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成长 树立典范
——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回顾*

2022-09-20 14:35严贝妮刘琳佳
图书馆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三角服务建设

严贝妮,刘琳佳

0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肩负着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责任,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我国于2011年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形成学习楷模、争当先进的氛围,长三角地区建设成就尤为显著。长三角包含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较之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量更多且分布更均衡[1]。长三角每一批示范项目建设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已建成示范项目为后批次打下实践基础,后批次示范项目运用前批次经验,发展示范项目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于2018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合作机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2],助力区域协同进步。示范项目发展离不开研究支撑。文献调研发现,国外该方向研究着眼于典型公共文化项目,研究主题涉及文化扶贫、文化传承等方面,偏向分析项目环境、项目内容、项目评估等[3-5]。我国该领域研究,或是分析具体示范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运行机制,总结理念,凝练模式[6-8],或是从整体上研究示范项目的创新和价值[9-10],整体而言,缺乏从区域视角的示范项目研究。为此,本文调查研究长三角近10年4批32项示范项目建设情况,为各地示范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1 创建历程

我国示范项目迄今共设置4批203项,其中长三角32项,验收通过率达100%,详见表1。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处于领航状态[11],在示范项目建设中输送了大批优秀案例。示范项目创建分成遴选、建设和验收3个阶段,遴选是方向盘、建设是主心骨、验收是试金石。在流程上,示范项目需要遴选申报,准予立项后动工建设,经过两年集中建设后进行统一验收结项,最后评定授牌。理论上要于结项同年开展下一批次的示范项目遴选和立项,但从10年建设来看,实践工作有一定弹性,建设起止时间随实际情况而定。

(1)项目遴选。长三角项目遴选严格执行东部中部指标,地方政府遴选先进项目进行申报,向建设“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发力。较早的示范项目建设地区蓄力发展后,在后续批次被评选为示范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温州市、安徽省铜陵市和蚌埠市,这说明建设示范项目具有以点带面、渗透地域发展的影响力。各省份示范项目建设覆盖多个服务领域,避免单一化发展,向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综合增强而努力。

(2)项目建设。在示范项目建设标准和示范项目建设制度要求下,管理建设过程,加强检查监督[12]。从表1看出,长三角第一批与第三批“优秀”项目占这两批项目的50%,4个省份均有“优秀”项目评出。“优秀”项目的数量及分布体现出长三角示范项目质量高的特点。

(3)项目验收。验收一般需要经历核验材料、评审档案、监查实地的流程,根据验收结果确认是否立项授牌[12]。4批示范项目评定标准不一,第一批与第三批汇总成绩为“优秀”“良好”“合格”方可验收,第二批验收结果为“合格”方可验收,至第四批时不再以成绩展示项目,进入公示名单的均初步拟定为“示范”。示范项目验收后,动态管理机制鞭策已确立示范项目不断精进,验收工作不是示范项目终点,而是示范项目蓬勃创新、拓宽服务模式的起点。

2 各批创建特征

长三角四批示范项目随时间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建设特征。第一批示范项目总体上倾向于空间建设,这缘于示范项目建设刚起步,迫切需要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江苏连云港的社区文化中心、南通建设环濠河博物馆群。第二批示范项目在空间较完善的基础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因而呈现出资源建设特征,此阶段主要工作为输送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如江苏常州和浙江绍兴的电视图书馆项目、上海松江区“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项目。第三批示范项目总体上表现为智慧建设,平台、资源和设施等与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相结合,进入智慧化发展渠道,如上海静安区“智”文化服务平台、江苏扬州“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第四批示范项目呈现出效果建设特征,经历空间和资源的基础建设和智慧化提升,到第四批时注重示范项目的落实效果,涉及建设效果监控和督察体系。例如,江苏昆山注重以昆曲普及带动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浙江杭州下城区积极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体系。特征变化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在长期建设过程中持续发展进步,各地政府部门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更高要求和目标,这也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上更为完善先进,视角从建设主体逐渐转向受众,更为关注人的文化需要本身。

