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 罗
闯入绿孔雀和它的隐秘世界,神一样的存在让我怔住,令我怦然心动。
人要飞翔,砍下万能的双手,换上巨翅,怒而飞,也不行。人之翱翔八荒,得在心中有垂天之翼,才成。
鸟之飞翔,是与生俱来的,张开翅膀,蓝天白云就是它们的舞台。迁鸟一去千里万里,留鸟嬉于房前屋后,各有所乐。大到山鹰,小到绣眼,都能去到高处,腾云驾雾,俯瞰大地苍生。在其他大洲,在遥远的地方,也有不能飞的,如鸵鸟,如鸸鹋,但它们进化出硕大无朋的体型,自有生存之道。
大鸟于飞,簌簌其羽。与绿孔雀共一天地的人,把它称为大鸡,或称为豌豆鸡。这有将其归为鸡一类的嫌疑。是鸡,扑腾两下,可以;要高飞,成为“飞鸡”,难。然而,同一天地中,也有许多被称为鸡的鸟类,也能振翅远窜,越山过岭。如雉鸡,如锦鸡,彩羽当空舞,不仅能飞,还飞得漂亮。
我听到最多的,不是绿孔雀的飞翔,而是说它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疾走时如奔似驰,妥妥的一名竞走运动员。关于绿孔雀的飞行能力,传入我耳中的,都无赞美之词,无赞叹之句。我们采访过的一个人,曾在林草局工作过,说起绿孔雀的飞行能力,不以为然。“从高处滑翔下来,最远也就百把米;平地上起飞,最强的,也只能扑腾四五十米;从低往高处,全靠走,偶尔纵一两步,仅能越一两米而已。”这种说法,得到恐龙河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证实。或言:“我在保护区工作多年,就没有见过能以礼社江这边飞到那边的绿孔雀。”当时,我还在心里唏嘘不已,因为我想到了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所载“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孔雀那么能飞,一定不会是生活在楚雄哀牢山间的绿孔雀。
后来,我又听两个人说到绿孔雀飞行的事,与前面的说法迥然不同。
一晚,到三家塘颜谦的洪园印刷公司饮茶解酒。其间,我在电脑上欣赏颜谦所拍摄的绿孔雀视频和图片,还选中了一张雄鸟在河滩上高傲踱步的图片,让他调色打印,送我为礼。然后,他就谈起此次拍鸟的遗憾之事:“雄孔雀开屏,炫耀四方,母孔雀芳心暗许,蹲在地上,做好了交配的准备。雄孔雀才走到母孔雀身边,有一个打鸟者便乱按快门,他那个相机,快门响得像打机关枪,雄孔雀还没有骑上去,就被他吓跑了。唉,要拍这张图片,得等到明年春天了。”听了颜谦的话,市文化馆的赵国锐说:“我比你遗憾,等半天绿孔雀没等到,前面来了一群猕猴,我的镜头便被吸引过去了。此时,我突然看到山上飞下来一只美丽的雄鸟,等我把相机抬起来,绿孔雀早飞过礼社江,消失在对面的稀树草坡上了。”我听到这话,忙问:“绿孔雀能飞过礼社江?”“咋个不能?好几百米宽呢,一下子就飞过去了。”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绿孔雀离你远不远?”我又问。“不远,就从我掩蔽的机位旁边飞过去的。我跟你说,角度相当好。唉,那群死猴子,要不是它们来捣乱,我就拍到一张你们谁也没有拍到过的吉祥鸟飞翔图了。”吉祥鸟飞翔图,其实有人拍到过,拥有这份喜悦的,是老摄迷邓雄。照片上,一只绿孔雀飞向对岸的姿态,美极了。只是,那河浅,能飞多远,我心里还没有底。赵国锐的叙述,是我第一次听人说亲眼看见了绿孔雀飞过礼社江。
搞清了绿孔雀飞翔能力的答案,我又想,那往东南飞的孔雀,说不定还真是绿孔雀。要知道,身影遍地的蓝孔雀,是外来物种,属于中国的是绿孔雀。而且,绿孔雀体型大于蓝孔雀,翻山越岭,跨江过原,耐力上也不会输吧?
