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爽 张 学 冯永忠 谷孝伟
(1.长春市双阳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吉林 长春 130600;2.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605)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玉米主产区。为保护黑土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吉林省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2019—2021年,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每年新增66.67万hm以上,实现“三连增”“三跨越”。2022年,吉林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213.33万hm,比2021年增加20万hm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在玉米增产、耕地保护、肥药双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因此,进一步加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免耕少耕、免耕播种及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从而提高耕地生产力的一种绿色可持续种植方式。从技术层面来看,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在玉米种植的全过程中,应用相应的先进种植技术和专用农机具,通过秸秆覆盖、免耕精量播种、深松追肥及机械化防治技术,减少耕作次数和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一种玉米生产模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玉米种植机械化与耕地保护措施的有机融合,是对传统玉米耕作制度的革新,对保护耕地质量、提高玉米产量、延长耕地资源使用寿命具有明显作用。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风雨对耕地土壤的侵蚀,减少沙尘天气影响;增加秸秆利用率,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团粒结构,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并利用作物秸秆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肥力;在保护耕地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增加玉米产量的目的。根据长春市农技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能降低玉米生产成本,达到减少地表径流60%、土壤流失80%和大风扬沙60%,增加单位面积 (667 m)玉米产量5%以上的效果。
1.2.1 配套农机具。配套农机具主要包括秸秆归行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收获机、植保机和深松机等。在生产中,农户可根据耕地状况和资金情况对部分机具进行调整,如使用液压翻转调幅犁、悬挂式撒肥机、粪肥抛撒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调整与种植规模、种植品种、垄幅大小、玉米成熟期等密切相关。各地要结合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用机具。
1.2.2 6项玉米种植技术。6项作业技术主要是对玉米保护性耕作的作业全程进行划分。一是秸秆覆盖技术,即在秋季玉米收获后使用秸秆归行机处理直立秸秆,或用联合收割机粉碎秸秆,把30%以上的秸秆覆盖在耕地表面,并用玉米残茬固定土壤,减少风蚀和水蚀。二是少耕、免耕技术,即改变传统铧式翻耕方式,使用深松机、旋耕机进行深层土壤疏松作业,确保耕地土壤结构保持原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雨水利用率。三是少耕、免耕精量播种技术,即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减少播种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四是现代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即使用喷药机封闭除草,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高地隙风幕式喷药机进行除草、杀虫,使用自走式高地隙喷药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从而减少人工作业次数和成本。五是中耕深松追肥技术,即使用鹅掌式或偏柱式深松机加装切刀进行深松、施肥,从而减少对耕地表面土壤的扰动,既提高肥料利用率,又有利于保持玉米生长关键期的土壤墒情。六是机械收获技术,即使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同时实现秸秆粉碎、抛撒或铺放。目前,吉林省使用较为广泛的玉米收获机是果穗收获机,作业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玉米籽粒收获机正处于加快示范推广阶段。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流程见图1。
图1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图
在传统种植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下,部分农户对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不够充分,在种植上更认同精耕细作,把少耕免耕、农机深松、秸秆覆盖等技术等同于“粗放”耕作,担心影响玉米产量。同时,由于大多农户缺少购置农机具的资金,加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缺乏明确的倾向性,导致农户购买此类农机具的压力较大。而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一般需要3 a左右的时间才能显现。在重视短期利益的思想影响下,农户对购置机具、改革耕作制度不够积极,影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当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还不够成熟,如播种质量、秸秆粉碎质量不够稳定,对玉米品种的要求相对较高,秸秆分解剂成本较高,秸秆覆盖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等,均会影响技术应用效果。同时,玉米保护性耕作所使用的农机具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适用于地势平坦的耕地,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等地。但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等地以丘陵、低山地形为主,耕地多处于坡地、岗地,大型农机具无法进行连续作业,小型农机具又达不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因而机具适用性也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玉米保护性耕作需要应用多种农机具和大马力拖拉机,这与吉林省部分地区农户分散式经营和小面积种植的现状形成突出矛盾。大型农机具难以适用于小面积的玉米地块,而小型农机具难以实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造成部分农户无法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机具和耕作技术进行了创新,相应地也对推广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推广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基层推广人员缺乏对新型农机具和耕作技术的了解,对推广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较低,在推广过程中难以把握农户的心理和需求,导致推广工作中沟通、讲解、示范、应用效果较差,削弱了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把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专项经费为主导、相关企业和农户自筹资金为辅助的投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激发企业研发新型机具和农户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完善保护性耕作作业项目补贴政策,把补贴资金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进一步向更广泛的农户倾斜,激发农户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热情,扩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范围。最后,建立健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专项经费体系,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玉米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提质增效。
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宣传手段,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其积极学习、应用先进技术。首先,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标语、现场会和农村大集等宣传途径,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工作,形成全面宣传的良好氛围。其次,农技推广部门可以搭建或借助农业技术宣传平台,组织专家学者、推广人员开展技术讲解和政策宣传,帮助农民掌握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和技术要求。相关部门可利用小视频、微信群、公众号等农户热衷的平台,展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增产效果、机具种类、市场行情等,让农户看得清流程、看得到效果,激发他们的应用热情。再次,推广工作人员要深入村屯、走进田间,或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用生产效果增强农户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同程度,增强宣传效果。最后,可以发动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用农业生产带头人的生产实践及增产效果说服农户,进而达到农户自觉应用先进机具和技术的目的。
首先,农技推广部门应结合各地的玉米种植方式、机械化程度、玉米主推品种等,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推广模式,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推广工作与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其次,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大对农机具的研发力度,尤其要针对玉米精量播种机施肥深度、播种数量、镇压效果,玉米收获机的秸秆粉碎装置、抛撒装置,玉米植保机风幕装置、喷药装置等技术难点,展开适用性的针对性研究,解决播种质量不稳定、秸秆粉碎过长、药液难以穿透地表覆盖物等难题,从而增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用性,增强农户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信心。再次,要加强对玉米品种的种植试验,如针对成熟期、抗倒伏能力、大垄双行种植、宽窄行交替种植等方面进行测试,从而更精准地掌握玉米主推品种的特性,进而优化玉米品种种植结构并改变农户的种植习惯,使之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相适应,突出新技术的增产效果。
试验示范是新技术应用效果的直观展示,也是提升推广工作效率的有力措施。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首先,推广部门要联合农机部门、农机企业等,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的对比试验,并邀请农户进行参观、比较。在试验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推广人员向农户详细讲解机具使用方法、耕作技术要领、种植流程等,使农户亲身体会、亲眼看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从而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其次,推广部门可以联合玉米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开展技术示范。推广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参与种植全程的技术指导,并利用这些示范主体在当地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增强宣传、示范效果,带动农户自觉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最后,推广部门可以联合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借助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向农户宣传耕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农村耕地连片经营,解决小面积种植无法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题。
首先,农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推广部门、科研机构、农机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制定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充分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要加强乡镇一级推广机构的建设,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员与农户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受农户信任的优势,推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推广部门要加大对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使推广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的使用和新技术的应用要点,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最后,推广部门还要加强对种植大户等示范主体的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操作水平,提升技术推广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