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小公务员”价值

2022-09-21 11:47伍里川
时代邮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公务员基层

● 伍里川

自有“官场”起,就有“小公务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新闻报道中,“小公务员”身上,从来都不缺少故事。

“小公务员”画像

我曾和种桃人老陈聊天。他说自家儿子考上了公务员,进了街道办,忙着疫情防控,几个月不着家,孙子也丢给老陈带着。

这类叙事,我们都很熟悉。街道办来了个小公务员,志愿者中有个小公务员,谁家的孩子闭门不出准备“考公”……这背后的“考公热”,人们也尽收眼底——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超200万人,同比增加51.4万人。多年来,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报考人数连攀高峰。

作为坊间热词,“小公务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那么,“小公务员”到底是什么?若要给他们画个像,“小公务员”就是公务员职级序列里的职级较低者,年轻人居多,且大多就职于乡镇基层单位。这个词带有些自嘲意味,称呼上的微妙,也在现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种职业,它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体面、光鲜、稳定的,但在现实情境中并不完全如此。

譬如,在深入参与精准扶贫、社会治理等要务的情况下,基层公务员工作负荷大为增加。《半月谈》曾刊文解读广大基层干部的苦恼,文中就有乡镇公务员自嘲:“市里提出六大战役,县里要打七大战役,天天打仗,人都快打死了。”

而负累和收益或许不完全相匹配。一段时间里,网络出现各种关于公务员收入降低的传言。在前述《半月谈》文章里,“盼提高待遇”就是受访公务员们的一大期盼。“补贴,不存在的,已经不发了;不加班,不存在的,好久没双休了;压力小、加班费,都不存在的……”一位乡镇公务员的话,听来颇让人惊心。

而作为一种身份,“小公务员”又有着超越普通职业层面的意义。

职业体验中,负重感、委屈感,“小公务员”一样不少,但他们依然可以说“我们不一样”。我国公务员是为民服务、为民奉献的“公仆”,云南大姚县“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等众多务实守职的公务员,生动地诠释了这点。疫情之下,“小公务员”们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交出了优秀答卷。今年1月,西安基层公务员张安写的“抗疫日记”,赢得网友点赞。

“小公务员”有此表现,并非偶然。事实说明,公务员队伍的精神特质是经得起检验的。

作为一种价值,“小公务员”体现了“镜鉴”的内涵。

“小公务员”其实并不“小”。基层公务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数多,分布广。2015年底,全国已有公务员716.7万人,基层公务员占其中60%以上。他们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动力影响着大政落地和百姓生活;他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形象,“小公务员”越敬业爱民,群众就越亲近、信服党政干部,越信任公权力。

越来越多优秀高学历人才竞聘基层公务员岗位等现象,折射出这个行业的公共认可度和吸引力,这和公务员待遇比较高、岗位稳定、有发展优势等不无关系。这种吸引力,不单单是就业压力的“倒逼”结果,也源于公务员整体形象、美誉度的提高。“考公热”激发的人才动能,也将促进这个行业的“素质”提升。

2021年底,一篇报道写道:咸阳600多名新入职公务员冲锋“疫”线显担当。他们是初入职场的“萌新”,加入公务员队伍刚过百天,却用略显“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责任。从这样的描述中,人们看到了一束精神之光。

“小公务员”直面更多挑战和考验

长期以来,“小公务员”在烦琐的工作中辛勤耕耘,常感身心俱疲。但前路漫漫,只要站上岗位,他们就必然面对更多挑战和考验。

晋升和应对评价机制的不易,是摆在基层公务员面前的一个冷峻事实。

“快50岁了还是科员。”时不时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很多“小公务员”想出头,奈何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这个“骨感”的现实,既受内部人际关系影响,也与考核要求更为严格、细化有关。近年来,各地对公务员的考核趋严,评价标准也日益细化。公务员干得怎么样,在“考核账台”上一清二楚,只有特别优秀者,才能进入遴选机制的“视线”。

进入公务员体系,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上岸”后,曾经的优胜者还要面对内部竞争。他们要积极克服各项困难,才能得到评价体系认可,但在机会本就有限的前提下,竞争的加剧,让内部“卷”得更厉害,必然有大量公务员穷尽职业生涯也难以得到满意的升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曾表示,一个县一般有上千名公务员,他们大多在乡镇工作,绝大多数干十几年也难以升迁。

