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设计与远程互动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创作课的跨界互动创新

2022-09-22 02:28张一杨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界工具创作

如今社会对于跨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手工艺术作为一门传承发扬传统材料的艺术门类也面临着跨界创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2021年与以色列Bezalel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共同开展了以“旋转”作为主题,为期一学期的网络跨界创作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流程的创新达到了跨界交流的目的。同时,双方运用了新的网络工具并结合国际物流等手段,提升优化了远程教育中关键的交互功能。

一、课程背景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与以色列Bezalel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组织一堂以“Rotation”——“旋转”为主题的创作课程,意在让双方学生通过手工艺术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对话,扩展创作思路与手段,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过程中开拓文化视野。

2019年末起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原定于线下展开的交流课程无法实施,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远程教学就成为了替代线下教学方式的首选,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也随之重新设计。新设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在远程教学的交流互动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两校之间通过综合运用新的网络工具、快速的国际物流、邀请嘉宾等方式最大程度优化了课程的交互性与实操性。跨界设计和远程互动成为这次国际艺术远程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关键范畴。

以色列学生收到来自中国学生设计的工具 2021年

二、多维跨界的课程内容

在世界工艺史上,手工艺、设计、艺术三个领域在经历了相互融合、彼此分离的过程后,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里,三者又重新逐渐走向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演变,学科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乃至消弭。麻省理工的Neri Oxman教授在2007年正式提出数字工艺(digital craft)的概念,将生物、建筑、参数化设计三者结合起来,依靠跨界合作,设计微生物3D打印的建筑材料,并运用该材料制作出可以自然降解的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也在艺术跨界的教育领域发力,将艺术与计算机算法、机械臂等理工学科进行跨界融合。如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是一大趋势。这一趋势落实在教学上就会让教学内容更加多维跨界。

1.课程主题设计

这次国际间的艺术创作课程内容以“Rotation”——“旋转”为主题,就体现出多维跨界的可能性:从词性上说,它既能是描述一种运动状态的动词(rotate),也可以是形容一种物质状态的形容词(rotational);从工艺角度来理解,它可以是一种工艺的加工成型方式;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更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一种世界观。相较于常见的以某个技法进行传授的工艺课程或者以某个抽象的主题进行发散的创作课程, “rotation”处在具象的名词与抽象的概念之间,这对于手工艺术或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十分适合,因为它形而下地落脚到某种具体的工艺技法,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表达。重新剖析、解构“旋转”这种日常的工艺,更像是一次温故而知新。

因此,“旋转”这一主题,对于设计或是手工艺专业的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课程要求学生们要以“旋转”为线索,通过不同国家与专业之间的碰撞,寻找创作上的新思路和手段。

2.课程流程设计

本次课程一共分为4个阶段,依次讲授rotation skill(旋转技能)、rotation tool(旋转工具)、rotation food(旋转食物)、final works(最终作业),意在从三个维度让学生体验“旋转之旅”,跟随每个阶段的主题展开思考。这样的阶段安排,意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审视“旋转”这一概念,并且通过增加现场演示与小组讨论的环节,使得学生们能对两个国家之间、不同专业背景之间,对于同一视角下的“旋转”思考方式的异同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分享。

第一阶段“旋转技能”的课程为两周。学生们需要展示自己的旋转技能,并拍摄成视频,上传至MIRO白板中,大家分别观看所有同学上传的视频并讨论。接下来,学生们将要在之前双方学生上传的技能视频中任意选择一个技能加以发展,来创作出新的旋转可能性。

从第三周开始,课程进入到“旋转工具”阶段。这是一个命题创作阶段。学生们需要制作一个可以固定在电钻上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钻头”。这种“钻头”通过电钻的旋转能达到一定的创作效果。之后,双方学生将各自的工具经过抽签配对通过国际物流进行互换,根据对方制作的工具进行再设计。这又是一次对他人创作思路进行揣摩理解并加以接续推进的训练。

上述的两次创作接续训练是这次网上课程设计的一个亮点,意在了解他人的创作思维,激活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是这次网上教学的一种互动模式。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学生需要准备一道自己制作的“旋转食物”,可以做好带来现场展示和品尝,也可以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同学们也需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配方和制作方法。在“旋转食品”阶段期间,中国美术学院还邀请了客座老师进行关于旋转在舞蹈领域的体验课。让同学们以身体动作的维度去思考旋转,这对于手工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次跨界的体验。

最后的4周为最终创作阶段。在经过了前三个阶段的体验之后,学生们要创作一件“rotation”主题的作品。本课程内容设计,通过拆分“旋转”的技术维度、工具维度、食品维度、身体维度、设计维度,引发学生们对于该主题的跨界思考;通过课上课下观摩、聆听以及接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作品与思路,打开想象力,跳出原本专业的和思维和创作模式。

三、强调交互的授课方式

传统的远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接触,相互间接触的媒介为音频以及视频,缺少甚至缺失教学间的互动,而教学交互是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加里森在专著《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中指出:“远程教育领域正在酝酿着一股完美的风暴,而风暴的核心关注点是:教师和学习者是如何交互的。”本次课程,对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做了有益的探索。

1.网络工具的运用

这次课程运用了Zoom meeting、Miro等软件工具进行课间与课后的沟通,其中Zoom meeting这款网络会议工具起到了强化教学互动性的作用。双方学生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场地集中,启动各自的公共网络设备,主摄像头视域涵盖各自整个教学现场,辅以学生各自的数码设备用于近景拍摄或发言。这些画面同时投放在各自场地的大屏上,形成多画面大屏。当学生演示操作技法或者现场讲解作业的时候,多个角度拍摄的画面可以做到更为清晰直观地传达设计作业的实际情况,而对重要画面的强调放大则由老师后台实时操作。

