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中央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而确定的重要战略方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着眼于日趋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环境制定的重要战略,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北京处于全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也是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的新高地。北京地区数字文化蓬勃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卓有成效,数字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数字空间发展迅速,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首都社会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在首都新发展阶段中,统筹做好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工作,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空间迅速崛起,它具有全新生产范式、全域应用场景和全时空交流模式,是网络空间的演进升级。数字空间含义十分丰富,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Gibson在其著作Neuromancer中首次提出“网络空间”(Network Space)的概念[1],这可以视为数字空间的滥觞。Gibson指出,在网络空间中用户可以共享信息、开展工作,进行各类社会活动并创建直观的交流平台。Farmer与Morningstar指出,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两者通过不同渠道和模式进行互动,共同实现演进和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一种社会交往和经济生产的平台,而不仅仅作为具体技术执行和实施方式而存在。[2]Meeker等提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接入互联网的应用终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手机等,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万物可联、万物必联”,互联网空间正在急速扩展并演进出全新的空间形式,即数字空间(Digital Space)。[3]
魏奉思认为,“数字空间”是由天基、地基观测数据驱动,以科学认知为依据,空间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是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服务为一体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4]李芳等认为,数字空间是基于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现实物理空间的实体信息虚拟化、符号化,并逐渐以数字化形式再现于本地数据库或云端数据库中,形成一个能够映射现实物理空间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虚拟空间。[5]李艳提出,数字空间是经过数字化,即依托卫星探测、通信导航等空间通信网络,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海、陆、天、空以及“网络空间”在内的所有空间“数字化”的结果。[6]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当前数字空间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数字空间是指以数据1(二进制代码)为基本要素,以数据产生、处理、存储、传播、使用等为基本流程,以网络空间为基本架构,基于现代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现实空间的实体信息虚拟化、代码化,能够映射现实世界(社会)并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社会)的项目与活动的集合,其具有基础层、技术层、功能层和表现层的内在架构(见图1)。
图1 数字空间的内涵与架构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数字空间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从数字空间的主客体层面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主体层和客体层。生产生活中的个人、组织和机构是数字空间的主体,应用设备、应用程序和数字数据是数字空间的承载客体。从数字空间的基本构成来划分,数字空间可以分为基础硬件层、中间数据层和上端应用层。数字空间的存在依赖基础物理硬件(各类基础设施和应用设备),离开了物理硬件的支撑,数字空间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数据层是连接基础硬件层和上端应用层的中间环节,发挥着连接基础硬件层和上端应用层的重要作用。上端应用层由各类软件和应用场景构成,是数字空间的直观表现,是人类进入数字空间的主要端口,也是众多数字技术实践应用的场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数字空间的上端应用层的表现形式多样,应用场景丰富,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业态领域为基础,可将数字空间划分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政治、数字环境(见表1)。这种分类结构清晰、层次明确,方便研究人员对数字空间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分析。
表1 数字空间的分类
1.数字经济高度发达,安全配套体系逐步建立
(1)数字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截至2022年8月,北京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22年4月发布的《北京全面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显示,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3.1%(现价),占全市GDP比重为40.4%。其中,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增长16.4%,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2.1%。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突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继2018年突破万亿规模后,北京仅用3年时间实现年营业收入额翻番,占全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25.7%,居各省区市首位。
(2)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北京市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一批知名院士和高层次学者以及专业人才。北京数字经济龙头领军企业数量众多,2021年,在“数字经济创新企业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综合竞争力百强”等重要榜单入选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不仅如此,北京还拥有一大批“专精特新”数字经济类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已经成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3)安全配套体系逐步建立
在硬件方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国家重点新基建项目已于2021年落地并投入使用。在软件方面,北京初步形成以目录区块链为核心的“汇管用评”数据治理体系,以大数据平台“融合共建”为特征的数据应用体系,以“领导驾驶舱”为牵引的决策支持体系,这些体系支撑了疏整促、放管服、金融专区等重点应用。北京研发运行“北京健康宝”,创新应用大数据精准防疫;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开展了高标准的应急处置预案设计、人员支援队伍建设、信息研判溯源、安全闭环运行和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
2.数字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安全保障逐步完善
(1)数字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数字社会基础配套水平显著提高。“七通一平”(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基本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其中首都地区5G基站建设、IPv6升级改造、光纤入户等工作提前完成;政务云与重点行业云集采工作有序推进,数据备份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北京市市级层面的大数据平台智能寻呼、视频AI、城市码管理、“一张图”等基础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关键部门,如交通、环保、城管、水务等重点环节实现了全业务流程动态感知和实时监控。“京通、京办、京智”统一入口优化整合,专题应用内容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
