0.067 hm2用尿素5~10 kg。

3.2.4 机械化收获

机械收获根据种植机械规格选择收获机。机械收获玉米要求果穗距离地面最低高度大于50 cm,割茬为15~20 cm。一般叶片、秸秆湿度小于60%,籽粒湿度<30%即可准备采收。机械采收要求将落地籽粒控制在2%以内,玉米总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机械化采收后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采用灭茬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玉米收割机等,将玉米秸秆粉碎后连同根茬翻入土壤。也可以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进行玉米收割和秸秆还田一体化作业。玉米秸秆还田在玉米成熟后即可适时进行,要求土壤湿度不易过大,以表土有一层干土为宜。秸秆还田土壤翻耕深度应大于22 cm[5]。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新技术要求从多方面推广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效的新技术,全程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以提高玉米全程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程度,为玉米健康生长发育创建一个良好的条件,促进玉米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该从播前准备开始,通过种子处理、科学合理播种、规范化管理及针对性用药,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推广玉米栽培新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发育,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效果,从而保障玉米栽培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玉米栽培的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精量播种量苗期
玉米苗期根汞胁迫响应中miRNA的鉴定及初步验证
正负气压组合油菜精量排种器锥孔盘排种性能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玉米精量播种机单体驱动器设计与试验
棉花精量穴播器取种状态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2019—2020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示范总结
玉米苗期病害综合防治要点
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苗期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