Zoom meeting不仅在“上大课”时使用,它的Breakroom功能在小组讨论环节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将一个大的网络会议室拆分成各个小会议室,每个会议室之间不会窜音,而教师仍可以在各个会议室之间移动。这次课程中,每个会议室有两名中国学生和两名以色列学生,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案。

课程还引入了MIRO白板这一辅助软件,强化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分享。它是一个网络共享白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更新、分享、编辑其中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文字、链接、视频、图片等。此次课程中,双方学生共用一个MIRO白板,每个学生名下会有相应的栏目,标明课程进度和每一课的具体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将课程收集的资料与课程阶段作业都及时更新到白板中共享,这使得整体的工作流程变得非常清晰。并且,这些操作都是实时的。

学生的课后作业都以图片视频的形式上传至MIRO,教师可将点评以对话框的形式直接粘贴在作业边上,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课后交流更加直观。

2.物流工具的运用

MIRO上的实时资料分享

此次课程设计也充分利用了线下提供互动与交流的可能性。在课程第二部分中,学生们需要将各自设计制作的特殊工具通过国际物流寄往对方国家,但并不提前告知该工具的使用方法。双方收到对方的特制工具后,需要在该工具的基础上“再创作”,但必须保留该工具的一部分原初特性,意在双方无法接触的条件下,创造互相启发与交流的机会,并充分利用双方无法见面的特殊性来隐匿设计者最初设计工具的意图和使用方法,以激发对方同学的自主创造力。

此次课程组织双方学生集体同时连线上课,在参与感和投入程度来说,强于学生分散进行连线上课,同时,Zoom meeting软件解决了双方在课堂上实时教学与分组讨论、点评的问题。其次,运用MIRO工具进行学习资料共享和提交作业的方式,起到点评课后作业和监督学习进度的作用。最后,依靠国际物流,使得双方学生可以实打实地触摸到对方的作品,这样的互动体验是传统远程教学无法达到的。

课程作业 材质热熔胶 尺寸可变 作者:Ira Goldman 2021年

四、多样与多元的课程成果

借助网络工具,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中以双方学生都完成了最终作品的创作,由于学生多元跨界的构成,作品呈现出各自多维度的特色。

以方学生的作品手段多样、关注的层面多元并充满着人文关怀,作品不限于通识意义上的设计或者架上艺术。例如,Avi Adi将电风扇的扇叶和网罩拆除,装上塑料叉子,让“电扇”看上去像一种机器生物,因为保持着左右摇头的功能和扇叶轴的旋转运动,通电后的“机器生物”便开始在地面“挣扎”,隐喻着生物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又如Ira Goldman对其在第二阶段课程要求制作的钻头工具进行发展,将一个塑料模特安装在电钻上旋转,同时将热融胶持续地涂在旋转的模特表面,形成了透明有机形状的编织服装。而Radka Krajickova则将旋转运用到了感受层面,将作品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把高兴、愤怒、悲伤、吃惊、厌恶、恐惧这六种情绪排列成一个圈。她认为人的情绪是一种循环运动,也是一种旋转。她将自己在一个月时间内每星期情绪的周期变化做成记录,并用表格和线团将这些变化规律串联起来,形成记录她自己情绪的日记。

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旋转的可能性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找到新的创作手段。漆艺专业的学生魏怡菲关注大漆原本作为树脂存在于植物中的循环状态,据此她设计了一面赛博植物屏风,用塑料管来模拟植物体内的脉络,并编织成一张网,再将漆液注入管道进行循环,实现了从所学专业的材料到专业以外材料运用的跨界。陶艺专业的学生林钰在“旋转食物”这一阶段用旋转的方式削下苹果皮的过程中得到灵感,发现连续的果皮会发生自然卷曲旋转,有着几何曲线性质的美感。她将削苹果的方式带入到陶艺中,修坯过程中产生了随机自然的弯曲泥条,再用微距高清的方式拍摄它们,泥条在不同光线下展现了生动的张力。

五、小结

如果说,这次课程的内容设计属于有目的而为之的话,那么教学手段则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顺应网络思维、运用网络工具的应变所为,两者相互契合,达到了跨界设计和远程互动的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它是将传统的线下艺术创作课程改变为远程教学,通过多维度的课程内容设计、跨专业的学生构成以及网络工具的运用,让学生对原有专业设计课程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审视角度与创作灵感,从而达到“破圈”的目的。

课程结束后,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普遍表示,对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概念创作课程有一个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跟以往所经历的课程形式差异很大,很有新鲜感。课程设计中的分组讨论环节和交换工具环节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虽然同学们不在同一空间,但是通过网络平台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达到了相互沟通与相互启发的效果。

同时,许多同学对“接触即兴”这一堂跨界的体验课也印象深刻,说明在课程中,多维度的流程设计能引导同学逐步地投入对于“旋转”这一主题的多维度体验和发散性思考。从最后学生们的作品来看,对于他们个人,无论在创作思路的构建、作品成型的形式、创作材料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此次课程的顺利完成,说明通过课程设计和新的数字工具的运用,可以在线上获得不错的互动教学效果。即使在疫情解除的将来,这种形式的教学与交流也可以在多专业与多国之间展开,相较于因距离产生的较高成本,具有相当的优势。

猜你喜欢
跨界工具创作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Jazz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跨界兵法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