“一网通办、统管”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业务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据相关部门统计,“一网通办”业务已覆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市级90.17%、区级81.8%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数字社会应用效益显著。截至2021年8月,北京市重点打造的“北京通”App已经系统集成2700余项服务事项,注册用户超900万,业务领域涵盖社会生活各主要方面;为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相关单位不断优化完善以“北京健康宝”为核心的疫情防控应用,该应用历经数次防疫压力考验,为1亿多人提供130亿余次健康状态查询服务,为北京市市级各层面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信息保障。在企业服务领域,北京市新开办企业可以通过“北京通”App、“北京云章”小程序、北京市政务服务网免费领取和使用电子印章。
(2)数字社会安全保障逐步完善
北京市政府各委办局和主管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安全建设,通过开展“清风”“净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涉及社会治理、社区信息、居民服务类的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深入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构建北京网络辟谣联动机制,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和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强化日常监管。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以强化企业安全保障为抓手,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开展App评估、检查、处置等工作,通过专项治理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动,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数字社会应用安全。
3.数字文化产业空前繁荣,数字文化安全得到高度重视
(1)北京是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
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IPv4地址数约为3.9亿个,北京占比达25.4%;全国域名总数约为3593万个,北京占比达15.8%,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地区网络页面内容量达10.93×1013千字节,占全国网络页面总量的42.43%,北京地区网页平均信息量为88.78千字节,高居全国首位。北京也是数字文化创新前沿阵地。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艺术等产品规模大、竞争实力强,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全新技术为支撑的创新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强、人才储备丰富,数字文化产业支撑制度建设较为完备。北京数字文化和首都文化全面有机融合。北京的数字文化创意与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能够充分利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途径,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形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文化成果。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数字产品
北京在抓好数字文化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注重数字文化的社会思潮引领作用,突出数字文化产品的社会主流精神。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强化数字文化产品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数字文化产品中。加强和创新网络内容建设管理,用专项行动和技术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各种网络内容安全隐患,健全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了清朗的首都网络空间。
4.数字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数字政务安全措施有力
(1)数字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顶层设计。北京市政府围绕“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于2021年3月批复印发了《北京市数字政务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2年)》,明确了基于本市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政务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政务建设,营造数字政务新生态。北京市政府牵头起草的《北京数字服务实施方案》及配套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营商环境调度会议审议通过,并在全市进行专题部署。该方案围绕统一事项标准、统一服务入口,推进全程电子化等5项基础工作和涉及企业群众的20个“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从强化工作基础和促进业务创新两个方面全力推进北京市数字服务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北京市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数字政务工作专班,制定配套运行规则,从制定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标准和业务流程、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全市政务建设的整体统筹,形成工作合力。
不断优化功能应用。北京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区域办”,推进线上服务统一入口和全程电子化,通过统一事项标准、规范业务办理、整合服务渠道,实现线下任一服务站点可办理任意事项,提升全程网办率;截至2022年8月,建成覆盖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全市68个市级部门和16区、经济开发区全部入驻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已在“北京通”App及三端小程序接入了教育考试、就业创业、人社、公安等1000余项服务应用。
(2)数字政务安全措施有力
数字政务安全主体责任制基本建立,数据提供部门、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责任到岗到人。各级政府已基本完成安全防护制度建设,数据资源主管部门、政务部门初步具备数据脱敏、数据备份、加密认证等安全防护能力。明确规定了政务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的责任和应对办法,全面保障政务数据安全。
5.数字环境建设积极主动,重视安全因素影响
(1)积极把握数字环境的主动权
深化数字经济关键规则研究。北京市在市级层面成立了数字经济专班,收集整理国际数字监管与合作规则及其细则,开展数字贸易知识产权制度研究;调研了解数字贸易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需求;举办相关维权培训,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咨询。
对标国际先进范式,积极推进数字空间规则制定。《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已根据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人大意见进行多轮修改,2022年8月22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召开动员部署暨情况通报会,启动《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协商工作;完成《北京市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和《“两区”试点企业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评估测试办法(试行)》的研究和试点应用工作;《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已开始试点应用。
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工作。以数字标杆企业为重点领域,尝试通过北京市大数据交易所托管敏感个人信息,对出境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等安全措施,争取中央政府授权验证数据出境的合规途径;积极梳理企业意愿,遴选合适的企业作为流动试点。
(2)注重数字环境中的安全因素
在数字环境中与个人因素和商业机密有关的安全规则是首都数字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目前,北京市市级层面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细化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文件,收集企业需求,试点开展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工作;积极探索基于可信第三方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可用不可见技术”(隐私计算技术)在中欧数据跨境中的应用。
