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书简,流转文字与生活间
——《论教养》教学设计

2022-09-17 02:08陈友国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养课文文章

陈友国

【教材分析】

《论教养》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此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对于这类凝聚着先贤智慧的文章,学生读过许多。单元导语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这意味着学生不是获取单一的语言文字信息,还需要调动积极的情感参与,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这对老师的单元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既要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还需在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教养》一文论述的是关乎做人处世的大话题,但说理的方式并非高谈阔论、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浅出、事理相融。举例、论述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又有意味的阅读中受到濡染,得到教益。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一个人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说起,连续列举“有教养”及“无教养”的事例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对于刚学议论文不久的初三学生而言,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让文章道理通俗易懂,让课堂思维真正得到训练,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做到“以文化人”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的凭借点,即文字与生活的结合点。利哈乔夫这位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良心”的文化大师,正是在文字和生活之间激起这些翻看书简的青年内心的共鸣,在二者的流转中指出“教养”的本质。

由生活导入,从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教养”话题入手,一同去看看大师会不会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再去文字中感知议论文的要素,循着“教养——风度——优雅举止”这一线索,深入理解真正的教养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读这一外国文学作品,关键就是要理清论证思路,全文的难点是从“教养”到“风度”的过渡,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的笔锋陡转,其实也是作者的精巧之思。通过研读,可发现这一论证思路直接实现了由内在到外在的过渡,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文章的理解上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回归生活,我们结合文中的观点与例子,对照自身日常生活行为,再与大师对话,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探讨“教养”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教养是修炼自身的必需,也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保障。最后我们拓展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与课文中的观点互相比照,思考教养的真谛,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此文为自读课文,观点材料与行文思路都有旁批导引。老师可带领学生关注本课的“三类批注”:结构提示类、问题启思类、拓展探究类。指导自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关注批注,披文入理,边读边解,及时补充。如何才能让“自读”真正自主起来呢?教师的问题或活动设计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批注和阅读提示里的问题,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关注“疑难点、趣味点、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调控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品,充分地练,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文制宜巧妙渗透德育教育,给予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作者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说理,我们凭借日常生活体验去理解道理,感悟道理,文、事、情、理与生活相融相契,这就是流转于文字与生活、语文与生活间的一课,也是一份打开学生心扉、认知社会人生的书简。

【教学目标】

1.借助阅读提示及旁批,了解此文的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体会此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事例,进一步体会“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此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教养”和“风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批注式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走近大师,初读课文

1.简介作者。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此文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屏显)

利哈乔夫(1906-1999),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俄罗斯的20 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这位良心作家擅长启发年轻人,此文就选自于他写的著作《善与美书简》。这本书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包含了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47 封信,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也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作者循循善诱,跟青少年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人从中受益。

2.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后,让学生畅谈感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利哈乔夫书简的风格与内容、对“教养”的独到见解等方面进行交流。

老师再引导学生识记、理解、积累以下重难点词语:

(屏显)

【恪(kè)守】严格遵守。

【贸(mào)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忸怩(niē)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从课题“论教养”可知,这是一篇议论文,一个“论”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而“教养”是议论的话题。下面,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默读课文。

(屏显)

①借助旁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②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

参考: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与当地人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是长期居住在那里……他们最懂得当地方言、宗族的历史等等。我们每次做田野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这样的人,但不一定说要找很多人。找到一个对地方历史、民俗感兴趣的当地人来进行合作还是有用的。因为他所提供的数据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太可能是学术界构成的那种写法。而且,他当然也描述自己家乡的东西。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还自己写了书。[注]澎湃新闻:《法国汉学家劳格文:怎样在中国农村做田野调查》,见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9852,2016-07-30.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重申“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2)论证思路。

(3)中心论点。

那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屏显)

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两句均可)

2.分析课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此文主要采用了以下论证方法,使论述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5-10 自然段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 自然段列举了优雅风度有教养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是有无教养的具象表现,易引起读者共鸣。

对比论证:举例中也有对比,“有”和“无”的鲜明对比,将真正的教养凸显了出来,让优雅风度有了具体指向,也让读者知道了要有教养应该怎么做。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5 自然段提到一个在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的男人,既是举例也是对比,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男人缺乏教养。

道理论证:如第12 自然段引用谚语“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分析梳理这篇议论文的层次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作者观点后,接下来我们再深入研读课文,在几个问题中探究这位大师是如何围绕观点进行说理的。

(屏显)

1.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你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

参考:赞同。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妻子儿女是弱者无需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恶的“真容”,所以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本质。一个在家里没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

(屏显)

2.“风度”是文章的转折点,由“教养”转向“风度”,请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

参考:通过作者逐层论述,我们知道了,“教养”和“风度”二者本质是相同的。“教养”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优雅风度”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时时处处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屏显)

3.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参考: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而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是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师:通过对语言文字和段落结构的深入研读,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也明白了“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养的内涵认识也更为深入。

五、巧用批注,赏析语言

利哈乔夫对生活现象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文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1.文中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味。请任选一处(句),写下你的批注。

(屏显)

示例: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批注:“关照态度”其实就是尊重,尊重他人的心理感受,时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预设1:“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批注:作者指出有教养的人种种表现,语言精辟生动,“自吹自擂”“摆架子”“翘鼻子”等词语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预设2:“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批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预设3:“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批注:“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2.此文语言除了富含哲理之外,行文逻辑也十分严密,说理思路很清晰,这和作者遣词造句大量使用关联词语有关。如:

(屏显)

①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参考:“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形成。