一边是想施展抱负的豪情万丈,一边是需忍受“壮志未酬”的惆怅,这种反差在“小公务员”心中形成万千波澜。而无论是“得意者”还是“失意者”,在完成职业生涯的拼图前,只能处理好责任和情怀的关系,继续负重前行。

在社会层面,网络时代的舆论考验,成了“小公务员”面前的一道道难关。

有基层干部吐槽:有的人没评上贫困户就上网发帖反映干部不公,评上了贫困户没分到房子也发帖反映干部不公,分到了房子对楼层不满意,还要发帖反映干部不公。

湖南常宁的一起案件也曾引发关注:有过闹访、缠访、非访记录的刘某,多次在网上发帖诽谤接访的纪监委干部、政法干警、乡镇干部。这个案例颇为典型地折射出基层公务员易被“网络声音”中伤的事实。

在人人都有键盘、麦克风和摄像头的情况下,公务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审视。某段时间,媒体频频聚焦办事部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亦是明例。有时,公务员还容易被误解甚至被污名化,其实,违法乱纪、玩忽职守等负面行为仅是非常少数公务员的行为,但公务员整体形象被个别极端事例拖累的情况,并不鲜见。

曾有党媒评论员指出,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已是“5+2”“白加黑”的繁忙状态,不少群众还是抱有成见,甚至“妖魔化”公务员形象。但文章同时提到“工作做得好,也需要时间来沉淀口碑”。

同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人才、岗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遏制“官本位”,构建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而构建符合政府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强化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是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与治理体系不相适配的部分“小公务员”来说,其职业生存空间必然在缩小——国家要求建立、完善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多省份“试水”聘任制公务员,就是在向一些“躺平”的公务员敲响警钟。“小公务员”若满足于“混日子”,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小公务员”如何破局

时代要求“小公务员”突破局限性,进入“大”境界。这涵盖了两个层面:自身的突破,制度和机制的推动。

“小公务员”自身需要尝试的突破方式有三。

其一,锻炼大本事。一位基层公务员直言:“多数公务员岗位专业性不强,在一个岗位待久了,技能都弱化了,真要辞职下海,怎么与人竞争?”若是本事不大、技能丢失,别说下海“争渡”,连能不能胜任本职都存疑。这样的尴尬情境,呼唤着“小公务员”加强学习、练就本领——做技术型公务员还不够,还得做智慧型公务员,不仅要具备事务性、技术性履职能力,还要具备综合性、前沿性的“解题”能力。例如,如何化解干群矛盾、消弭信任危机,是每个公务员都该研究的课题。

其二,建立大格局。加深对自身使命的认知,不能仅满足于内部考核体系的认可,而要尽力突破种种保守、僵化的思维束缚,培养为群众谋幸福的“大气场”。一个好的公务员,不仅得办事能力出众,还得有在相关领域“谋篇布局”的大视野。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小公务员”施展才华和情怀的空间更宽广,理应顺势而为,更有作为。

其三,涵养大情怀。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建设基层的决心和信念。学习“白发80后干部”等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先进典型,让人生价值在更高远的境界绽放光彩。不论风云变幻,公务员的本色情怀不仅不能丢,还得与时代发展同步“进阶”。

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困境,并非是公务员不努力而导致的。制度机制的推动,则是在“小公务员”全力以赴但仍力有不逮之时,温情而坚决的助力。只有在考核机制、晋升和遴选机制、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科学部署,才能消解痛点难点,稳定队伍。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工作正在多方面展开。

人社部为解决基层公务员“晋升难”问题,在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这一安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也得到了明确。即使没有获得领导职务,也能通过职级晋升展现价值,这有助于基层公务员从“晋升难”中解脱出来。

相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工作公告显示,2022年,中央机关有39个部门计划选拔401人。同年,四川省省直机关则计划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194名,涉及县处级副职领导职位。从中央到地方,遴选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拓宽、畅通了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

基层人力不足、负担过重等问题,也得到制度性回应。今年,辽宁、福建、河南等多个省份的公务员招录政策继续向基层、应届生倾斜。而遏制形式主义风气,给基层减负,也早已落入实践。

谋事在人,成事在制度,基层有了春风徐徐吹拂,就会成为“小公务员”越干越有劲的热土。

如何重塑“小公务员”价值?日拱一卒,是破解这一问题的良策。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逐步前进,不断发掘小公务员的价值内涵,巩固小公务员的价值体系,改善小公务员的“价值回报”,终将有所收获。

如果要将所有的宏大意象“落地”,那就一句话——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的人和好的干事环境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公务员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篮球公务员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