1.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建设不完善
(1)数据跨境的安全监管不力。北京已进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关键时期,尚未明确重点监管领域,对数据跨境流动确权、评估、交易、保险、脱敏、出境等内容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2)安全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因种种原因(知识产权、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安全协同机制难以建立,不同市场主体在面对安全风险时往往是“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经常出现某一个网络风险给企业和组织带来多轮次的打击,行业内一些企业接二连三地“中招”,很难实现“联防联治、群防群治”。
(3)责任主体模糊。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涉及很多领域,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海关总署等相关监管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九龙治水”现象。不同治理主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部)对安全的认识不尽相同,在数字经济安全领域政策设计过程中缺乏协同。
2.统筹数字社会发展与安全的力度不足
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仍存在短板,各个板块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App应用服务效能不高、企业个人办事便利化不足、信息公开水平不高、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数字安全环境有待优化。
3.未建立与时俱进的数字文化安全治理机制
由于数字文化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新型安全治理机制一直未能健全。相关主管部门还存在用一套评价机制、一个监审标准来评价数字文化产品的问题,缺乏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个别管理部门难以辩证看待数字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技术特性之间的关系,经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窠臼,特别是针对全新的数字文化产品(如元宇宙游戏、在线剧本杀等),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
4.数字政务安全领域建设存在短板
(1)政务数据安全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北京市政务数据综合管理格局还未形成,政务数据安全协同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治理主体还局限于政府部门或下属企业,行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政务数据安全保护工作的程度有限,造成数字政务安全领域建设滞后。
(2)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不高。北京市政务数据正面临境内外双重安全威胁,黑客、境外非法组织的攻防能力不断提高,北京数字政务中的云、网、平台、数据、系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首当其冲”,一有疏忽便可能带来不良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
(3)政务预警应急机制有待改进。全级别、全领域的政务新型监测预警机制还未成形,政务安全风险预警工作有待加强;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不健全,安全应急培训组织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数字环境建设中各类主体的协调沟通较差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数字环境的优化与改进应该是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需要数字空间中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并在数字环境的优化完善中进行谈判和博弈。从目前情况来看,首都数字环境建设还是政府主导、企业跟从、个体跟随,一些企业机构的合理诉求与建议难以及时准确纳入制度设计进程中,再加上前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带来执行偏离、制度失灵等问题。
今后一段时期是北京“十四五”战略实施的重要阶段,也是统筹好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重要窗口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观和总体安全观,扎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利用发展解决数字空间演化升级中不平衡、不均衡、不稳定的问题,将安全嵌入首都数字空间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守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忧患意识,增强首都数字空间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站在全局角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从本质上看,发展是数字空间存在的现实要求,也是数字空间生产力提升的必然途径。只有数字空间不断发展,才能为持久安全打牢基础;只有数字空间创新升级,才能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要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是确保数字空间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与“稳定器”。区别于其他领域,数字空间面对的各类安全问题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既有应用层面上层出不穷、变化无穷的“黑天鹅”隐患,也有内在结构上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的“灰犀牛”风险,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治理难度呈指数级增大。只有确保数字空间安全稳定,才能确保数字空间发展走在正道上,才能确保数字空间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载体、创新平台与主要引擎。若无法持之以恒和稳妥有效地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数字空间发展将无从谈起。
要深刻认识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意味着两者处在相同的地位。安全不再简单地从属和服务于发展,在发展中也不能忽视各类安全隐患,安全已经成为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事项和目标。随着安全对于发展意义的凸显、安全在发展中的分量加重,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已成为构建数字空间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和全球格局变动深刻地影响着首都数字空间的发展和安全:一方面,中国数字空间迅速崛起并深度融入全球数字空间发展进程中,已成为重组全球数字要素资源、重塑全球数字空间结构、改变数字空间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境外网络黑客组织不断对我国网络进行攻击,妄图破坏我国数字空间安全发展格局。北京作为中国网都,集聚着中国超过70%的网络资源,已成为境外网络黑客组织攻击的主要目标。
2.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从北京市市域层面来看,各个区域间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上不平衡,各个部门之间安全治理不协调,是制约首都数字空间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远郊区县的数字空间仍处在赶超阶段,发展仍需提速,各类软硬件配套建设仍需加强,传统型网络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少数部门认识有待于提高、工作不到位,难以形成合力。
3.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2022年3月以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恢复势头良好的中国经济带来较为严重的冲击,北京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这些多重现实因素叠加,给统筹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带来更多的难题与矛盾。如何在“疫情要防住”的大前提下,利用数字空间的本质特性和结构特点实现“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一目标,仍需要数字空间各主体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党的领导下要毫不动摇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好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需要在确保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让各主体积极参与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它们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治理效率,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数字空间的安全涉及领域广、涉及部门众多,要防止“政出多门”“九龙治水”局面的出现。要以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为引领,统筹数字空间中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制度安全等重点领域。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数字空间安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确保数字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开展全民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数字空间安全意识。