绿孔雀之飞,其势骇人,只是人多不识而已。
云南所见孔雀,白化孔雀,一身素衣,一眼可辨,辨识度最高。蓝孔雀与绿孔雀,一眼看去,炫衣繁纹,彩翎艳裙,难以分辨。
4月21日,我们采风团到达恐龙河保护区,听彭主任介绍,才了解了蓝绿孔雀的明显不同。他说,大家熟知的西双版纳孔雀,是蓝孔雀,是外来物种,只有我们的绿孔雀是中国特有的。两种孔雀,区别也很明显。首先是顶冠不同。绿孔雀的冠羽长短不一,紧密聚集,呈长长的一簇,像一把匕首一样,简练。蓝孔雀的冠羽长度基本相当,羽轴秃,末端有羽枝,呈扇形分布,轻灵。其次是面部不同。绿孔雀眼周呈蓝色,脸颊有鹅黄色皮肤,块状,显眼。蓝孔雀的眼周和脸颊,都为白色皮肤。第三是颈部不同。绿孔雀的颈部体羽,为翠金属绿色,羽毛呈鱼鳞状,在阳光一射,闪耀光芒,人以为祥,拟为龙鳞,因此,也把绿孔雀呼为“龙鸟”。蓝孔雀的颈部体羽主要为金属蓝色,羽毛为丝状。第四是翅羽不同。绿孔雀的翅羽呈蓝绿色,异常鲜艳,因个体差异,深浅不一。蓝孔雀的翅羽为黑白交替的虎斑,偏蓝色。第五是体型不同。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动物,颈抻腿长,高挑迷人。蓝孔雀体型相对矮小,脖缩腿短。第六是雌鸟不同。蓝孔雀雌鸟衣着朴素,其貌不扬,是一个灰姑娘;绿孔雀雌鸟打扮时髦,光鲜靓丽,是一个俏公主。还有,根据红外线拍到的视频显示,绿孔雀不论大小,不论雌雄,都能开屏,完全打破了《十万个为什么》里告诉我们的孔雀只有雄孔雀会开屏的认知。蓝绿不同,概括而言,便是:“冠:扇蓝束绿;颊:白蓝黄绿;颈:丝蓝鳞绿;翅:斑蓝艳绿;体:矮蓝高绿;雌:灰蓝俏绿。”
《冀越集》云:“孔雀虽有雌雄,将乳时登木哀鸣,蛇至即交,故其血、胆犹伤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眠的爬行类动物开始出洞舒展筋骨。特别是蛇类,它们活跃起来的时候,也是绿孔雀种群性趣盎然的时候。雌雄成群结队,在社交场所聚会,雄求芳心,雌求青睐,载歌载舞,各展所长。绿孔雀实行一夫多妻制,发情之际,也不像鸡那样,公鸡追着母鸡满地跑,在哪里追上就在哪里踩水。雄鸟是很绅士的,练练嗓,开开屏,表演一番,炫耀一番,让雌鸟心甘情愿献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既保证种群能延续,又保证家庭能和睦。雄鸟表演前,有一些前兆可以看出。蓬松颈羽,低头向地,碎步快踩,然后开屏,左转转,右转转,是常规套路。求偶至高潮,尾羽颤动,发出嘎嘎响声,在晨曦夕晖下,闪烁发光。这种生动的舞蹈如迷药,让有繁殖需求的雌鸟心动不已,松翅,倾目,伏地,等待大王临幸。雄鸟踩水,尾屏不收,高举于天,非常优雅。雌鸟暂无繁殖需求的,对雄鸟的表演视而不见,该进食进食,该饮水饮水,雄鸟也不会感到心很受伤。
绿孔雀是不迁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留鸟。它栖息的地方,海拔在1000米到1600米之间,常有云雾缭绕,隐秘至极,堪称世外桃源。绿孔雀春夏下河谷,多活动在海拔1100左右的地方;秋冬往高处,可以上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树林中。
据一个监测员介绍,这么多年来,他只看到过一个种群,生活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腰上。这个地方是一个洼地,有水,植被适中,气候温润。人们以前都有一种误解,以为绿孔雀生存的地方,山高林密箐深,人迹罕至,其实不是这样的。绿孔雀生活的区域,人迹罕至是对的,但并非山高林密。它们多在河谷两岸的热带稀树山林中择地而栖。能入它们法眼的风水宝地,树要少,草要密,水还不能断。绿孔雀个子大,密林里玩不转。河谷一带,稀树山林成片,绿孔雀便于活动,便于觅食,便于藏匿。
