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武, 魏金锁, 郭倩倩, 蔡海瑞, 高健涵, 朱琳琳*
(1.漯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2.漯河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 河南漯河 462000)
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下发的 《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指出要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绿色、生态的水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 “五大行动” 的通知》(农办渔〔2021〕6号),要求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 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 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 “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农渔养函〔2022〕11号)对2022年推广“五大行动”做进一步要求。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辖两县三区和三个功能区,总面积2617 km2,总人口285万,全国文明城市。 漯河市水资源丰富,共有大中小型河道35条,境内河道总长212 km。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年均过水量达26亿m3[1]。 《2021年度漯河市生态环境质量公告》显示澧河、汾河水质为Ⅱ类,水质级别为优,沙河、颍河、清潩河、三里河和黑河水质为Ш类,水质级别为良好。 目前全市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2015年成功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澧河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20年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618 hm2,水产品总产量15170 t。 漯河市境内有47个鱼类品种[2]。 漯河市推广“五大行动”有基础、有优势。
如表1所示,2020年舞阳县水产养殖面积在漯河市居于首位,占总面积的42.95%,单产6104 kg/hm2;召陵区和源汇区养殖面积分别为90 hm2和280 hm2,面积并不占优势, 但单产分别达到31000 kg/hm2和19825 kg/hm2,主要原因是源汇区和召陵区水产养殖业相对集中, 大多以合作社或者公司的形式生产经营,管理相对科学规范,效益明显。 舞阳县水产养殖以散户为主,规模普遍较小,集约化程度较低。 全市养殖类型以鱼类为主,养殖品种不够丰富。 全市重点渔业企业及产区集中在舞阳县和源汇区, 渔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表1 漯河市2020年渔业生产情况
截止2021年6月,全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1人,高级职称6人,占总人数19%,人员年龄偏大,人员构成存在断层现象。 5个县(区)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中有3个是综合站且政事不分。 上级政策宣讲、 技术推广、 病害监测等工作难以全面落实。
2021年漯河市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漯河市共有328个养殖主体, 总养殖面积3 hm2以上的有20家,占总数的6%,其余均为承包经营户、个体户等小规模养殖,示范带动作用弱,辐射范围小。
目前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注重生态、循环、绿色、可持续。 但从业者大都停留在传统养殖观念、模式,对新政策、新模式缺乏了解,不愿尝试。 特别是养殖尾水处理涉及土建工程、设备采购等大额投资,从成本角度看,大部分经营者对开展“五大行动”的意愿较低。
3.1.1 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
坚持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促进水产品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 因地制宜推广多种形式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目前应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跑道鱼”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根据漯河渔业发展基础和实际, 各县区可以重点打造区域内样板, 其中舞阳县祥瑞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鱼塘12个, 净水面10 hm2, 采用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基本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目标,今后以该合作社为样板,打造舞阳县特色生态水产。 临颍县水域湿地面积53 hm2的黄龙湖湿地公园可以尝试开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 进一步拓展湖面“生态+经济”效益。源汇区问十乡养殖主体集中连片,可以联合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尝试共用设备、技术,节约成本。 郾城区可以依托幸福渠生态水系开展水质保护型、资源养护型养殖。召陵区聚龙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 “新型黑斑蛙+有机水稻”混合养殖种植模式集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上可以进一步挖掘。
3.1.2 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推广行动
水产养殖尾水是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未处理的养殖尾水对养殖对象、土壤、附近动植物和人类健康均可造成威胁[3]。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主要包括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技术模式、“流水槽+”尾水处理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处理技术模式等[4]。当前漯河市养殖主体尾水处理主要采用池塘底排污处理技术和集中连片池塘处理技术,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
3.1.3 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
水产养殖用药是危害水域环境和水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严格落实“依法生产、依规经营”要求,渔业执法部门首先查处违法使用孔雀石绿、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等禁用药物行为, 其次监测是否严格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水产品兽药残留是否超标[5]。 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扎实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引导养殖主体识别假冒伪劣渔药,精确诊断、精准用药,减少抗生素类渔药使用量,避免滥用过度用药,试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积极推广应用疫苗免疫等生态防控技术。 力争在2025年底养殖者规范用药水平明显提高, 水产养殖动物药残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3.1.4 开展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
使用幼杂鱼养殖虽然有促生长、 改善肉品质的优势,但也存在破坏生态环境、增加养殖成本、危害水生生物健康等诸多弊端[6]。2021年普查数据显示漯河市大口黑鲈养殖面积约30 hm2,年产量约900 t。 由于本地幼杂鱼产量小, 外地运输、 储存成本高等原因,目前漯河市大口黑鲈主要使用配合饲料养殖,未来需进一步宣传配合饲料饲喂优势, 使大口黑鲈等养殖对象配合饲料替代率达到100%。
3.1.5 开展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
依据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荐的优良品种名单,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指导农户采购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种质鉴定证》、《检疫证》和《药残检测证》的正规厂家提供的水产苗种。 各县区要摸清辖区内水产种苗繁育主体状况,尝试引进近两年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以增加漯河市鱼类丰富度, 提高水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继续推动漯河市澧河青虾良种场建设,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渔业主管部门加强组织辖区内水产从业者到浙江、 江苏等沿海先进典型主体学习参观, 把先进经验、理念引进来,因地制宜复制一批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同时,加大对水产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晋升、住房、医疗、教育等全面发力,留住人才。
2021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认定漯河市鱼水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河南省“五大行动” 骨干基地, 该基地采用池塘底排污和鱼菜共生两种生态种养技术模式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净化池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可以比照浙江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 典型案例—龙游县西湖醋鱼原料鱼精准养殖技术[7]。今后加大对漯河市骨干基地资金、技术扶持,打造一批代表性好、展示度高的示范样板,率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五大行动”前列。
目前漯河市渔业生产信息化运用水平较低。 大多凭借新闻、经验、天气进行养殖。 引导养殖主体充分利用鱼病远诊网、 水产物联网管理平台等现代技术,对生产数据做到可追溯、可参考、可共享,提高企业和养殖户对渔业信息化的认知度[8-9]。力争在“十四五” 末, 漯河市渔业生产信息化运用水平有显著提升。
渔业主管部门按照当年漯河市禁渔通告要求严厉打击天然水域电鱼、毒鱼、炸鱼、采用地笼网、粘网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同时,严格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要求,确保源头安全。另外持续做好水产品产地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按照最新水产用药明白纸要求督促养殖主体规范、科学用药,确保漯河市水产品绿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