3 建设内容

内容支撑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形式和内容缺一不可。长三角示范项目建设展现出亮点纷呈的景象,项目建设内容丰富多彩,项目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详见图1。

图1 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内容与形式

3.1 多样资源覆盖

(1)延伸基础设施。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完善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是区域文化水平的直观体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基本保障。长三角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顺应文化发展趋势,健全机构体系以丰富资源、扩建馆舍设施以便利读者,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辐射力度,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以公共图书馆项目为例,浙江温州“‘城市书网’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模式”和浙江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化、集约化建设的优秀典型,项目建立互联互通的馆际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设施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增加流动站点、阅读站点、借阅机器等设施,建成快速阅读圈,使用户在短距离内即可享受到馆舍设备服务,提升文化资源可及性。

(2)引入数智设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普及,示范项目贯彻智慧建设理念,引入智慧设备以创新服务路径。一是扩展智慧服务。传统线上公共文化平台打破线下实体设施的时间空间局限,各类客户端促使数字信息资源下沉,联合实体设施起到“1+1>2”效果,代表性的有江苏扬州“‘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由总分馆、流动图书点、自助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四大服务要素构成,其中“掌上图书馆”模式包含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书香扬州”阅读平台等[13],以掌上图书馆扩大实体设施服务范围。二是创新智慧服务。上海静安区“‘智’文化服务平台”与江苏淮安“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以建设“一站式”平台为目的,在服务范围内全面铺设数字终端,通过手机、网站、多媒体阅读器等终端将自建文化平台的资源定向推送给用户,提高传统馆舍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开发线上服务,使用户文化服务体验得以提升。

(3)重塑传统文化。长三角示范项目建设承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艺责任,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广,小到地方特色文艺项目推广,以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为抓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是重塑传统文艺项目。江苏昆山“以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安徽蚌埠“‘花鼓灯’特色文化建设”、安徽亳州“五禽戏群众文化普及活动”等项目本身作为传统文化艺术项目被重塑、被革新,从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和拓展出专业展览、专门机构、专用馆舍、专类社团、专项竞赛、兴趣培训、文创产品、专题旅游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活动。二是宣传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推广专门传统文艺项目的活动愈发活跃,宣传地方多样传统民间文化的项目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上海金山区“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脉传承”项目致力于挖掘、整理、推广乡村优秀历史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弘扬乡风、塑造乡景、深耕乡史、留住乡味、传承乡音、品味乡韵”展开[14]。安徽黄山“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在全市确立多个下级文化据点,建设传承项目,培训传承人,盘活传统文艺表演,以常态化活动重振徽州特色民俗。

3.2 开拓活动路径

(1)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示范项目的初心和使命是服务大众,文化惠民工程为城乡居民推送优质文化资源,降低文化娱乐获取成本。推送资源如上海松江区“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和江苏南京“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项目,将精挑细选、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和文艺演出推送至家门口,淘汰低劣风俗,营造良好的文娱共享氛围;降低成本如上海黄埔区“城市草坪音乐会”和浙江绍兴“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等项目,室外免费享受高雅音乐,室内无偿阅读优质图文,低廉成本即可获取高质资源。

(2)对接群众文化活动。示范项目对接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文娱参与渠道,民众通过团体组建、参加演出或文化竞赛等途径体验文化服务,丰富生活经历。上海奉贤区“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以“贤文化”汇集群众创意,推动人民参与文艺创作,《塔之恋》《风雨同舟》等优秀“贤”主题原创沪剧诞生于此项活动。安徽池州“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项目组成上百个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和文艺辅导站点,通过自建品牌活动进行培训、比赛、汇报,不但丰富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内涵,更使群众参与热情获得提升。

3.3 激励社会参与

(1)引入建设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需要政府与多元社会力量互动[15]。浙江杭州萧山区“引导社会多元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项目以政策指引和财物补助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建设和文化设施管理运行[16]。安徽滁州围绕推动社会成员参与服务思路,推出“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项目,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为指引,使服务供给主体从政府转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文化志愿者等,政府由建设者转为指导者、监督者、购买者等角色,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使示范项目注入活力。