绿孔雀性机警,生性胆小,觅食时,也时时抬头观望,周围有动静,就会停步,发现有人,立即逃走。
一雄数雌,边走边觅食,这是常态。有时,数个种群共同觅食、饮水,倒也能做到相安无事。余时,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
绿孔雀的居住地,跟众多野生动物一样,讲究领地。一般而言,一个小岭岗,或一道箐,只有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外出活动时可以有交集,归家栖居,则不允许其他鸟来寄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人鸟同此心,认此理。上树时,绿孔雀逐节跃上,栖于合适的位置。雄鸟与雌鸟选择卧室的标准也不相同,雄鸟选择单独生长的高大树木栖居,说好听一点,是龙床,说不好听一点,是哨位。雌鸟选择数株生长成丛的高大树木居住,相对集中,所受的风吹雨淋较少,是名副其实的温暖后宫。
这些,就是绿色精灵的不同凡响之处。
绿孔雀的巢异常简陋,选台地、坡面等高险处,浅挖成凹,衬之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稍有模样即可。从红外线拍摄视频资料中可看出,雌鸟多在黎明时产卵,隔一日,产一卵。一个窝内,最常见的,是有卵五六枚,也有多至八枚的。绿孔雀卵比鹅蛋稍大,壳厚而坚实,杂有斑点,微有光泽。绿孔雀孵卵时间为28天。28天后,小孔雀破壳而出,状如小鸡。幼鸟由雌鸟带大。幼鸟多有天敌,成长过程中极易夭折,一群小孔雀,多数都只有一两只能长大。据监测员老林讲,他见过的种群中,小孔雀长大最多的一个群,有5只。雌孔雀第二年进入发情期后,便不再照顾小孔雀。小孔雀自食其力,发育成熟后,便离开种群。至于绿孔雀什么时候分家自立门户,开始艰苦创业,保护区的人们也不甚了了。我查了一下古籍,有发现,但可信度也不高。《南方异物志》云:“孔雀,交趾、雷、罗诸州甚多,生高山乔木之上。大如雁,高三四尺,不减于鹤。细颈隆背,头戴三毛长寸许。数十群飞,栖游冈陵。晨则鸣声相和,其声曰都护。雌者尾短无金翠。雄者三年尾尚小,五年乃长二三尺。夏则脱毛,至春复生。”“头戴三毛长寸许”的描述,让我知道,此处记载的,是蓝孔雀,不是楚雄大地上的龙鸟绿孔雀。但其中讲到蓝孔雀雄鸟五岁尾羽长二三尺,让我心存疑虑。我听绿孔雀监测员说过,恐龙河一带的绿孔雀,雄鸟长到一岁,体型已经跟父亲相当,可以独闯江湖了。
小雄鸟离开家庭,到外开疆拓土,建立自己的领地,创建新的种群,成为一代天骄。小雌鸟找到心仪的对象,也不管是成妻还是成妾,从此生死相许。
绿孔雀的繁殖,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后代中雄寡雌众。绿孔雀种群,都是妻妾成群的。据一个护林员讲,他以前见过的最多一群,1公19母,相当兴旺。从保护区提供的视频来看,我们看到的,多数种群都是1公6母,艳福最深的一只雄鸟,也只是带着12只雌鸟,还达不到1凤19凰的规模。
以前,有人饲养绿孔雀,说从孵化到寿终,为13年。专家经过观察、研究,普遍认为绿孔雀寿在15岁左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绿孔雀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独领风骚15年,幸福感也应爆棚了。
绿孔雀藏身林草间,行动小心翼翼,除了怕人,还要躲避无处不在的天敌。绿孔雀家族,就是在跟天敌的斗智斗勇中艰难生存下来的。虽然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它们也学会了最佳的生存之道。
