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嵩山印象》创作浅析

2022-09-22 02:28刘红生,刘润桦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钧窑嵩山钧瓷

一、钧瓷的历史渊源

钧窑,即钧台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瓷窑,创始于唐代,于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今。因禹州境内有夏禹之子启在此地建立的钧台最著名,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河南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的瓷土、釉药、原煤和森林资源丰富,为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钧窑的原产地禹州处于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带上,南、西、北三方均为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陶瓷资源,为陶瓷业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原材料基础。”

钧瓷的制作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釉色效果著称,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钧瓷作为历史名瓷,数百年经久不衰,除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有其背后强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优秀的继承传统为依撑,共同铸就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钧瓷文化。因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钧瓷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

二、《嵩山印象》的创作缘起

唐代画家张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古人的艺术创作理论精华或者说是艺术创作要领。它引导人们向大自然师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老子所提出的万物之本——道,一脉相承。

大自然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嵩山印象》就是因为一次采风机会,与同伴一起饱览嵩山的壮美景象,笔者被神、奇、绝、妙的三皇寨书册崖的真实地貌所感染,由此所引发的创作动机。亲临嵩山脚下,置身其中,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壮美,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形成于距今十八亿年前,因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地质史书,故取名书册崖。由于长年的地质演变而形成的壁立千仞,陡、峻,奇、无与伦比的奇观,地质学家称嵩山:中国唯一,世界无双。

“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笔者以嵩山景象为师,情与景合,境与神会,得其精神所在,融入自己的内心感悟,妙手偶得,取名《嵩山印象》,巧妙地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美,以供赏析。造化万万千千,人们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境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造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以造化为师,我们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灵感,得到启发。

三、《嵩山印象》的创作过程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其制品以釉色取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对其窑变效果的真实写照。釉色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二为巧匠。创作者是追求艳丽多彩的视觉效果,还是追求含蓄质朴之美感,在于创作者对釉料、造型及烧制工艺的把控。本文笔者所追求的是钧瓷自然质朴的含蓄之美,体现其温润雅致的一面,造型简洁大气,装饰上充分发挥线条的优美与灵动且有挺拔之势,刚柔并济,釉色温润含蓄,整体追求一种平淡雅致之美。

嵩山印象 画缸 瓷 35cm×35cm,30cm×50cm 刘红生 2019年

陶瓷制作过程中,既要熟悉陶瓷的泥性,又要期待出窑后的惊喜。陶瓷是一种具有独特性、随机性、不可控性的物质材料,其经验性与偶然性并存。在众多陶瓷成型技法中,笔者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是拉坯技法。泥料通过双手绽放出新的活力并充满生命的律动,笔者喜欢这种具有力量、速度并富有激情的创作手法。就拉坯而言,它不但考验着匠人的体力和眼力,更多的是展现着内心对于器物的理解与表达。修坯环节至关重要,手要稳,眼要准,刀要狠(刀具要锋利),看似简短扼要的九个字,可着实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深厚的内功是无法胜任的。这样修出来的作品,才会使人觉得多一寸便长,短一寸便短——刚刚好。

嵩山印象 笔洗——春夏秋冬 瓷 25.5cm×10.5cm×4 刘红生 2022年

作品要表达的是书册崖两种不同的自然形态,因此器物高低有别,加以区分。而书册崖的肌理,运用极简要求进行少且必须要进行的装饰完成,具象之中彰显抽象,既体现钧瓷的传统艺术之美,又与现代视觉表达元素合二为一。

待坯体完成以后,紧接着是施釉过程。钧瓷“釉具五色,艳丽绝伦”,以独特的窑变效果取胜,有釉质莹润、含蓄,釉色艳而不俗,淡而不寡,变化微妙之特点。釉色上采用了炉钧釉为装饰,经烧成后形成了绿中泛红、红中藏绿的窑变效果,由于高温作用下釉水的流动使肌理若隐若现,颇有意境之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侯样祥老师看到《嵩山印象》后动情地说:“就视觉效果而论,现在多数钧瓷,由于过分甚至是极度追求色彩的丰富,导致“多而不当”“层次不清”“无主无次”,结果其应有之美便被冲刷得荡然无存!这件作品在色彩上克服了这一流病,十分和谐与优雅,我好生喜欢!而且,造型规整而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附加要素,便于在有限的曲面上最大限度地表达书册崖之广大与意境,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创作!”。正是在侯老师的鼓励下,让创作的步伐无法停止,笔者又继续创作出《嵩山印象》系列作品。

四、艺术创作感悟

《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解释为:天有冷暖之时,地有刚柔之气,材质精良,加之能工巧匠,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与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无论是坯体制作,釉色配置还是烧制工艺,只有天时地利,缺少能工巧匠,是无法完成良器的制作的。反之,缺少自然的庇护,器物也无法完美完成。

陶瓷的烧制对此工艺制作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取法自然——自然的景象、自然的材料、娴熟的工艺、质朴的心境,是钧瓷产生美的本质所在。钧瓷的创作理应在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与保障。艺术家应当学习自然,以自然为我们的审美标准,师法自然且尊重自然。

钧窑承载着器与道的精神内核。《易·系辞传》,是隶属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其中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对此阐释:“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便是提出“观念”与“物质”并重。中国传统中道与器并举,在哲学的思想中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就钧窑而言,钧窑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传承着中国哲学思想中器与道的精神内核——器以载道,道以成器。

钧瓷蕴含着玉质感的审美理想与追求,它似玉、非玉、却胜于玉,具有文人温文尔雅的做人品质,千百年来钧窑瓷器以烧出带有玉质感的釉色为审美理想与追求。它自身成就的是一种宛自天成的道家风范,不矫饰、不造作,给人以高远、旷达、空澄、优雅的审美感受。

一件好的陶瓷作品,其造型、装饰、釉色、烧成,缺一不可。“釉和造型要和谐,这是至关重要的。厚釉不能把整个造型的结构全部覆盖了,而是有隐有现,有藏有露,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在单纯中求丰富,在含蓄中求变化,同样可以产生深厚的艺术魅力。”

钧瓷器物之美须和善同行,与道同往。器物应具有谦逊之美,并具有诚实之德。良好的器物能够纯化周围的一切,更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器物能够与善、道同行,就具有美的力量与深度。

近年来,在设计上追求创新造成了装饰过于繁缛,而所谓的创新就是各种纹样的拼凑、装饰的繁杂,显得庸俗与肤浅,令人吃惊的是还要生硬地加上各种寓意进而出入各种场合。如今在设计上缺乏的是对待器物的态度,同时少了份对器物的挚爱与精心打磨。不得不承认在名与利面前设计与工艺正在褪色,本属于器物的巧、妙以及优雅正在远离器物而去。作为国宝的钧瓷本应拥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今却迷失了方向,在浮躁、炫耀美的今天,我们对朴实、优秀及经典之作尤为怀念。可喜的是仍然有艺人在执着地坚守着,因为他们知道钧窑瓷器的语言及妙道,这是值得关注与尊重的。钧瓷烧制技艺被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是值得喝彩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将更加重视对钧瓷制作工艺的传承保护,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珍宝传承下去。

对于钧瓷制作始终如一的热爱,激励着我脚踏实地的创作,这将是我用尽一生去打磨和修行的事。钧瓷制作,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钧窑嵩山钧瓷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钧窑手拉坯技艺初探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