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剑心 图 黄杨军 摄影师钟嵘 流行风 张tao_0927 忏琦 绿叶1957 石鼓人
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江西赣州的兴国县,是共和国将军县、红军县,也是中国苏区模范县、中国第一烈士县。
峥嵘岁月里,毛泽东主席在兴国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主持制定著名的《兴国土地法》;陈毅元帅在兴国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革命先辈,都在这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过。在这里,革命先辈创办的中央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兴国县人民政府统计,在苏区时期的5年多时间里,兴国先后发生过11次以上大型战斗,国共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以上,其中中央红军20多万人,国民党军60多万人,战斗中,红军以1.5万人的伤亡为代价,给敌人造成了4万多人的伤亡。可以说兴国县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英魂之血。
1934年,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特地点名赞扬兴国:“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时,毛主席还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
在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至今还保存着一片兵工厂旧址群,这是反“围剿”时期,为了应对险峻的革命环境,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创建的兵工厂。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很快,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枪支弹药。为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建立“中央军委兵工厂”。
江西省兴国县诞生了56位新中国开国将军。本页图为兴国当地风光,包括古色古香的村落、现代化的车站和云雾缭绕的青山。
该兵工厂的建立,标志着我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大型兵工厂的形成,以及在我党领导下正规兵工厂的诞生。中央军委兵工厂是红军时代的总兵工厂,也是人民军工的发源地,书写了人民军工发展史上的第一页。兵工厂成立之初,对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对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而人们习惯简称它为“中央兵工厂”。
官田中央兵工厂,隶属于中革军委总兵站部和中国工农红军总供给部双重领导。第一任厂长吴汉杰,是一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宜章县农民运动骨干,技术力量则是来自沈阳和上海的技术工人。
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后勤负担并没有减少,并且由于战争时间拉长,后勤方面的压力变得更重。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扩充人员和设备,将原本已有的两个修械所,与吴汉杰筹建的修械厂合并,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提高原本的效率,以便负担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
吴汉杰没有辜负中央对他的信任,将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甚至说是超额完成。他最初筹建修械厂时,仅仅带领了几十号人,以锉刀和钳子为工具修理枪械。合并后的建厂之初,人员只有250多人,工具是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子,还有4座打铁炉。除了技术工人,其他大都是农民、木匠和铁匠。在所有人的奋斗下,兵工厂的发展相当出人意料,规模远超最初,仅枪炮科就有工人200余人。
吴汉杰的回忆录写道:修配步枪4万多支,迫击炮100多门,山炮两门,机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40多万发,制造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000多个。这些军工用品在后来的战场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3年10月底,中央兵工厂奉命迁至瑞金冈面,此时军工厂的职工已经有600多人。次年10月,兵工厂仅剩100人坚持打游击,其余全部跟随红军北上长征,后来发展成了八路军兵工生产的骨干。
兴国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路上牺牲的兴国籍将士居各县之最,被称为革命烈士第一县。本页上图为兴国将军馆一景;左上大图是官田村的中央兵工厂遗址,左下小图一是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景。
苏区时期,兴国县总共才23万人,就有9.3万余人参军参战。在后来的革命岁月里,兴国县牺牲的烈士多达5万余人,其中有名有姓可查的有23179名。兴国烈士之多,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在全国各县级行政区划中名列第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踏上了长征路。在这条充满危险的未知道路上,参加长征的主力师有12个,其中7个都是从兴国出发,他们中有12038名战士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将士倒下。人民日报江西频道曾这样赞誉兴国将士:他们长眠于青山绿水之中,成为长征胜利的铺路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人们感叹:“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对革命历程中牺牲的兴国将士,人民始终铭记不忘,占地面积1401平方米的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就是最好的见证。纪念馆1957年始建于鸡心岭,1977年迁建于烈士陵园内。其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陈列室分5个部分,分别展出了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牺牲的兴国籍烈士照片、塑像、遗物和事迹。1980年4月,聂荣臻元帅给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题词:“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兴国的人民贡献殊多,牺牲很大,兴国的革命先烈更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纪念馆的第五展厅,展出了从1937年开始为了共和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肖像,肖像有邓振询、刘建汉、王志发等;展厅中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革命烈士英名碑紧邻着纪念馆。英名碑呈五角回廊式,占地130平方米,中间为英烈群雕,四周采用庐山脚下星子县(现庐山市)出产的金星石雕刻,组成一个环形碑墙,上面刻写有23179名兴国烈士英名,气势恢宏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正面约50米处,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18米,塔顶有2米高的立体红五角星;塔身为砖木结构,三级四面,每面均有浮雕,气势雄伟,展现了先烈们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塔身刻有碑文,铭记着革命先烈的英雄伟绩。
兴国是个红色文化气息特别浓厚的地方,除了第一个中央红军兵工厂,还有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所中央红军总医院、第一个中央苏区造币厂都诞生在这里。潋江书院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建筑。
兴国县拥有的各种红色景点,传达出不朽的革命精神。本页下两小图为兴国原创山歌剧《苏区干部好作风》剧照,本页上图和右页图为气质古朴的潋江书院和潋江当地湿地公园的石塔。
潋江书院位于兴国潋江镇楼街,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庭院式建筑,由门厅、魁星阁、文昌阁等组成,包含毛泽东故居、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兴国县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文化遗址,总面积4903平方米,院内建设清爽古朴,旁边景色秀丽宜人。到现在,书院还一直保持着1929年毛泽东主席来时的模样,那年他作为红四军党代表,在这里传达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并主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
如今,潋江书院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兴国县不止有潋江书院这么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兴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同样榜上有名。
兴国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的照片和文献,着重记载了一些与当时历史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第三次反“围剿”的史实细节。1935年5月16日到31日,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后,蒋介石便在6月间亲自任围剿的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30万军队,发动第三次“围剿”。他们倚仗多于红军10倍的兵力,长驱直入,妄图消灭全部红军,最后依然惨败。
人们知道最后的结果,但却不清楚当时的细节。而纪念馆中关于历史的细节就分外珍贵,每一个到这里参观过的人,都会对历史有不一样的更深的感触。那些照片,那些记下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当时革命先辈遇到的困境,和这场艰苦卓绝战斗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到1965年实行全军授衔,十年间,新中国共授衔1614位开国将军,其中江西省325位开国将军中有56名出自兴国籍,位居江西全省各县第一,全国各县第二。
兴国将军园是一个了解将军故事的好去处。它由将军广场、将军纪念馆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等构成,园内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安放陈毅元帅和兴国籍56位共和国将军的雕像,并利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肖华上将所作的12首长征组歌。当游客来此参观时,讲解员都会演唱兴国山歌。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歌之乡,兴国至今还流传有《十送红军》《马前托孤》《将军故事》等兴国山歌和革命故事,产生了《兴国,兴国》《长冈七日》《少共国际师》等一批红色影视作品。
2006年,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国县也凭借“兴国山歌”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兴国是英雄县将军县,兴国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惧死亡,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敌人的枪炮中奋斗出了充满希望的新中国。很多英雄的兴国儿女牺牲在了革命的过程中,但这些英雄的历史所传达的红色精神已经得到传承,人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一代代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