在恐龙河保护区,滇南苏铁近万株,硬叶翠光间,出没着兽类17种,禽类132种,爬行类3种,能给绿孔雀致命伤害的,有六七种。兽类,有豹猫、灵猫、黄喉貂之众;禽类有蜂鹰、山鹰、红隼之类;爬行类,有蟒蛇、眼镜王蛇之属。兽类攻击力强大,所有孔雀都会进入它们的菜单,但孔雀有上树和飞翔的本领,惨遭兽类毒手的不算太多。山鹰和游隼主要袭击小孔雀,鹰扑小鸡,快狠准,多能得手。小孔雀成活率低,跟禽类防不胜防的游击战分不开。蟒蛇追不上孔雀,伏击又没有耐心,所以就投机取巧,以吞噬孔雀蛋为能事。从简陋的窝里偷蛋,没有任何难度,难点在于如何爬上雀巢所在之处。一般而言,只要被蟒蛇闯入的家,覆巢无完卵,是肯定的。
虽然说没有与天敌搏命的能力,但绿孔雀也不会引颈受戮,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月黑风高,杀人放火,兽类多于此际潜行觅食。不敢强取豪夺,不取动刀动枪,绿孔雀也不想憋屈而死,应对策略便是改变作息时间。曦透河谷,霞染天阙,兽类倦怠,正是绿孔雀活跃的黄金时段。至夜,栖于高枝,你敢上来,也得想想掉下去的后果。偷鸡不成丢了性命,不值当,兽类自会去寻容易得手的猎物。禽类从空中偷袭,绿孔雀就选择禽类活动的高峰期藏匿起来,给你留一片干干净净的苍茫大地。绿孔雀听觉灵敏,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察觉,危险来临,它们总能在较安全的地方化险为夷。蟒蛇吞蛋,绿孔雀就把窝搭在高坡台地,让你难以接近。万一遭遇不幸,绿孔雀隔一天产一枚卵的习性就发挥大作用了。你闯进家门,毁了蛋,我就换一个你到不了的地方再产蛋。虽然不能实现儿女成群之愿,但多数时候也不会让自己绝后。
绿孔雀能够生生不息,并非全靠运气。
恐龙河保护区众多的生物,不是谁都想要绿孔雀的小命,继而食其肉,进而寝其皮。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能跟绿孔雀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绿孔雀是杂食性鸟类,动植物,能吞下的,来者不拒。素食以果实、嫩叶、芽苞、菌类等为主,可以搞到农作物的地方,也偷食豌豆、小麦、玉米等。荤菜以蝗虫、蚱蜢、蟋蟀、飞蛾、白蚁、蚯蚓等为主,有时,遇到搞得定的蜥蜴、山蛙,它们也不客气,照样下嘴。
有许多动物的活动,能让绿孔雀从中受益,有时还能享受到免费大餐。原鸡、白鹇、长尾雉等,都非常警觉,它们出现的地方,既有食物,又相对安全,绿孔雀与它们同台演出,生活有质量,生命有保障。野猪群,离物多多,长嘴獠牙,所到之处,泥土可以拱得底朝天,它们享用草根、果实、根块,绿孔雀享用优质蛋白。那些它们平时吃不到各种虫子,有了野猪的帮忙,可以嘴到擒来,大快朵颐。野猪是庞然大物,生性凶狠,也有幼崽要保护,那些猫啊貂啊之类的,胆敢现身,就会被攻击。因此,绿孔雀跟野猪混在一起,免费请到了认真干活的挖地农夫,免费聘用了不收费用的得力保镖,算是占了大便宜。因此,绿孔雀经常和野猪同时出现在视野里,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如猴类,黑冠长臂猿和猕猴与绿孔雀为邻,黑冠长臂猿生活在高处,枝上来枝上往,对绿孔雀的帮助不大。让绿孔雀受益的,是种群庞大的猕猴,一个群,少则四五十只,多则百来只,浩浩荡荡进军山林,攻打河滩,赤尻所至,鸡犬不宁。尾随其后,绿孔雀也能轻松赚得盆满钵满。只是猕猴有时也不太友好,绿孔雀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据保护区的彭主任介绍,红外相机曾经拍到过这样的画面,一群猕猴来到绿孔雀的领地,翻箱倒柜一番后,又去了别的地方。一只猕猴,只顾埋头苦干,等它吃饱,抬头一看,风吹树叶哗哗响,哪里还有族群的踪影?它四处寻了寻,惨兮兮呼唤了几声,明白处境尴尬,便固执地留在绿孔雀的领地。这样,它与绿孔雀同栖同起,同吃同匿,熬了好几天,直到它的族群返回,它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万物有灵,这个是很好的例证。
