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秋平
盛夏,西藏最美的季节。位于西藏那曲市的全国海拔最高县—双湖县实施第二批牧民高海拔生态搬迁。
7月19日,本轮第一批搬迁的300多名牧民群众从双湖县多玛乡出发,向南迁徙约700公里,前往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安置点。在2019年开展首批3个乡镇搬迁的基础上,双湖县其余4个乡镇将于今年8月上旬完成搬迁。这意味着,除了在过渡期劳动力留守放牧外,双湖县7个乡镇牧民将全部完成高海拔生态搬迁。
作为新华社西藏分社全媒报道小分队中的一员,笔者有幸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双湖,以湖为名。美得令人窒息,高得让人生畏,苦得叫人落泪。”这是十上双湖的新华社记者张京品在一篇文章里对双湖的概括。
这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200天以上……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高原性地方病多发。这里人均寿命仅58岁,比西藏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低14岁。据同事及当地干部讲述,曾有23岁的女干部因高原性心脏病牺牲在双湖。
出发前没有忐忑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想到能成为这场规模达近万人的高海拔生态搬迁的记录者,那种见证历史的兴奋便极大缓解了心中的不安。于是打包了最厚的羽绒服、棉帽、睡袋以及缓解高原反应的红景天和丹参滴丸,笔者在7月10日随新华社西藏分社全媒小分队一同出发了。
意外的收获是途中经过西藏著名景点纳木措:蓝天白云映衬着湖光山色,如画一样的美景尽收眼底。驱车继续向前,越接近双湖,越感受到荒凉,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几处湖泊之外别无其他,天气也由晴转雨。路上,有同事说,联通手机在双湖没有信号,于是,我做好了失联十天的准备。
然而,快抵达双湖县城时,笔者发现手机不仅有信号,在部分区域还显示是5G,而且一路走的也是崭新的柏油路。同事张京品说,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双湖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路网、电网、通信等,现在的双湖早已不是他初来时的模样。凭借畜牧业、高原湖卤虫卵等产业,双湖县已经于2019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感叹这全国海拔最高县变化的同时,笔者也在抵达双湖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冷到流鼻涕、心率快到心慌、头疼到严重失眠。半夜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我不禁想到:我们短暂逗留几天都如此难受,那长期生活在这儿的干部群众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接下来几天的采访,我愈发对双湖干部充满敬意—孩子不能带到双湖;止痛药已经是家常便饭;痛风、风湿等高原病更是普遍现象。双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钰,跟妻子长期奋战在高海拔地区,孩子放在山西老家,两人只能错开休假,只为了尽可能轮流多陪陪孩子;双湖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桑达措姆,因为一直忙活搬迁的事,已经两三个月没有回过位于拉萨的家,自己也错过了女儿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多玛乡党委书记普布次仁,去年刚上任就面临搬迁这一大事。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日夜奔波在各个村子,搬迁记录册上的数据也是倒背如流……
采访也不是一帆风顺。搬迁前夕,新华社报道小分队冒雨去牧区拍摄牧民放牧的画面,采访车陷入泥里,大家只能下车拿着铁锨,将轮胎旁的淤泥一下一下地挖出来。援救途中,桑达措姆还不小心陷入沼泽,万幸的是很快被拉了上来,有惊无险。等到大家赶回双湖县城吃上晚饭,已经是晚上9点多。大家说说笑笑,一边调侃当天的车辆、人员遇险经历,一边为双湖采访期间过生日的两位同事送上生日祝福,这种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精神,让人为之动容,也让记者深刻理解了“高原上艰苦与欢乐并存”的浪漫。
西藏分社报道小分队一行10余人采访10天时间,采写了中英文“新华全媒头条”“新华全媒+”“全球连线”“中国聚焦”等各类报道共计202条(张),包括《通往幸福的迁徙—全国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生态搬迁记》《既为人,也为自然—中国海拔最高县实施牧民生态搬迁》《告别故土,拥抱新家—森布日安置点移民群像》《问记者·中国海拔最高县是怎么搬迁的》等10多篇(组)重点稿件。
这些稿件从不同维度展现双湖县高海拔搬迁的背景意义,阐释这次搬迁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族群众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提前研判海外可能关切甚至炒作的方面后,我们在采访时特意将对外报道的重点放到搬迁是否自愿、新居是否需要自掏腰包以及草场的生态赔偿问题,通过讲述牧民的生产、生活故事,包括搬迁前的准备、搬迁后的生活规划等,在稿件中体现搬迁群众虽有远离故土的不舍但更有搬迁后对未来的期盼、森布日安置点的新居完全免费、每名牧民都享受每年7000多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细节,进而增强回应海外关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融合系列报道发出后,中英文对外报道采用累计超过300家次,有效回应了舆论关切,也有力地回应了外媒可能产生的质疑。
7月19日,迎着朝阳,新华社报道小分队随双湖县多玛乡牧民群众一起前往森布日安置点,这里海拔3600米左右,比双湖降低了1000多米。只见一排排藏式新居鳞次栉比,房子配备了自来水、冲水马桶、淋浴和天然气灶等设施。周边学校、医院、市场、活动中心一应俱全。
双湖县委书记杨文升说:这次搬迁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期。在地广人稀的双湖,要想家家户户实现通水、通气,成本非常高,恐怕多少年也实现不了。而通过高海拔生态搬迁,各种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双湖群众向现代化生活跨出一大步。
杨文升说,长期高寒缺氧导致当地的孩子营养不良,2019年首批孩子刚搬到森布日时比山南同龄的孩子矮一截。三年后,孩子们身高明显长了很多。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搬迁不可避免会带来阵痛:要搬离故土,并且要走出“舒适区”,实现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务工人员的转型,会有各种不适应。当地有关部门也正在下大力气规划、设计各种产业,以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但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一想到孩子再也不会得上高原病、能在海拔较低地区尽情奔跑、教育条件大幅提高,自己付出多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
在无人区,我们一路上经常能看到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作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双湖是这些国家级保护动物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但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这里的草场以每年3%至5%的速度退化。此外,随着人口增长,当地人畜和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愈发凸显。
此次搬迁,让这片土地逐渐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无论是对人还是自然,都是一场壮举。
巧的是,在双湖期间,记者收到几个月前曾经采访过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生态搬迁安置点搬迁牧民的孩子德庆欧珠的微信。
2018年6月,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262户群众分两批从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整体迁出,搬到古荣安置点,成为西藏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的受益者。
搬家时,德庆欧珠上四年级,如今他已经在堆龙德庆区中学读初中,并且加入了学校足球队。他在信息里说,自己刚刚得了最佳射手奖,他所在的球队也在堆龙德庆区足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想起曾经采访的时候他说过,他的愿望是去国外踢球。
“如果没有搬家,会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问。
他马上回复说:“不会!”
我想,这便是搬迁最大的意义—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