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徐晓凤
“多亏了吴敏芳,她经常来指导我们怎么养田鱼。现在技术过硬了,成本少了,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说起稻鱼养殖的效益,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吴勇强赞不绝口。
55岁的吴敏芳,是青田县农作物管理站站长,也是稻鱼共生系统领域的技术专家。多年来,吴敏芳一直积极组织、参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GIAHS保护、探索工作,建成了集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稻鱼共生博物园。她创新再生稻鱼共生,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实现了稻鱼共生期延长两个多月,达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增粮增效,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在青田,像吴敏芳一样的“农遗”传承人才还有很多。
2012年,归国华侨徐冠洪回到家乡,成立了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稻田养鱼事业。作为稻鱼共生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人,他传承了青田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稻鱼共生系统”理论体系,利用田鱼拱泥与杂食性特征,使稻田免除耕作、除草、施肥、杀虫等过程,减少劳动力,提高品质。这种节本增效模式在2018、2019年度获得“全国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的特等奖。
为群众免费派发鱼苗,推广稻鱼共生系统/青田县委组织部供图
青田生态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是远近闻名的“田鱼之乡、杨梅之乡、油茶之乡”,其中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田养鱼有1300 多年历史,“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构成了“稻鱼共生、鱼粮共存”的独特系统。2005年4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稻鱼共生系统总面积5.0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53 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7.03 公斤,全县稻鱼总产值达到2.08亿元。
在该项农业遗产的诞生地方山乡,多年来,这里的百姓依托“稻鱼共生”实现了发家致富,“稻鱼共生”农遗文化也在他们勤劳的双手下被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今年7月18-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大会在浙江青田成功举行。此次大会是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以来,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近年来,青田县立足特色生态产业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坚持把育才作为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深化院地合作,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达成战略合作,持续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青田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稻鱼产业人才培育力度,开展普及性培训4536 人次,着力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农遗传承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