除了野生动物,绿孔雀把生存智慧延伸到家畜那里,牛羊的牧场也是它们丰盛的餐桌。牛羊经过后,枯叶松动,泥土暴露,各种小动物现身,绿孔雀又迎来了打牙祭的好时光。它们也有一个小小的烦恼,跟在牛羊后面的牧羊犬有时很不友好,对着它们狺狺狂吠,好像上辈子欠了它什么似的,搞得吃顿饭都不得宁。
恐龙河保护区不大,双柏不大,楚雄也不大,但生物多样性在这里演绎着东方生态文明的传奇,就是世界之大者。
绿孔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高贵、祥瑞和圣洁。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还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图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据说,都源自绿孔雀。
生活在恐龙河一带的彝族,以天人合一为哲思,尊重万物生灵,爱山爱水爱鸟,唱山唱水唱鸟,自得其祥。这样,瑞鸟便来到人们的生活里。绿孔雀在阿苏则里飞,在罗细塞里栖,送走太阳迎月亮,送走春色迎秋风,一代代人过去,一代代人来临,动听的歌声不绝于耳,美好的愿望世世相随。一些能人,一些巧妇,绣树绣叶绣花绣鸟,幸福满满。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将绿孔雀融于日常,吉祥如意从不离身。小孩的帽,姑娘的裙,老人的鞋,无不闪烁着绿孔雀的光芒。那些开口不能唱的,动手不能绣的,也要到山野里寻几枚绿孔雀换下的羽毛,插于门边,有吉祥龙鸟庇护,避邪纳福之愿可达成。
绿孔雀生性胆小,人难得一见。以前,猎户,牧人,能见。猎户自不必说,专寻各种野兽下手,能跑的,会飞的,天上的,水里的,都难逃其魔爪。牧人则不一样,不好杀生。山大箐深,牧场广阔,牧人放牛羊,多选择散放于山间,数月才去看一眼。牛羊所到之处,叶滑土松,多种可食之物曝于外,唾手可得。绿孔雀混迹其间,可轻松获得食物,早饭晚饭,吃好吃饱,不成问题。绿孔雀与家畜为伍,遂为常态。牧人去看牛羊,与绿孔雀不期而遇的机会增多,见惯不怪,相互信任,绿孔雀也不再一惊一乍,见人就闪。
有时,牧人遇到被抛弃的鸟蛋,或者失去母亲的孤儿,就会带回家去,蛋委托给老母鸡孵化,幼鸟则精心喂养。恐龙河一带的人家,孔雀叫声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孔雀是吉祥神鸟,孔雀羽都能避邪,养一只在家中,岂不是大吉大利?所以,人家饲养的绿孔雀,多能寿终正寝。只是,这些大自然的绿色精灵,也失去了回归野外的能力,更失去繁衍生息的机会,死一只就少一只。人们明白这个理后,便没有人再饲养绿孔雀了。
矛盾出现在田间地头,龙树、多依树、小村、大麻旧、石板田、旧丈、麻旺、法拉地、干田、山山、磨家湾一带,人们依水而居,与绿孔雀同栖一片山水。刀耕火种之地,种一坡,收一箩,人鸟争食,许多人对绿孔雀有意见,随时追打,鸟变得贼精精的,防备之心倍增。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提高,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护绿孔雀的意识大为增强。不惊扰,不追打,为共识。