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蚊子识别人类气味的神经机制 其嗅觉脑区的特定区域只能被人体气味激活

2022-09-22 09:45
海外星云 2022年17期
关键词:脑区嗅觉课题组

“我找遍整个小镇都没有合适的。当时很着急,如果真的找不到,就得等明年。还好我导师的朋友说,纽约北部森林里乳草还在盛开,那边气候比普林斯顿更冷、花期也更晚。我立马驱车4个多小时,一路向北抵达森林。当看到那片盛开的乳草和周围翩翩起舞的帝王蝴蝶时,几乎喜极而泣。采完花我立刻返回实验室,当晚通宵把它们的气味采集固定下来,这才回去睡了个踏实觉。”

看完这段话,一般人可能会想,采花不应该是很浪漫,为何这么着急忙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采花也可能是“行走的论文”。

而这些辛苦采集到的花朵,“竟被”用于研究蚊子,进而启发了一篇《自然》论文。该论文可给人类永恒的痛点——灭蚊带来新“神器”。有两位审稿人认为,此次使用的方法不仅颇具开创性,同时也是理解蚊子嗅觉的里程碑工作。

担任论文一作兼通讯的北京大学赵志磊表示:“在风洞实验中,有超过60%的蚊子被它吸引。课题组也因此申请了专利,希望能把这个混合物应用到捕蚊器当中,来吸引诱杀蚊子。另一个思路是,如果能筛选到一个化合物来抑制蚊子对人类气味敏感的脑区,那么把它涂到皮肤上,是不是也能起到驱蚊效果?而这样的化合物或可作为新型驱蚊剂来使用。”

他说,人的气味很复杂,可能有上百种化学分子混合其中。但是,此次研究发现在蚊子大脑中的初级嗅觉脑区,只有两个区域被激活。这意味着人们或能使用很简单的混合物,来模拟人体气味去吸引蚊子。

该研究发现,用正己醇和癸醛这两种气味分子以恰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的气味,从而刺激蚊子大脑的激活模式。同时,这个双组分的混合物对蚊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蚊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烦人而且还会很危险,它们会给人类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的致命疾病。在演化过程中,一些蚊子物种变成专门从人身上吸血,这类蚊子最为可怕,因为它们给人传播疾病的效率非常高。

很早之前人们就知道,蚊子主要依靠气味来寻找宿主,所以这些专门咬人的蚊子,特别喜欢人的气味。但是,它们如何做到准确区分人和动物的气味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因此,该问题不仅是一个很有趣的基础研究问题,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也很重要。

事实上,此问题一直有被研究,但是长期未出现大突破。因为,蚊子是非模式生物,可被使用的研究工具很局限。而为了回答该团队想解决的科学问题,首先要攻克技术障碍,开发出能让人深入研究蚊子的工具。

课程结束后,各教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进行成绩评价。对照组成绩为(86.00±5.12)分,试验组成绩为(85.92±5.3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699)。

其中,最关键的是遗传学工具,它能让研究人员特异性地标记蚊子的大脑,从而记录到蚊子的神经活动。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在蚊子中还不够成熟,效率也很低,所以需要筛选大量蚊子,才能制造出正确的转基因品系。

为此,实验室耗时五年左右,才陆续取得进展,并制造出相关的遗传学工具。类似的技术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双光子钙成像在蚊子中的使用、宿主气味的收集和刺激等。

“所以如果看我们发表的论文,方法那一部分特别地长。而我们开发的这些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蚊子的研究,还可以更广泛地用来研究其他动物的嗅觉。”赵志磊说。

有了这些新工具,就能深入研究蚊子的大脑,对它们的嗅觉行为获得全新的理解。具体来说,他们给蚊子做了“开颅手术”,然后用人和动物的气味来刺激它的触角,这样就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大脑活动。

期间,课题组惊奇地发现,蚊子的嗅觉脑区中有一个特定的区域,只能被人的气味激活,对其他动物的气味几乎没有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脑区会特异性地探测人气味中的一种化学分子——癸醛,这种分子在人的气味中特别多,在动物的气味中很少。至此,研究结论开始明晰起来:蚊子能准确地区分人和动物的气味,很有可能是通过检测癸醛含量的多少。

近日,相关论文以《蚊子大脑编码人类气味的独特特征以驱动宿主寻找》为题,发表在《自然》上。赵志磊担任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教授卡罗琳·麦克布赖德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01 “头晚下暴雨,校园里的乳草一夜之间都谢了”

实验显示图

2016年,是赵志磊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的第二年,他当时启动了这项研究。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技术上突破,例如基因编辑、钙成像等新技术。

因此,前期有两三年都是在做“基建”,即给蚊子开发基础的遗传学工具。拿到想要的转基因蚊子品系后,便开始探索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大脑活动。

当时的方法都不够适合,研究一度陷入瓶颈。直到有一次,课题组偶然从一些化学家那里了解到一种特殊的方法热解吸,他们才意识到也许能应用到蚊子研究中,遂开始测试这一方法。

实验显示图

直到2019年末,课题组才克服掉所有方法学上的障碍,正式进行蚊子大脑的成像实验。而在第一个正式实验里,他们就斩获惊喜,发现了那个只被人的气味激活的脑区。而后,则是通过更严谨详细的探索来证明此次发现。

蚊子平常以花蜜为食,所以也会被花的气味所吸引。因此在实验中,需要采集花的气味。该团队选定了乳草作为采集对象,因为埃及伊蚊很喜欢它的花蜜,同时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也很常见。

一般在正式实验之前都需要做预实验来优化条件。初夏乳草花盛开的时候,赵志磊开始做预实验,开始进展都还不错。但是,等把条件都摸清楚后,他们决定做正式实验时前一天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校园里的乳草几乎是一夜之间都谢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驱车采花。

02 “正好赶上饶毅院长做改革”

而在科研中,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会引出更多的问题。该研究亦是如此。课题组发现蚊子大脑中有一个区域是探测人的气味中的癸醛,但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基因编码了这个嗅觉受体。

如果找到了这个基因并把它突变掉,那么这些专门叮人的蚊子是不是就不再喜欢人的气味了?

同时,该团队研究的是蚊子的初级嗅觉脑区,而蚊子感受到的嗅觉信息还得经过高级嗅觉脑区的进一步处理,才能转化为行为。

所以,在后续的计划清单里,有一项便是要研究蚊子大脑中的高级嗅觉脑区对人和动物气味的感知。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专门叮人,甚至以此次研究的埃及伊蚊为例,最早也是既叮人又叮动物的,只是在演化的过程中慢慢变成“咬人专业户”。

因此,接下来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就是比较这些专门叮人的和既叮人又叮动物的两类蚊子,看看它们的大脑、尤其是嗅觉脑区有何差别。

据悉,赵志磊是云南省大理人。目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系做博士后,专注于研究鸟类的社会行为和大脑机制。其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

他说:“当时正好赶上饶毅院长对本科生的教学和科研做改革,给予我们很大的选课自由,同时鼓励我们早进实验室接触科学研究。所以,我从很早就熟悉做科研的大致过程,同时慢慢发现自己很喜欢做科研。而我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果蝇的基因组和演化。”

2015年秋,赵志磊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态演化系读博,期间负责神经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即主要研究大脑和行为的进化,算是很独特的一个领域。

而这种独特的交叉研究,又启发了赵志磊的科学思维塑造。这让他能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而不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目前,其博士后研究也承袭了这一思路。

猜你喜欢
脑区嗅觉课题组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超强嗅觉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四川省非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以夹江县“插花式”精准扶贫为例
以“绿色+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以乐山市为例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