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丽霞 王冬梅 吕京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运用各种原则和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某一领域理论体系的理解。程镔(2017)和孙思佳(2019)认为项目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挖掘创造潜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从灌输转变为引导和辅助。李亚文、吴晓云(2020)总结项目式教学具有三个特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讨论为中心。
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应用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项目式教学起源于1918 年美国教育家Kilpatrick 提出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旨在倡导“热诚的自愿活动(Hearty purposeful act)”,即从目标设定、拟定计划、执行操作、评价结果进而驱动新的项目动机,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发挥创造思维。“如果学生未能获得自己提出目标的动机,仅仅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项目就成为单纯的任务和苦差事”。然而,学生能否独立设计学习计划?教师应当如何引导?项目式教学与学科特征的有机融合。大学课程专业特色明显,期望紧跟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体系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征系统性规划设计,创设“沉浸式”学习氛围,最大化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目前主要以理论见长的大学教师而言提出了新的任务。
基于企业融资与金融工具应用课程,结合课程特征和学情特征,研究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应用的具体实施方法。该项课程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2020 年培养方案中新增设计的一项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财务管理为先修课程,旨在通过企业融资工具解读和案例应用,引导学生加深企业融资理论认识,拓宽学生思维,提升综合运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决策分析的实践能力。主要参考教材为汤炎非、谢达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
企业经营围绕三大活动展开: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日常经营活动是企业的核心主营业务,以供、产、销为主要经营环节,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营;投融资活动负责资金筹集与分配,以及企业对内、对外战略规划和执行;三项活动统筹协调、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于金融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的对象本身即资金的运动,三项活动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因而,资金循环犹如血液供给于人体,在各类型企业实践中具有基础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经济环境中,资本市场日益完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资金筹措和运用的手段更加多样,通过选择合理的时机和金融工具,能够有效降低资金成本,促进企业价值创造。
在经典财务管理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债权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基本理论,企业融资与金融工具应用课程在财务管理学基础知识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第一,建立经典理论与企业融资实践的直接连接,实践性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特征,旨在培养基于实践出发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第二,引入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对金融体系资金融通、资源配置本质功能加深认识,拓展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金融思维。第三,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体,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金融工具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紧跟资本市场发展前沿,关注国家财务、金融改革发展新动态,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图1 所示,课程包括融资企业特征分析、金融工具解读、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绩效评价等四个模块。融资企业特征分析模块重点关注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所处行业、企业主体特征分析;金融工具解读模块按照不同融资方式区分为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引入风险融资(天使Angel、风投VC、私募股权PE 以及Pre-IPO)、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票据ABN)和境外融资(境外银团、内保外债、境外发债和上市融资)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创新融资方式;融资方案设计模块涉及外部融资环境、企业融资能力、融资成本与风险展开,探讨金融工具定价理论的实践运用,掌握融资成本测算的主要方法;融资绩效评价模块结合企业融资实际案例进行不同类型金融工具优劣势比较分析,以及组合融资方式下整体绩效评价分析。
图1 课程内容框架
PBL 是依据建构主义原理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原理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因此,PBL 教学推崇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专业背景的学习任务,通过设置课前自学、课上讨论的探究式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事后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分享过程中,深化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以及新知识的升华和延展。因而,合理划分知识类型、布置课前、课中和课后任务对于保证PBL 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 将知识在内容维度上分为事实类知识(Factual Knowledge)、概念类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程序类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简而言之,事实类知识是针对某一领域话题的零散的、最基本的认知;概念类知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组或知识群;程序类知识是将事实类知识组合形成既定概念类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方法,这种程序和方法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迁移;元认知是对已有认知的进一步反思,促进思考过程的深层次反思和新知识的创造性思维。其中,事实类知识和概念类知识属于浅层学习活动,学生可通过自学或观摩等方式掌握,而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属于高阶思维活动,需要教师针对性指导。基于上述理论,运用PBL 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应在实际问题的项目背景中,布置准备任务让学生课前独立或分组完成,获得事实类和概念类知识,并激发对程序类知识和元认知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新方法,教师着重在课堂环节营造“沉浸式”解决问题的氛围,点拨核心知识点和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时,同步建立和发展起新的知识体系。
