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谭湘光与壮锦结缘半世纪

2022-09-20 08:56:36撰文林涵摄影黄潇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竹笼壮锦织锦

●撰文/林涵 摄影/黄潇

今年67 岁的谭湘光,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在他人眼中,她是一个拥有精湛织锦技艺的“织女”,始终坚持着世界上古老的壮族织锦技艺,保持着传统壮锦的原汁原味;在他人眼里,她是一个全力撑起广西壮锦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壮锦工艺的大师。而她却说,自己只不过是一名在竹笼织机前织了52年壮锦的手工匠人,一辈子都在和壮锦打交道而已。

自16 岁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树英学艺,到2007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再到如今传承发展壮族织锦工艺不遗余力,谭湘光与织锦结缘的52年,是一段不断坚守与创新的历程。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关于她和壮锦的故事不可谓不多。

■从棉纱到壮锦成品,一针一线都有其门道

几十年坚守,终成一代大师

1970年7月,16 岁的谭湘光拜梁树英为师,从此走上织锦之路。谭湘光是梁树英最引以自豪的亲传弟子,梁树英将小自己40岁的谭湘光视为亲生女儿。谭湘光17岁那年进入宾阳民族织锦厂当学徒,梁树英总是在身旁手把手地教她,将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

学艺之路上,谭湘光亦是十分刻苦。从棉纱到成品,到图样的设计,再到如何用经纬线为图样编程,每一步她都反复练习,加上天资聪慧,她很快脱颖而出。梁树英教了好几个徒弟,最终只有谭湘光坚持了下来,跟随她学艺13年,并以精湛的技艺成为她的传承人。

继梁树英于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谭湘光也于2007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是在中国壮锦工艺领域得到公认的,也是仅有的两位工艺美术大师。

说起自己的恩师,谭湘光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慨。当年,人们无论是对梁树英老人的织锦技艺还是生活习惯,都有着一种神秘感。梁树英8 岁学织锦,每天都身不离织机,且终生不嫁,素食。直到82 岁去世,临终前一天还完成了她一生的最后一幅壮锦。谭湘光这样感慨地说:“看恩师(梁树英)织锦,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老人在竹笼织机前动作轻缓流畅,灵巧的双手让五彩丝线在织机声中不断变换出美丽的图案。”

谭湘光所说的竹笼织机,非常有特色。壮族织锦机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就是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所以壮锦织机又被形象地称为“竹笼机”。竹笼机的大竹笼非常简单且方便地安置了花本的竹针,相当于电脑的程序,因此最简单的织机也能织出非常复杂的图案。

时光流转,从第一次坐在竹笼织机前到现在,谭湘光心无旁骛地走过了52年。回忆与织锦结缘的这52年,谭湘光说:“做这一行很寂寞,得有耐心,要坚持。”哪怕如今取得了让人艳羡的成就,她只是风轻云淡地表示,我只是一名埋头在织机前几十年的手工匠人,一辈子都在和壮锦打交道而已。

创新时尚,壮锦不再束之高阁

2002年,谭湘光从宾阳民族织锦厂退休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为抢救濒临失传的壮锦工艺、保护民间织锦人才,聘请她担任织锦车间主任。几年间,谭湘光在壮锦的工艺升级、设计创新,以及市场营销上都有了巨大的收获,整体有了全面提升。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发掘保护壮锦文化的同时,也着力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锦新产品,在古老的壮锦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方向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壮锦不再束之高阁,图为精美别致的壮锦产品

■独具特色的竹笼织机

“以前,壮锦只是做成被面和背小孩的背头布,现在我们把壮锦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从几块钱的生活用品到几万元的艺术品,应有尽有。”对于“古老”的壮锦如何走进现在的日常生活,谭湘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正是有了她的这些创新,传统的壮锦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更加接地气。

谭湘光的织锦作坊拥有“谭湘光”品牌系列产品以及此品牌之外的多种传统产品,包括:民族织锦壁挂、手工制作民族包、手工制作布包、精品装饰织片、手工制作民族织锦围巾披肩、床旗、信插、座垫、手工制作抱枕、名片夹、领带夹等。产品以传统风格为主,并与现代时尚结合,开拓壮锦民族风与时尚结合的新领域。

为了让壮锦与服饰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传统更时尚,谭湘光带领设计团队致力于研发壮锦服饰,2016年,谭湘光与爱徒范丽华研创的《秀锦年华》壮锦民族服装荣获2016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展览“八桂天工奖”金奖。她们将壮锦的色彩特点,融入时尚服饰,成为行走的艺术。2017年,她们的《锦衣华服》壮锦嫁衣更是荣获2017年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金奖。

据谭湘光介绍,这套《锦衣华服》系列采用醇厚古朴、色彩斑斓的壮锦设计制作的锦衣华服,以古朴的壮锦为主要面料,以现代服饰为载体,民族地域服饰文化为灵魂,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壮锦醇厚的质地、富于韵律感的几何纹样、极具浮雕感的动植物图案。她说:“将传统壮锦与时尚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服饰产品设计中,让传统的东西焕发新的光彩,使其得到新生,是我们的尝试,现在看来,我们是对的。”

纵观壮锦的千年历史,也是它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发展史。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时代大潮的风起云涌,追求时尚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就像谭湘光所说的,壮锦要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弘扬,只有“变”,才是不变的法则。

薪火传承,“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壮族织锦技艺发展到今天正在走向式微,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传统文化技艺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将这织锦技艺传承下去,这是谭湘光近年来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做的事情。2015年,为了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她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

■谭湘光一辈子都在和壮锦打交道(来源:谭湘光大师工作室)

其实,早在2002年的时候,谭湘光就开始了“开馆授徒”,在家乡创办了自己品牌的家庭作坊湘光织锦坊。她把一些留守妇女召集起来,统一传授壮锦编织技艺,并每家赠送一台壮锦机,慢慢地在当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家庭作坊。“中年妇女可以在家干活,我们计件付工资,她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学到一门手艺来补贴家用。”

这些年来,谭湘光先后培养了三十多名手工编织艺人,她和徒弟们曾应邀赴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表演手工编织壮锦织造技艺。她带领弟子织造的壮锦不计其数,织锦产品畅销国内外。

“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是她的收徒原则,因为只要看到大家对壮锦的热情她就很欣慰。可学壮锦没有那么容易,这门技艺秉承着民间技艺最传统的标准——除了天赋,还要有热忱和担当。

毕业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范丽华,在2016年拜谭湘光为师,学习织锦工艺。说起和谭湘光学艺的过程,范丽华内心充满感激,她说,虽然我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但刚接触织锦工艺时,也是手忙脚乱,一脸茫然,多亏了谭老师的细心培养,让我渐渐爱上了织锦工艺。如今,织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爱徒,谭湘光也是赞誉有加:“相较其他人,她很聪慧,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只要我将一些产品创作的想法表达出来,她立马能领悟到,做出来的东西我基本很少改动。”

看来,在传承方面,爱徒的脱颖而出,解决了她在传承上的后顾之忧。谭湘光说:“壮锦承载着壮族的千年文化,需要无数人去传承与弘扬,更需要有人将其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来追求,这既是一份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历史担当。”

Tips

■ 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猜你喜欢
竹笼壮锦织锦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2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12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用心编织的爱
美文(2018年14期)2018-07-13 05:23:44
壮锦献给毛主席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织锦古韵(七绝)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5
观画眉
晚晴(2016年9期)2016-05-14 17:57:39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丝绸(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