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刚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萍乡 337000)
卒中作为临床常见、多发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其致死率虽降低,但因患者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受损,会影响肢体运动功能,遗留功能障碍后遗症,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随着物理治疗技术的发展,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可将生理功能转化为可感知视听信号,并将信号反馈至中枢神经系统,以促使患者自主调节肌电信号,促进肌肉功能恢复[1]。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新型刺激疗法,其可平衡大脑半球皮质兴奋性,促使受损脑皮质重建,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EMGBFT 联合低频rTMS 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7例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与试验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1~67岁,平均(58.74±2.43)岁;病程1~5个月,平均(2.79±0.54)个月。试验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9~66岁,平均(58.64±2.41)岁;病程1~5个月,平均(2.75±0.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且处于恢复期;Ashworth 分级≥Ⅰ级;Brunnstrom 分期≥2期;单侧上肢功能障碍;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心脏内安有起搏器或体内植入有金属物等;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相关抗痉挛治疗。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如予以患者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药物,并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主动与被动训练。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EMGBFT 治疗:治疗前向患者讲解治疗原理、步骤等,提高患者依从性;治疗时采用荷兰ENRAF Myomed632X 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应用95%乙醇脱脂后,将电极片置于患肢伸肘肌群与腕背伸肌群处,采用半主动配合模式,调节输出电流为0~100 mA,刺激频率为2~100 Hz,脉冲宽度为50~400 μs(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整电刺激量),嘱患者最大限度地进行肌肉收缩训练,若肌肉收缩肌电值达设定阈值,则屏幕会发出“嘀嘀声”反馈,且会触发1 次电刺激,刺激时间为10 s,间歇时间为5 s,20 min/次,1 次/d,6 次/周。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EMGBFT 联合低频rTMS 治疗:EMGBFT 治疗方法、周期均同对照组;低频rTMS 治疗时采用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D-5000型经颅磁刺激仪,将记录仪电极放于患者健侧拇短展肌肌腹部位,参考电极放于距记录电极2 cm 左右位置,线圈放于患者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 区),记录静息状态下的运动阈值,调节刺激频率为1 Hz,强度为静息状态下运动阈值的110%,各序列刺激时间为1 s,重复次数为300次,间歇时间为3 s,总脉冲个数为300个,20 min/次,1次/d,5次/周。
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上肢力学参数: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等速肌力测定仪(意大利意泰科公司,Prima Plus型)测定两组肘屈肌及肘伸肌总功(total work,TW)、峰力矩(peak torque,PT)。(2)上肢功能: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估两组上肢功能,量表共有33个项目,各项目分别计0~2分,总分66分,评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4]。(3)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Barthel 指数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
治疗前,两组肘屈肌及肘伸肌TW、P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肘屈肌及肘伸肌TW、PT 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肘屈肌及肘伸肌TW 和PT 比较(±s)
表1 两组肘屈肌及肘伸肌TW 和PT 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TW 为总功,PT 为峰力矩
组别 例数 肘屈肌TW(J) 肘伸肌TW(J)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试验组 48 85.64±12.34 206.35±13.54a 58.44±10.14 175.24±11.64a对照组 49 85.48±12.42 178.25±13.17a 58.17±10.06 142.25±10.85a t 0.064 10.361 0.132 14.443 P 0.949 <0.001 0.896 <0.001组别 例数 肘屈肌PT(N/m) 肘伸肌PT(N/m)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试验组 48 10.05±3.21 21.51±3.84a 8.46±2.18 18.22±3.06a对照组 49 10.09±3.25 16.52±3.63a 8.53±2.23 14.08±2.87a t 0.061 6.578 0.156 6.874 P 0.952 <0.001 0.876 <0.001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t P试验组 48 13.54±3.82 27.41±4.51 139.267 <0.001对照组 49 13.42±3.78 22.64±4.32 118.293 <0.001 t 0.156 5.320 P 0.877 <0.001
治疗前,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t P试验组 48 43.25±5.42 67.41±6.85 117.053 <0.001对照组 49 42.79±5.30 59.25±6.46 99.328 <0.001 t 0.423 6.037 P 0.674 <0.001
卒中发生后,因患者脑神经元细胞受损,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其中上肢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而早期恢复上肢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尤为重要。目前,针对卒中恢复期患者,临床多采取关节主动与被动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案,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功能,但康复疗程较长,加之部分患者康复依从性不佳,导致应用效果有限。
EMGBFT 是一种具有肌电生物反馈和肌肉电刺激双重作用的物理疗法,可将肌电信号转变为视听信号,使患者自主调节肌肉训练强度,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且在信号指导下,患者可有意识地控制肌肉训练,掌握肌肉功能[6-7];同时,EMGBFT 治疗时肌肉在电刺激下可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运动感,使受损脑皮质神经元感知正常运动模式,从而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8]。低频rTMS 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通电线圈放于脑皮层特定区域,利用时变电流产生的变磁场,诱发大脑感应电场,增强皮质重组作用,且可平衡受损脑皮质与健侧脑皮质兴奋性,减轻受损区域受抑制情况,从而改善肢体运动支配功能[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肘屈肌及肘伸肌TW 和PT、Fugl-Meyer 量表上肢功能部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MGBFT联合低频rTMS 可更好地改善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功能。经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EMGBFT 治疗可促使外周神经元细胞去极化以及肌肉收缩,且可将刺激感觉反馈给神经纤维,利用上位中枢控制运动功能,而低频rTMS 治疗可促使脑皮质神经重构,提高受损脑皮质兴奋性,故两者联合应用可更好地改善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功能[11-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MGBFT 联合低频rTMS 可明显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这一结果可能与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有关。
综上所述,EMGBFT 联合低频rTMS 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