(2)分类服务受众。针对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不高问题[17],安徽池州“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项目设立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立辅导培训班,由辅导员引导基层人民参与活动,提升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参与度。针对青少年等发展群体,安徽淮南“少儿艺术发展项目”铺设完善的舞蹈艺术培训基础设施。针对中青年、家庭亲子等群体,上海静安区“智”文化服务平台提供灵活的文化活动平台。针对学生、留守儿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主体的多样化阅读需求,江苏盐城“天天悦读1+X”全民阅读服务定制科学对口的阅读资源[18]。落实“公共”理念,必须兼顾不同类型社会成员。

3.4 探索动态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示范项目建设锐意进取,大胆构建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出台标准、设计平台,以灵敏反馈促进服务质量提升,取得卓著成效。浙江杭州余杭区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制定了首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19],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监督具有极强参考价值。浙江杭州下城区创建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自主研发动态数据报送软件,公开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程和阶段成绩等信息,促进各社区提高工作质量。

4 建设形式

4.1 项目样板建设

示范项目建设初衷即形成典范,发挥榜样作用。为建立项目样板,政府积极采取补贴措施,激发参与者积极性,为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奠定基础,打通活动开展路径,以精品回馈民众。长三角示范项目开拓建设形式,争当项目样板,输出优秀模式,吸引条件相似地区借鉴。安徽滁州“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项目建设过程中,滁州市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华博胜讯共建滁州市图书馆新馆,高效的社会运营管理吸引来自山东济南、贵州贵阳、湖北襄阳等20多家机构调研[20]。浙江温州“苍南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创新模式”项目对南方宗族观念较强、大范围建造宗祠的地区来说是优秀的借鉴样板;在仅有国家图书馆等少数大型公共馆开设电视图书馆情况下,绍兴图书馆开创地级市电视图书馆服务,在当地取得良好成效,鼓励兄弟馆学习参考。

4.2 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建设是助推项目形成示范效应的关键要素,以品牌体现服务宗旨,以服务强化品牌形象,使服务受众对品牌形成黏度,助力文化品牌传播,扩大示范项目影响力。文化品牌的概念可大可小,一些项目致力于构建大型文化品牌,还有一些项目内容包括小型文化品牌的建设。安徽蚌埠“花鼓灯”、江苏盐城“天天悦读1+X”、上海奉贤区“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等将项目本身作为文化品牌打响。后者典型有江苏南京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在主项目品牌之下推出小型子文化品牌活动,如“520音乐厅”“群众文艺志愿者辅导大行动”“朗读者”,子品牌的多元化内容吸引不同人群参与活动。此外,文化品牌定位差异化显著,特色分明。构筑传统文化品牌,如五禽戏、花鼓灯、昆曲、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等项目;构筑城乡优质资源品牌,如“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百千万工程”等项目;构筑专题品牌,如“苏河水岸”文旅品牌、“天天悦读1+X”。近年示范项目持续深化和扩大文化品牌建设,侧面反映出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

4.3 文旅融合建设

2009年《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各地纷纷推动融合建设[21]。目前文化和旅游呈现出相互交融态势,长三角示范项目的创建推进文旅融合步伐,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旅游业创收,以旅游业获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促使双方融筑共赢。长三角示范项目包含人民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活动主题,常见的主题如歌舞、戏曲、杂技、体操、语言艺术等,往往通过表演、体验、展览、讲座等形式呈现。安徽亳州五禽戏项目在景区设置展演、上海普陀区苏州河文化品牌在沿河旅游地段设置大众文娱和非遗体验等活动,精挑细选的优质内容配合精彩绝伦的表现形式,有代入感的环境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示范项目与农家乐、地方特产、地方美食、特色市集、景区景点、艺术节、文化场馆等旅游元素相结合,筑建文旅融合发展立体格局,促进文旅项目创收。如浙江丽水“乡村春晚”通过充分的宣传工作和美轮美奂的演出,吸引百万旅游客源,协同“丽水山居”农家乐线和“丽水山耕”销售线,增创数亿文化旅游收入。