面对数字空间日趋复杂的创新局面,要以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动态识别、评估、应对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中的各类新型风险,充分做好北京数字空间创新领域安全稳定工作,使各类数字应用创新在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1.不能重走老路
统筹安全与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战略目标,现实制约因素多、统筹过程复杂、实现难度大,采用“走一步、看一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方式,只能解决一时一刻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辩证统筹的目标,更难实现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从以往统筹发展和安全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来看,创新匮乏和路径依赖是“绕不过、避不开”的重大难题。
2.要以创新为主要抓手
在新发展阶段,统筹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需要以创新为基本手段,不断深入推进思路、体制、手段革新,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或运动动员式活动,尊重数字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设立一蹴而就的行政目标,不搞一哄而上的集体行动。
3.充分完善创新环境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创新动力。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紧盯数字空间的各类主体实际诉求,有的放矢地解决困扰发展与安全的现实难题。
当前阶段,做好统筹北京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工作,应立足首都发展全局,把握我国发展大势,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基本前提下,充分抓住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有利契机,坚持不断优化数字空间内部结构,加快构建数字空间新发展格局,建设与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相匹配、相适应的数字空间。要坚持数字空间“走出去”,提升数字空间对外开放水平,为全球数字空间发展提供中国力量和北京方案。
1.以数字要素安全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升级
北京数字经济需要进一步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为北京打造全球数字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在优化升级进程中,数字要素安全是一个有效的抓手:以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加大数字要素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等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数据要素的配置效率,释放数字产业生产力,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北京经济社会贡献充足动力。北京要重点围绕数字安全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价值保护与开发、数字安全产业化、安全产业数字化等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的新生态,在确保数据安全、防范重要战略信息泄露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社会与城市发展。
2.以搭建智慧社区平台为途径,开展数字社会安全应用试点
社区智慧化系统平台应作为重点示范项目,不断探索数字社会发展与安全治理的内在关系。智慧社区平台可在有条件的地区落地应用,积极收集反馈信息,不断优化完善功能;系统应具备瞬时海量数据存储、传输和应用能力,面对差异化的安全威胁时能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智慧社区平台需具备新模块快速嵌入和不间断迭代优化等功能,以适应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外部风险和突发事件;具备操作效率高、使用逻辑清晰、交互界面简洁直观等特点,以方便不同区域、不同知识结构的社区居民使用。
3.加强正面引导引领,推进数字文化生态建设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整合首都数字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激励优秀数字文化作品创作,提高数字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建立健全数字文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在数字文化领域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及时把握数字文化的演变方向,及时清理监管死角。建立灵活高效并及时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数字文化安全治理制度,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4.建设精准高效的数字监管平台,营造全新数字政务业态
依托“双随机、一公开”2原则,完善数字政务综合监管系统,建立综合执法系统,优化行政执法监督功能,优化综合感知、智联应用,推进自动巡检、可视化监测、态势感知等,减少监管盲区,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打造就近办、跨区办、全市通办、秒办、免办等新服务新场景;创新智慧监管,建设信用监管、风险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应用场景,在适用领域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非接触式监管,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和预警防控能力;吸引头部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揭榜”参与数字政务建设,打造开放型数字政务创新生态,孵化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聚集,促进高质量发展。
5.积极推进协同协作,加强数字环境建设
数字空间的安全制度是数字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听取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按照先国内、后国际的步骤,结合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等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京港澳数据协同合作,不断完善区域间数据要素资产安全交易的技术与监管规则。相关条件成熟后,再将技术与监管规则拓展到中欧等跨国数据的安全交易,率先构建跨境数字交易的核心技术与规则。
6.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统筹协调
为了更好地应对“数据烟囱”、管理壁垒、应用冗余、安全余量不足等问题,可以考虑成立由北京市政府牵头成立数字空间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制定统筹数字空间发展与安全的重点工程图和计划时间表;充分发挥沟通联络和协同工作功能,打通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信息孤岛,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实现数据的共享、公用和共治;通过协商,共同加强人、财、物供给保障力度,确保统筹工作有序展开。
7.密切关注技术前沿,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来,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星链网络、6G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逐步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影响力的产品。政府相关研究部门要密切关注技术动态,组织专家学者聚焦数字空间前沿领域,深入分析前沿技术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把握前沿技术应用主动权。结合北京数字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关键技术研发,夯实共性基础技术发展能力。
注释:
1.数据是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在现代信息科技中,数据一般指的是由二进制代码(0和1)表示的信息。
2.“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