旱季,人们担心绿孔雀生存艰难而离开栖息地,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引水入林,巧妙布置水源点,让绿孔雀的小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老林,是龙树村的绿孔雀监测员,从2014年到现在,他已经为绿孔雀奔波了8年。目前,他所监测的区域,绿孔雀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66只,使之成为密度最大、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要知道,整个云南省,绿孔雀的存量也就是600只左右。龙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与绿孔雀的缘分,不是一辈两辈之续,对绿孔雀的感情,也非常人可比。老林一家四口,儿子上大学,女儿打短工,他和老伴给绿孔雀做保姆。他们租了那些靠近绿孔雀活动范围的梯田,为绿孔雀布置餐桌。以前,这里是大片黄澄澄的稻香从河谷爬到山腰,蕴含的,都是人们的愉悦与美好。但是,绿孔雀面对稻谷,眼里的喜悦不多,心里的委屈感陡升。它们的餐盘里,不是它们酷爱的食物。而且,人们还不准它们免费就厅,怎么办?抢荒粮度日,不是不行,但这条路到达的地方,是人类视如生命的田地。多数时候,迎接它们的是绝望,有时还有更可怕的,叫毁灭。胆小,饿死;胆大,找死,结局都很悲催。选择灭亡,或选择抗争,左右结局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得选。饿死,是多数绿孔雀的宿命,因为它们怕改变。找死的,一个接一个现身,一个接一个进入圈套,大都有去无回。人们有心停止,但无力回天,一年的血汗,一家人的生计,不能置之不理。与人强争,就是找死。去不该去的地方,见不该见的人,说不该说的话,甚至不回避让所有人感到惊讶的场景,绿孔雀又能怎么着?生为弱者,认命而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农民的规范操作,少一环,都会白瞎。
不过,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老林夫妇现在经营的是绿孔雀食源补充基地,只种不收,绿孔雀则只收不种,各有所求。粮食养人性命,他们让绿孔雀活得更好,其实就是把它们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闻之,怎一个无私奉献了得?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这是何等不同?时代变了,人变了,自然变了,万物生,欣欣以向荣,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人同此情,人同此举,与老林同心同向者,恐龙河保护区内,比比皆是。有人爱之,有人护之,人鸟同一天地,自然其乐融融。从濒临灭绝到受到保护,从40余只到300余只,这是建设生态文明之功,也是绿孔雀之幸。
人老归山,鸟老归林,树老归土,一代代终老山间,身膏野草,互庇众生,互为一体,同枯同荣,不因时光无情而绝,不因山乡巨变而亡,造化之力和保护之功交响激荡的生生不息的美妙旋律,在这条借绿孔雀的吉祥丰富生活与精神的路上回响,绕峰绕岭,入耳入心,久久不绝。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孔雀与它的隐秘世界,是十分神圣的。山,水,植物,动物,人,都如是。我以为,存在心里,少去打扰,是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