根据企业融资与金融工具应用课程内容的四个知识模块,可以具体设计9 个子项目。如表1,以项目1 融资企业特征分析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即企业存在的融资需求和资金缺口,以及企业所处的内外部融资环境如何?进而,以金融工具类别为主线条,将工具解读、应用和评价贯穿项目2 至项目8 共计7 个子项目,通过分析问题、设计融资方案、评价融资绩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对各种类型金融工具应用原理掌握的基础上,引入项目9,探讨实践中更为复杂和综合的企业融资决策方案,引导学生体会融资过程中金融工具选择应灵活运用、相机抉择的思想。针对每一个子项目,均在夯实既定知识体系的同时,升华对相关基础理论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表1 企业融资与金融工具应用课程知识类别划分
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设置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教学闭环。借鉴姚远等(2021)的设计思路,按照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和课后评价阶段建立PBL 教学模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发布项目案例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和问题导向式自学模式;同时,教师根据项目内容梳理事实和概念类知识清单,建立资源库,并通过雨课堂、超星或微信等在线平台发布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和理解浅层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提交教师事先设置的任务单反馈自学过程中存在疑惑知识点,供教师完善后续授课重点;在此阶段,教师根据任务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基础决定由学生个体独自或分组完成。课中实施阶段,教师着重运用程序类知识对准备阶段的浅层知识进行逻辑分析,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头脑风暴,寻求“非标准化”答案,在学生设计形成完整的融资方案后,通过成果展示和相互探讨,客观评价各个方案的融资绩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发散思考,升华学生对前沿理论和最新市场实践的关注。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置的课后作业,检验自身学习效果,并进行学习反思。课后评价阶段,包括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指每一个项目学习结束后,学生反馈学习反思过程中尚存疑惑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尚需改进的教学设计,及时促进后续项目学习的调整优化;总结性评价指教师通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形成课程综合成绩。
教学案例为项目3:债券融资。按照上述PBL 教学模式,课前1 周通过在线平台向学生发布融资企业背景资料和项目学习任务清单,并设定引导式自查表,如表2。学生通过学习项目1 企业融资特征和项目2 银行信贷融资,已经掌握了融资企业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融资工具应用整体教学思路,因此在设计引导式自查表时,任务1 和任务2 主要由学生在课前完成,有助于巩固已学基础知识,检验学习效果;任务3 和任务4 为事实和概念类知识,难度较低,但信息量较大,通过课前整理和泛读,能够打开思维,并启发对债券融资方案设计问题思考,有助于在后续课堂学习和讨论过程中有的放矢。鉴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对债券市场、债券品种、监管体系等金融学基础知识缺乏系统了解,资料搜集量较大,将学生按5 人一组划分,分工完成,有助于相互讨论,提高自学效果。
表2 债券融资项目课前准备知识点及引导式自查表
教师在正式授课前2 天通过在线工具(如微信群接龙或雨课堂)收集,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客观作答部分用于整体掌握、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存在的疑问”主观问题搜集,用于帮助调整授课计划,达到课堂教学时释疑解惑的目的。
课中实施环节由教师讲授和学生成果展示两部分组成,围绕项目解决方案,即融资企业债券融资方案设计及绩效评价展开。如图2 所示,针对债券融资项目,教师结合课前自学反馈,从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现状及监管体系特征、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差异、市场参与主体角色及其作用、债券定价基本原理等方面剖析程序类知识疑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塑造和融会贯通,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债券融资方案设计。融资方案中资金需求分析、债券融资时机选择、融资绩效评价等核心内容,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进行,营造项目组织实施的实战氛围。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能够帮助教师验证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基于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结合自学自查预习形成的基本概念,可以进一步梳理、调整和重塑知识体系,深化理论认知。如针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及主要监管规则的认识,学生在预习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会由于缺乏市场实践经验,对于分割的债券市场形成、发展脉络感到抽象、复杂,可能存在疑惑,在教师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进行阐释之后,学生将更易于理解现有金融体系、债券监管原则,认同国家宏观金融改革方针政策,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落实政策执行具有积极的作用。
图2 债券融资项目课中实施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和讨论、展示是PBL 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前疑虑的知识点“解惑”,对于融资方案设计的各个部分拆解剖析,帮助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够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为学生课后夯实和延展新知识奠定基础。因而,教师应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给予及时、中肯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适时激发学生对“元知识”的探索兴趣,如通过债券融资方案流程的讨论,与前序“银行信贷融资”项目内容对比分析,如何认识银行信用、主体信用以及商业信用的差异?如此,经过“搜索事实和概念类知识—探讨程序类知识—激发元认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的丰富内涵,同时获得主动学习的自我成就感;在展示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持续学习和探索创造的热情。
课后1 周为项目学习的评价阶段,由学生独立完成基于案例背景的债券融资方案设计、绩效评价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对课前预习任务和课中讨论、展示的全面系统总结,是债券融资项目任务完成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围绕项目方案和元认知形成学习反思,针对薄弱知识点查缺补漏,并拓展元认知,促进持续学习、钻研。评价阶段还包括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反馈,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日常评价,学生的评价反馈用于帮助教师完善后续项目教学设计,教师则根据项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生和教师深度融合参与的闭环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