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堑”中“长智”
——我在基层调研中的遗憾

2022-09-21 07:53詹奕嘉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分社调研污染

□ 詹奕嘉

“吃一堑,长一智”,是人们在总结工作得失的时候经常引用的一句俗语。新闻报道工作同样充满各种风险甚至陷阱。要减少差错、改进工作、走向成功,从过往的挫折、遗憾乃至失误中发现不足、及时纠偏、提升自我,是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

从业14年来,我长期在一线调研,经历过多种类型的正面报道、舆论监督、突发事件和热点追踪,有过“七进毒品村”的经历,也曾目睹“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的转变。这其中也留下了一些至今依然不能释怀的遗憾。它们虽然不算差错,但有损调研报道的质量与影响力,也时常给自己敲响不要骄傲自满的警钟。要在“吃堑”中“长智”,正视、重视和反思这些遗憾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之一:现场没有穷根究底,只能事后亡羊补牢

2009年清明假期,网络曝光粤东某村支书建豪华坟墓事件。接到报道指令后,我连夜搭大巴赶到当地,次日一大早又乘的士、换黑摩进了村,目睹了当地拆除豪华大墓的施工现场,采访了不少村民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山地里采写了消息稿和呼吁严惩毁林占地建豪墓责任人的新华时评。

报道采用情况非常好,我第三天回到分社时还有点洋洋自得,自以为“没功劳也有苦劳”。结果被值班签发人劈头盖脸训一顿:“连豪华大坟怎么来的、当地殡葬工作有啥深层次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回来了?回去!”

于是我灰溜溜重新回到事发现场蹲点,向知情村民打听“内幕”,与区镇干部了解农村火葬政策执行情况,又与民政跑线同事合作对区域情况进行深度调查。经过一周多的紧张采访,我们发现这确实不是一起孤立事件。

我们采写的报道《农村“二次土葬”现象调查》揭开了“毁林建坟”背后的深层原因:有的地方殡葬改革启动后,相关管理部门注重提高“火化率”,但土葬管理方面却出现真空,致使“二次土葬”“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凸显出来。

尽管事后及时亡羊补牢进行了深度报道,但在现场没有穷根究底的遗憾和教训值得反思。去了现场其实只是基层调研的第一步,并不意味着报道任务大功告成,真正深入现场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和耐心。一时一地一事的报道并不困难,难的是要以小见大,从小切口思考背后是否存在普遍问题或深层隐患。

奔赴新闻现场是激动人心的,但如果没有一步步往前走,采访就可能不到位,了解情况就可能不充分,最后的报道结果也会因此打折扣。

遗憾之二:出击热点不主动,错失“破冰”好时机

民警进村抓毒贩遭大批村民围堵、宗族大佬把持村务带头制毒……2019年初,国产剧《破冰行动》一炮而红,成为多个网络平台爆款。这一故事取材自2013年底的广东“12·29”大规模剿毒行动,剧中“毒窝”塔寨村的原型之一是一夜之间被缴获近3吨冰毒的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

那段时间我恰好在分社跑禁毒条线,是那场大规模剿毒行动后最早进入博社村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而且此后几乎年年都到博社村对禁毒问题进行调研,积累下的采访素材少说也有10万字。然而遗憾的是,手上掌握了这么多采访资源,而且此前也知晓公安系统在筹拍这部电视剧,却没有及早出击进行追踪报道。

“听说你是社里去过‘毒品村’最多的记者,有没有看过《破冰行动》?能不能在国际禁毒日之前来一条深度报道?”直到新华视点室的编辑来电催促,我才重视起这件事情。由于正好在总社挂职交流,只能一边进行远程采访、一边与分社其他同事配合对“毒品村”进行回访报道。

遗憾的是,初稿完成时,《破冰行动》已经播完大结局,错失了最好的发稿时机。这篇题为《〈破冰行动〉 “原型村”今昔:“毒瘤”是如何剜除的?》的稿件等到国际禁毒日播发,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虽然社会反响很好,但还是留下了遗憾—如果及早出击,在电视剧热播时就发稿,“趁势而上”的传播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事后反思,之所以对这个热点反应迟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错估了这个爆款的影响力,内心深处还隐隐有“真正的扫毒比电视剧要惊险得多”的想法,没有从受众视角考虑,没有足够重视这一新闻线索。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对社会热点要密切关注,既要有发现线索的眼力,更要有主动出击的意识,一旦有值得挖掘的料,就要迅速果断动手跟进。

遗憾之三:追踪报道不够全面,“富矿”没有吃干榨尽

2018年开始,我和分社同事一道对“广东污染最严重河流”练江治污问题进行了系列报道。《“白练”变“黑龙”,江河变“草原”—粤东母亲河为何污染20多年难治理?》等报道展现江水变黑变污、水质劣过劣V类、部分企业偷排顽疾久治未愈、环保设施建设速度缓慢等一线情况,引起了社会舆论关注和有关部门重视,有效推动了练江治污的工作和进程。

从2018年到2022年,我们持续关注练江治污进展,到当地追踪播发了《广东严厉整治粤东母亲河流域环境污染》《练江整治初现成果 生态恢复任重道远》《广东污染最严重河流练江逐渐恢复“生命力”》《广东练江重现水清岸绿》等文图视频稿件。但回顾这些追踪报道还是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对练江治污背后的绿色经济转型报道相对薄弱。

长达20多年的练江污染并非天灾,而是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练江流经的潮南与普宁分别被业界称为“内衣之都”和“衬衫之都”,印染企业每天产生的大量废水是练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经过关停整治之后,当地建设了三个印染产业园区,推动所有印染企业入园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多篇报道都涉及推动企业入园和生产转型的内容,但企业具体生产经营状况变化、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进展等很多细节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现。从某种程度上说,练江治污这一新闻富矿并没有做到吃干榨尽,对练江从“污染典型”转变为“治污典范”的追踪还是不够全面。

遗憾之四:照搬照抄 重要表述被材料“牵着走”

2008年是我入行第一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典型地区、重点领域的成就报道任务很多。根据总社部署和分社安排,我出差采写了一篇广东某地市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正面报道,里面有一句表述让我抱憾至今。

“全市GDP到2011年翻一番,达到1400亿元;到2016年再翻一番,达到3000亿元以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稿件中的这句话取材于当地市委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我采写时觉得这句话很“提气”,但后来情况怎么样呢?

直到去年,该市的GDP也就达到2920亿元,还没过3000亿元门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事后诸葛亮”,毕竟这个表述是一个“一般未来时”的展望,但如果采写时思虑更加周全一些、下笔更加谨慎一点,这个遗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已经遇到了很大的下行压力。就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我曾对当地的一些支柱产业进行过调研,不少企业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直言稳增长任务重、压力大。

假如当时稍微多花一点时间思考,就应该清楚这种“四五年翻一番”的展望明显带有盲目乐观的色彩。完全按照地方提供的书面材料、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高调渲染,显然有轻率之嫌。

有新闻前辈反复提醒,不要轻信、不要轻易照搬照抄某个地方和部门提供的材料。这话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正面报道中,所谓的“权威材料”更容易让人丧失警惕。无论是点赞经验成就还是曝光短板问题,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都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褒扬成绩、展望未来同样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夸大其词。

猜你喜欢
分社调研污染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法新社进入朝鲜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