4.4 城乡共振建设

城市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平衡问题长期受到关注,长三角示范项目均衡建设城市和乡村地区文化工程,探索一体化发展。

(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针对乡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示范项目将建设矛头对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杭州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温州苍南农村文化中心、宣城村级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或改造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植入丰富文体活动,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率,开发农村文化旅游,拉动经济增长。

(2)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城市得益于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社会文明条件,在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不断创新示范项目模式。黄浦区“城市草坪音乐会”项目创新性地将高雅音乐艺术作为项目建设对象,杭州下城区创新性地从评估标准出发建设融合居民满意度的文化服务。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振发展。城乡越发紧密联系,农村与城市和谐共进,缩小发展差距。嘉兴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延伸资源流动范围。上海金山区“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脉传承”项目挖掘乡村文化历史、名人事迹,修缮古迹,传承美食,在实现美丽城市的基础上构建美丽乡村。

5 建设经验

5.1 点面结合,以体系带动区域发展

示范项目秉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路,在建立核心项目的基础上完善项目体系,借项目成效证明建设意义,通过辐射周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环境,推动区域服务质量提升。

(1)上级带动下级,即上级行政区划建设示范项目需要将触手延伸到下级行政地区,带领下级地区共同创建服务体系。在领导关系上,下级地区服从并配合上级政府工作要求,因此下级地区项目建设成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项目整体的覆盖力、适应性、便利性。

(2)领头人带动群众,领头人是指模范人物、辅导员、传承人等连接示范项目和服务受众的人物,起到树立道德典范、指导文娱培训、宣传项目活动等作用。示范项目建设要以补贴或志愿组织等方式培养领头人,领头人作为示范项目与服务受众之间的纽带,与群众关联密切,了解当地居民需求,形象亲切沟通顺畅,能提升居民对文化项目的好感度。

(3)地标带动片区,以各地区响亮的地理标志为建设中心,权衡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影响要素,衔接社区景点、服务机构、文化场馆、金融商圈甚至周边乡村等区域,铺设大范围、多维度、明主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长三角示范项目抓住点、铺开面,点面结合发展,交出优秀示范项目成绩单。

5.2 地域导向,项目适应地方特征

示范项目建设避免盲从激进,依据地域特点,建设适合当地成长的特色项目,规避盲目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纵观长三角示范项目,或依托地理优势而建,或依托悠久历史文化而建。

(1)依托地理优势。示范项目建设受地理特征影响显著,科学的地理位置设计不仅能扩大服务的受众,还能使示范项目为地区增色添彩。长三角依山傍水,项目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上海普陀区“苏州河”文化品牌和江苏南通博物馆群,文化氛围与城市风情完美交融,吸聚大量居民参观学习。

(2)依托悠久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串联起民风、民俗、文物、古迹等元素,要充分挖掘文化优势,推动项目建设进程。示范项目中花鼓灯、五禽戏、昆曲、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等经典项目定位明确,积极申请非遗保护,持续塑造文化品牌,以传统文化典型绑定省份地区,使得示范项目具有强辨识度。因此,建设示范项目应充分筛选当地优秀项目,明确地域文化发展方向,强化“特色”,突出“典型”。

5.3 连续运作,项目发展充满活力

示范项目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后期持续发力,雄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和建设基础不可或缺。

(1)前期基础铺垫。示范项目内涵丰富、体系健全,不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更需要坚实的发展基础,示范项目中不乏默默蛰伏且不骄不躁地积累文化资源的案例。江苏省2016年第二批示范项目南京“百千万工程”的前身是创建于2007年的“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安徽省2013年第一批示范项目淮南“少儿艺术发展项目”,其主打内容——少儿舞蹈起步于1980年代、崛起于1990年代,又历经10余年腾飞发展才得以国家级示范项目肯定。

(2)后期持续发力。正如示范项目要求的,立项项目须定期接受评估,以激励项目连续运作,促使当地政府对示范项目注入活水,增添项目发展活力。可以通过旅游经济带动示范项目持续扩大影响力,增添项目活动内容,利用旅游经济吸引大批年轻人回乡投资创业,推动文化产业进步。长三角示范项目深刻把握建设节奏,前期抓住机遇沉淀建设经验,中期全方位投入资源规范格局,后期以检查监督促进项目发展升级。