②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参考:“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六、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利哈乔夫论述的虽是“教养”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但说理方式十分接地气,列举大量生活事例进行层层论证,让人在轻松又有意味的阅读中受到濡染,得到教益。接下来我们回归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和文中的观点事例,尝试着与大师对话,思考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有教养的人。

1.情景剧表演,向粗俗说再见。根据表格分类,让学生分别表演“粗俗无礼”和“举止优雅”的行为,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屏显)

行为举止举止优雅吃饭不说话、夹菜不乱翻、给老人夹菜……语言表达语言文明,耐心倾听,说话考虑对方的感受……走路姿态衣装服饰粗俗无礼吃饭吧嗒嘴、喝汤吸溜声、嚼东西说话、乱扒拉菜……连续不断开玩笑、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絮絮叨叨不给别人说话的权利……走路眼中无人、走路吊儿郎当、排成一排……夸张、不符合场合走路正视前方,注意避让,遇见老师和长辈有礼貌……衣服干净整洁、不穿奇装异服……

2.利哈乔夫认为:“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你能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观点+事例)

(屏显)

示例:我认为真正高贵的教养在于敬重社会。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有一期节目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主持人董卿跪地采访百岁国士许渊冲的场景,从中我看到了董卿身上的教养,那是刻入骨子里的敬重,对许渊冲先生的敬重,对其从事的事业的敬重。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学以致用,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你相遇的一切事物,做理念的巨人,更做行动的巨人。

七、拓展延伸,类文阅读

读完《论教养》,我们聆听了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让我们提升素养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作者的诚恳和智慧。接下来,继续我们的阅读之旅,再来读一下《善与美书简》中的第三篇文章——

(屏显)

择善而从最重要

人生最重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增长。而所谓善——首先指的是所有人的幸福。构成幸福的因素很多,生活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任务,每次都必须妥善解决。可以通过细小的事情施惠于人,可以思考重大的善行义举,但大事小事不可分割。我曾经说过,许多事情是从小处做起,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是在亲人们中间萌生的。

儿童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爱的范围不断扩大,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虽然这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你爱自己的家庭,没有必要仇恨别人的家庭;你是爱国主义者,没有必要仇视别的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存在深刻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对自己祖国的爱,而后者,强调的是对所有其他民族的恨。

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而爱与友情逐渐增长,扩展到许多方面,却能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变得更加崇高,而站在爱与友情中心的人——则变得更加明智。爱,不应该是无意识的;爱,需要理智。这意味着,爱必须结合一种能力,那就是善于发现缺陷,善于向缺陷进行斗争,对待你所喜爱的人是这样,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爱,必须同智慧结合,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爱,不能是盲目的。盲目的亢奋(这种情感甚至不能叫作爱)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对于日尔曼的盲目亢奋,导致了纳粹主义(“日尔曼高于一切!”是德国沙文主义歌曲的一句歌词);对于意大利的盲目亢奋——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诞生。

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缺乏善良因素的精明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要知道圆滑随时需要掩饰,而智慧却是坦诚可靠的。智慧,从不欺骗别人,首先是不欺骗智慧者本人,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细微处见高远”、“青春与毕生”、“择善而从最重要”,是我谈过的三个命题。能否用一个词对三个命题加以概括呢?能。这个词就是:诚实!对重大原则保持诚实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诚实,对祖国要诚实,对家乡要诚实,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诚实。诚实,归根结底,是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诚实。

阅读后思考:利哈乔夫在此文中告诉我们,生命之中,择善而从最重要。无论是细小的施惠于人,还是重大的善行义举,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家人,还是对待世界,择善而从,归根结底,都需要有诚实的支撑。联系课文想一想,教养和善良,作为人性的两张名片,二者之间有没有共通之处?

参考:有共通之处,因为这两张名片,都需要“诚实”,都需要“尊重他人”,做到这些,才会善良,而善良,才会有教养。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们发现,时代在变,但是利哈乔夫真心劝诫青少年的那些“箴言”没有变,至今都发挥着作用。不管何时何地,我们的教养都出自于内心的“尊重”,这就是教养的本质。

2.布置作业。

作为一个中学生,怎样做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给自己写一份“教养书简”,可模仿文章的10-12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文是九上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们尽量兼顾这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人文性上做了一定幅度的侧重,旨在完成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使得立德树人在本课的教学中达到一种自然生成、润物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养与修身的意识。

首先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完成找寻议论文三要素的基本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必选动作。但议论文的学习不能只是套公式,这会让整个课堂干瘪乏味,也会让闪耀着哲理光芒的文章变成道德说教。因此,在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之后,再次研读课文,深层探究,提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教养和风度二者有什么内在关系”“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等问题,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潜心体会文本,结合日常生活思考修身做人问题,以此渗透人文教育。

利哈乔夫的书简文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此时,笔者采用批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品读赏析语言,反复咀嚼文中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时大量使用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学习议论的表达方式。尝试与大师对话,是本课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打破文化界限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一边贯穿教学任务,一边构建德育氛围并激发自主思考,是这个环节最大的难点,反复琢磨和修改后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通过表演“粗俗无礼”和“举止优雅”的行为,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再结合作者的观点事例和自身经历,尝试着与大师对话,思考如何做一个举止优雅的有教养的人。力求打破“一言堂”,将课堂氛围盘活,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有效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学到此处,这篇与学生零距离的议论文显现出了它特有的亲切感,这时抓住契机进行类文阅读,以篇带篇,以文拓文,既让学生熟悉利哈乔夫的书简风格,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每个人面对生活都有发言权,这节课我们将作者哲思和教学内容流转于生活及文字间,希望带给学生的,不只是议论的能力,更能将所有优雅举止、美好品德都附着于身,自觉成为更优秀的人。

猜你喜欢
教养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教养方程式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