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砦,张 燕,艾海提·赛买提,夏雪薇,郭俊先
(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电工技术》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该课程面向本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授课。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支持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在《电工技术》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
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树人,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结合工科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与学科相关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等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2]。《电工技术》课程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育人目标。具体体现在:(1)知识目标。掌握电路基本定律、定理、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掌握电动机、变压器、电气控制元件、电工仪表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掌握与职业技能相适应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机控制电路、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等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2)能力目标。具备电路分析及计算的能力;具备进行综合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能够进行电路搭建、电路故障检测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3)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4)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有刻苦研究、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效融为一体,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的有效连接[3]。
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对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治学态度的养成以及对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的培养,以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4]。教学大纲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多维度多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忽略了知识体系下的育人途径[5]。应梳理《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点,从课程知识点挖掘出课程思政内容。将《电工技术》课程所讲知识点涉及的历史人物、工程文化背景、行业发展和学生未来的担当等内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点课程思政矩阵。融入课程思政时要自然融入,不唱高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将基尔霍夫定律产生的背景、戴维南定理的探索过程、国内外电路研究现状和新能源的发展及现状等内容贯穿于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中,与学生共同面对的不全是复杂而抽象的电路图,而是与学生分享、探讨与电路相关的学科发展,历史人物坎坷或辉煌的生平经历,洞察电路知识产生背后励志或巧妙的故事等。例如在讲到非关联参考方向下欧姆定律表达式时,很多同学将欧姆定律符号漏写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时不同的写法对应有不同的含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传授知识点时全面、丰富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动力。
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利用功率因数提高的案例,介绍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提高供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线路上的损耗,通过无功补偿提高用电效率,促使大家节约用电。因此,要引导学生科学用电,防止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利用变压器的工程案例讲述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融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思想,从而培养学生技术革新和节能环保意识,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电磁关系、运行性能和计算方法,掌握变压器正确接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
利用数学知识及电路方程建立一阶电路过渡规律模型,引出一阶系统模型的模型及参数方程,向学生讲解动态电路分析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动态电路中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具有储能的作用,测量大功率的电气设备后,应将设备放电,防止残余电压。强调要将课程前后内容联系、将不同课程内容相联系,要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关联的角度去学习和对待处理问题,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热点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华为事件、5G研发与标准制订、“中国芯”等切入相关思政要素。强调先进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用电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三相电路实验中重点强调学生在实验和生产中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牢记安全规范,树立规矩意识和大局意识,要了解国家各类标准规范,重视人身生命财产和安全。
《电工技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课程教学设计中将思政内容融于课前、课中及课后。结合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学中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以功率因数提高内容为例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课前导学环节。针对所学内容,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学习有关功率因数知识点、视频、前测题和案例调查任务,教师获取学生课前学情。课前引入“功率因数低电业局总是罚款该咋办”的问题,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案例分析,对功率因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了解功率因数低对电力系统和用电企业带来的影响。
(2)课中开展线下翻转教学。线下翻转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深入讨论并将实践与应用有效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及课堂互动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讨论可以利用课堂小组讨论和线上讨论等方式。课中思政教学融入过程如图1。
复习引入环节。复习引入环节通过对电容、电感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前提出课程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提高功率因数可以提高供电设备的利用率,通过无功补偿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线路上的损耗,强调要节约用电。
内容讨论。内容讨论包括对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讨论,进行相关的计算及对比分析,讨论无功补偿的种类等,教育和引导学生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解决综合复杂问题。
实践应用环节。此部分较前一个环节难度大,要求学生用实践的方法认识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及手段,此部分包括设计电路、搭接电路、电路物理量的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等,通过此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规范及手册,能够完成电路的设计和搭建,能够利用测量仪表完成电路的检测及故障诊断等能力。
(3)课后讨论、巩固升华。学生通过学习巩固、自主纠错、拓展研究、反思总结获得预期学习成果,完成线上和线下的有效交流。
在《电工技术》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对该课程思政方面做了探讨,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课程目标要求有机地将课程思政融于课程体系之中。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健全培养思政培养目标,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努力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全过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育出专业素质过强、思想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