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青田县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关于它的名头却让人不明觉厉——“中国房价第一县”“外汇第一县”“中国金融十强县”“人均存款第一县”……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丽水市,是一座隐于大山里的小县。这座看似低调的山城,虽然只有50多万户籍人口,却有30几万华侨,他们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都集中在欧洲,青田也因此被称为“大山里的小欧洲”。
在外闯荡的青田人回到家乡后,也把欧洲风情带回了这里——在青田,满街矗立着欧式建筑,街边随处可见酒吧、咖啡店和西餐厅,地道的西班牙火腿和意式香浓咖啡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恍惚间让人以为穿越到了欧洲某个小城。
青田县属于括苍山脉浙南低山区,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便有200多座,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90%,河流、平地各占5%,因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
这种典型的山区地貌,导致这片土地自古十分贫穷。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青田地处偏远,加上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这些天生的弊端让青田处在中心文化的边缘地带。历史上,青田“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当地人一直为粮食劳碌,然而“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生于这片硗壤之地,青田人看似毫无出路,但地处江浙,似乎又给其命运埋下了转折的伏笔。
江浙一带,自古便是商人聚集之地。商业文明繁荣有迹可循,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到古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更是凭借发达的桑蚕丝织业和得天独厚的海港资源,转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点和腹地。丰富的工商业活动催生了大批成熟的商人,商业意识也因此根植于江浙人的脑海里。正因如此,青田县虽地处深山,但顺着绵延的瓯江坐船到上海便可远渡到欧洲,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辟、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青田县通往海外的交通更为便利。是以,大批青田人穷则思变,开始远赴海外做生意,青田县贫穷落后的历史也被改写,摇身一变成了著名的侨乡。
谈及青田县翻天覆地的变化,绕不过的一定是青田石。在青田人远抵欧洲经商之初,青田石与青田石雕就是他们谋生的资本。
青田石因产于青田县而得名,学名为“叶腊石”。叶腊石的产地不止青田县一处,但青田县的叶腊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众多文人墨客当作篆刻印材,也一直受到雕刻艺术家的青睐。用青田石制成的石雕细腻精巧,形神兼备。青田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在雕刻手法上,将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等技法交替运用,创作出具有精、细、美、奇、真等特点的工艺品。
正是靠着精美的青田石雕,青田人早在清朝便开始自温州转宁波,再到上海、天津、东北等地经营生意,甚至有人携带青田石雕由西伯利亚前往欧洲或是东至日本。据青田县1991年的侨情普查,清嘉庆二年(1797年),便有人携石雕东渡日本销售,这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的青田石海外销售记录。自此,青田人开始走出国门,寻找新的人生。而青田石雕,也因其工艺的精美深受外国人喜爱并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的国际赛会上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随后,许多青田石雕作品被选送参加多场国际展会。如1896年欧洲万国博览会、1899年巴黎博览会、1905年世界万物博览会及1915年太平洋万物博览会等,青田石雕在后两次博览会中分别获得特别奖和银奖。
如今的青田,可谓是“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更有人戏谑道:“青田人过年团聚就像是开联合国大会。”众人一知半解的是青田人将欧洲“搬”回了青田,而鲜有人知,青田人出海,带走的是属于家乡的记忆和味道。
青田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闯五洲,走四海,走不出青田的水和山。”出海打拼并不是什么易事,远去异国他乡的路途也并不是欣赏大好河山的旅行。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曾提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遇见过不少青田商人:“他们每人背上一袋青田石,沿途叫卖……有的人走海路,为了逃票省钱,让人把自己锁在货箱里,再买通船员,在海上航行时,夜里偷偷打开货箱,送点水和干粮,解解大小便,然后再回到货箱里锁起来。到了欧洲,船登岸时,打开箱子,有的人已经成了一具尸体。”从季羡林的文字间,我们可以窥见青田人外出打拼的艰险与不易,然而赚钱回乡是这些游子的信念,誓死不忘家乡,牢记落叶归根。得知这背后的故事,青田的一砖一瓦不再是风景里的像素栅格,而是令人动容的家国故乡情。
雖然青田县欧洲风情浓厚,青田人的生活方式也颇为西式,但山清水秀的江南地理环境特色,诠释了青田县“一半江南一半欧洲”的特点。
但山海相隔,思念故乡的心情无法一瞬间消解,能陪在这些散布各处的青田人身边的,是对他们来说不能忘怀的青田田鱼。青田田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滋润了青田的瓯江水里土生土长的鲤鱼变种,是青田人每逢佳节必备的佳肴,连青田一些村里的女儿出嫁,都会拿青田田鱼当作嫁妆,足以可见其在青田人心中的重要性。
新鲜的田鱼肯定不适合长途携带,为了解思乡之愁,青田人将田鱼晒成鱼干,甚至还发展出青田当地的一门传统手艺——木炭熏晒鱼干。离家远洋的青田人总会带上一大包鱼干,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家人的期愿与祝福,以及早日归来的憧憬,踏上了离乡的漫漫旅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青田人以缓解思乡情绪的青田田鱼,却意外受到了国外友人的追捧,他们不懂田鱼寄托的复杂情感,却被这样的美味深深折服,如今青田田鱼也像青田石雕那般闯出了国门,畅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中餐馆里的招牌。而遍布世界各地的青田田鱼,也见证了青田人闯出国门,一路打拼的努力与坚持。
如果说青田石雕带给青田人谋生的资本,青田田鱼则给了他们闯荡的底气。青田田鱼似乎成了一种铭刻在青田人心间的家乡图腾,当青田人在外奔波辛劳时提醒着他们:远行千里万里,跨越高山大海,无论遇到什么,家始终是温柔的港湾;无论到了何方,记得勿忘初心。远在他乡的青田人,也会互相帮助,互相照料,出门在外,同乡便是家人,吃一口生长自家乡的青田田鱼,那些共同的家乡记忆便可以缓缓说出给彼此取暖。而这,大概也是一代代青田人不辞辛苦,不忘归根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