5.4 经济支撑,促进项目良性循环

经济水平是示范项目建设的根基,长三角示范项目建设理性规划资金,合理创造收益,以促进项目良性循环。长三角经济水平总体上走在我国前列,建设示范项目依靠稳定经济投入,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资源,发挥示范项目创造力,挖掘当地庞大丰富的合作资源,共建共生共发展。

(1)加强项目自我宣传,示范项目开拓线上宣传途径,适度营销项目;以增加受众为目标,扩大宣传范围;以自制品牌为依托,推出文化作品,塑造品牌形象,如安徽铜陵自制电视音乐片《美丽的铜陵》。

(2)寻求项目合作机遇,示范项目建设需要保持合作开放的态度,寻求优秀项目以争取学习机会,带领后进项目以扩大项目规模,发展跨界合作以拓宽建设视野,培养合作伙伴有利于互助双赢。

(3)拓展项目多样化发展渠道。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文化项目创收率;打造文化品牌,进驻文化产业;开展文创设计,丰富项目内涵;固化文化节日,以届次化活动争取社会赞助[22]。中西部地区示范项目建设的经济和文化基础稍薄弱,一方面应结合示范项目的中西部标准努力稳中向好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更应积极宣传合作,减少对政府经济支持的依赖,通过创新驱动地方示范项目良性循环运作。

5.5 多元联动,项目惠及多方领域

多元不仅指与示范项目建设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还指联结合作的多个省份。多元主体联动进步,形成示范项目建设共同体,共同受惠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政府机构联动,政府机构是建设示范项目的领导者和监督者,把控项目建设方向,兜底项目建设成果。成功建设示范项目能够提升政府部门绩效,树立政府部门公信力。

(2)多样化媒体联动,早期示范项目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吸引人民参与,如今网络覆盖促使数字媒介普及,示范项目迅速转向线上自媒体活动推广。作为示范项目宣传媒介,获得了政府支持发展、多样化资源内容和对应用户流量。

(3)社会组织、企业、名人、团体、项目机构等第三方联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度,增添丰富建设资源。第三方能够从协同建设中赢得合作伙伴,展示积极正面社会形象。

(4)人民群众联动,针对校园、社区、乡村、单位、企业、军队等不同受众推送服务,从人民需求出发构建示范项目,提高反馈率,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人民群众参与能够提升人民文化满意度,使人民构筑强大的文化自信心。

(5)多省份联动,不仅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携手其他省份共创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应积极与周边省份协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联动文化项目,以会议、走访、建设区块链等形式共享示范项目建设经验。

6 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新方向

在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支撑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也存在长期以来仍未克服的困难和随着新形势而出现的新瓶颈。根据这些新老问题,结合长三角示范项目发展情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可从4个方面进行探索。

(1)“四化”建设。“四化”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23],标准化指为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类型、程度、效果等制定标准,均等化关注区域、城乡、群体间的文化权益相对平等[24],社会化是政府与民间合作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融合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数字化是指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营销、管理、资源等发展态势,这四点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未来的服务走势。

(2)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此问题与均等化有关,聚焦部分人群和地区,针对性强。欠发达地区是指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25],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由于在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其文化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积极回应其文化诉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努力方向。

(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要包含产品、服务、绩效评估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供给问题关系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效果和受众的满意度,有待继续完善提升[26]。

(4)地方文化保护与宣传,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面临扶持、发展、传承瓶颈,是公共文化服务应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27]。

7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水平灵敏反映文化发展进程,对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和文化自信有深远影响。各地积极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抓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评建机遇,深挖典型的示范项目样本,创新示范项目内容形式,争取国家对示范项目的资源支持,以示范项目拉动经济发展、提升城乡现代化形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美丽城乡协调共建,争取将示范项目区域扩展升级成为国家示范区。下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应严格遵循《“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而不断奋斗。

猜你喜欢
长三角服务建设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