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马世伟,栗 丽,胡光亚,黄晓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
自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铁路部门为保障进出藏旅客的旅行安全,采取了车厢供氧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1]。为了解高原铁路旅客列车供氧现状,对旅客列车供氧口及车厢供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投入运营的旅客列车皆为全封闭供氧列车,列车均配置车载制氧设备,采用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式供氧相结合的供氧方式,车内氧浓度的稳定和控制通过调节空调新风量的大小加以实现[2]。
共测试5列旅客列车,涉及区段1、区段2,并保证了车底不重复。测试软卧、硬卧、硬座及餐车的供氧口和车厢环境氧浓度。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具备热导检测器),氧气标准气、氦气(载气,纯度99.999%)、气袋(1 L)、气筒等。
区段1检测时车厢均为满员状态,区段2为空载状态。在不同海拔高度,于客车车厢中部高1.5 m处和供氧口处连续采样并进行测试分析。测试过程不定时进氧气标准气进行校准。
使用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检验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简单描述性统计计算和各类差异性检验的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
2.1.1 列车供氧口
现场试验区段1旅客列车供氧口氧浓度121样次,供氧口氧浓度≥35%占总数的71.9%,其中软卧车厢供氧口氧浓度达标率最高,其他依次为硬座、硬卧和餐车;不同海拔高度分析,列车运行在4 500 m以上时供氧口氧浓度合格率较其他海拔高度偏低。海拔<4 000 m氧浓度数据中,最低值30.29%,最高值39.66%,平均值36.10%;海拔>4 000 m氧浓度数据中,最低值30.11%,最高值39.96%,平均值36.13%。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供氧口氧浓度数据可知,软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323、P=0.726>0.05,硬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179、P=0.184>0.05,硬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213、P=0.810>0.05,餐车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3.680、P=0.054>0.05,同一类型车厢供氧口在不同海拔氧浓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根据表1,不同类型车厢比较,在海拔3 500~4 000 m时,F=6.324,P=0.001<0.05;海 拔4 000~4 500 m时,F=3.741,P=0.019<0.05;海 拔4 500~5 000 m时,F=61.399,P=0.000<0.05,表明不同车厢供氧口氧浓度在同一海拔区间内存在统计学差异。
2.1.2 列车车厢环境
现场试验区段1旅客列车车厢氧浓度205样次,满足氧浓度≥22.3%规定的占94.1%。其中,4 500 m以上车厢环境氧浓度100%符合,3 500~4 000 m车厢环境氧浓度92.5%符合,4 000~4 500 m以上车厢环境氧浓度95%符合。区段1旅客列车软卧、硬卧、餐车车厢环境中各海拔高度氧浓度达标率均能达到90%以上,但硬座3 500~4 000 m氧浓度达标率为77.8%。
海拔<4 000 m氧浓度数据中,最低值21.64%,最高值37.52%,平均值23.88%;海拔≥4 000 m氧浓度数据中,最低值21.82%,最高值27.73%,平均值23.71%。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列车车厢环境氧浓度可知,软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365、P=0.696>0.05,硬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358、P=0.784>0.05,硬座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495、P=0.687>0.05,餐车不同海拔之间比较F=0.580、P=0.563>0.05,同一类型车厢在不同海拔氧浓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根据表2,不同类型车厢比较,海拔3 500~4 000 m时,F=1.142,P=0.335>0.05;海拔4 000~4 500 m时,F=0.302,P=0.824>0.05;海 拔≥5 000 m时F=0.000,P=1.000>0.05,表明在海拔3 500~4 500 m和5 000 m以上时不同车厢环境氧浓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海拔在4 500~5 000 m时,F=16.229,P=0.000<0.05,同一海拔点不同车厢环境氧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1 区段1旅客列车供氧口测试结果
表2 区段1旅客列车车厢测试结果
本次试验共测得车厢环境供氧数据53份,车厢环境氧浓度大于22.3%的53样次,占总测试样品100%。氧浓度平均水平为(24.3±1.1)%,测得供氧口数据6份,达标率为100%。氧浓度平均水平为(35.70±0.70)%。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区段2供氧口及车厢环境氧浓度测试结果
2.3.1 车厢氧浓度
现场测试中高原运营列车的氧浓度按相关要求“高原旅客列车供氧系统开启稳定后,车内弥散式供氧环境氧浓度应大于或等于22.3%,安全用氧浓度不应高于25.5%”[3]进行判定。本次测试结果表明,在客车满员情况下,区段1旅客列车94.1%车厢的供氧情况符合要求;空载状态下,区段2车厢100%符合要求。
分析区段1旅客列车车厢环境氧浓度数据可知:实际数据与标准限值的差距在0.34%±0.23%之间,最小差距为0.05%,最大差距0.66%。其中,差值在0.2%以内5个、占比41.7%。按照差值分析,部分车厢氧浓度尚未达到标准要求,需进一步提升供氧效果。
2.3.2 供氧口浓度
在旅客满员条件下,区段1测试车厢供氧口浓度大部分能够满足《高原旅客列车供氧技术要求》(TB/T 3573—2022)[3]标准限值要求,区段2车厢供氧口浓度100%能够满足标准限值要求。
分析区段1旅客列车供氧口氧浓度数据可知:实际数据与标准限值的差距在2.50%±1.96%之间,最小差距为0.4%,最大差距7.3%。按照差值分析,部分供氧口浓度尚未达到标准限值≥35%的要求,需进一步提升。
高原铁路开通运营至今,氧气分离、空气压缩系统等供氧设备已达到一定的使用年限,应进一步关注供氧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提高供氧能力,保证旅客和职工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