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文化论下《红楼梦》饮食词汇研究
——以霍克思的英译本为例

2022-09-17 10:49:48高美玲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红楼梦整体语境

◎高美玲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一、高低语境文化论

萨丕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综合,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的是互相协助和启发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不同民族拥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会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拉起一道选择性的屏幕,因此,文化以它的许多形式描述了我们所关注和忽略的东西。人对这一道选择性屏幕的了解程度与高低语境密切相关,当人从低语境升至高语境,对选择过程的了解程度也随之加深。在人生历程中,支配人们观察什么,忽略什么的规则极为复杂,而沃尔夫提出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把语言和各种现实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可能是关于人类文化差异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人类世界里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受语言形式的深刻影响的。

1976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在同一语境中,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带有高度的可预测性。“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在高语境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来源于过去,发展和变化非常缓慢,具有高度稳定的特征。高语境文化的大部分信息会预先编排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内化于个人,话语意义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重“意会”。而低语境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当下,发展变化相对较快,具有波动性特征。低语境文化仅有少量的信息隐含在语境中,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地编码中,意义的产生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大多数信息在直接交流中传达,重“言传”。一般说来,亚洲国家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例如中国、日本等,而大部分西欧国家的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

翻译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文化交流工具,“它的任务就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化,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虽然翻译方法和策略会影响到翻译作品的呈现,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翻译前后的作品进行对比,来探讨两种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是高语境文化的产物,其中的饮食词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必须依赖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翻译这一行为将其从高语境中剥离出来,放在低语境文化中传播,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进行改写,这时就会出现高低语境文化的错层。为了将其中的饮食词汇翻译成英语,准确表达原有意思,就不得不将高语境文化的词汇转换成低语境的表达。因此,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的角度对《红楼梦》中饮食词汇的中文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其因高低语境文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特点。

二、高低语境文化论下《红楼梦》饮食词汇英译研究

在本文看来,中美两国高低语境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意合与形合、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整体与个体三个方面,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意合与形合

在高低语境中,由于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相应的对语言形式手段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同。中文的信息传达主要是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意义是隐含其中的,属于意合型语言。英语属于低文化语境的语言,信息传递依赖语境程度低,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以此来表达语法意义与逻辑关系,属于形合型语言。

这是综合型语言与分析型语言的不同。

英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注重显性接应。例如在《红楼梦》中,中文饮食名一般不用或省略介词,而英文的饮食词汇翻译则会增加介词。以零食点心为例,中文表达为菱粉糕、藕粉桂糖糕等原料直接加后缀的形式,不用添加任何介词,“菱粉”和“糕”以及“藕粉”“桂糖”“糕”两三个名词性成分可以直接组合成短语,意义就是食材原料和食物种类。英文翻译的结构多为“主料+cake+withmadein+配料”的形式和材料并列式,英文必须使用介词withmadein才能引出其他成分,否则不合其语法规范。例如翻译松瓤鹅油卷时,原文松瓤与鹅油之间不用添加其他成分,而译文“pine-nut and goose-fat roll”中两个名词不可直接排列,必须要用“and”进行连接,否则不可为人所理解。

形合型语言还表现在英语还会使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义关系。牛乳蒸羊羔译为“unborn lamb stewed in milk”,原文中的动词蒸没有明确的被动标记,而蒸对应到英译中为stewed,译文用动词的过去式表达被动,这是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内造点心译为“cakes and pastries made in the Imperial kitchens”,点心必然是被人制造出的,中文的被动含义不用其他语法手段中国人也可理解其逻辑意义,而英文则需要用“made”,将动词进行变式之后才能表达其被动意义。

汉语的表达一般不借助语言的形式,而是借助词语或句子的引申或联想,实现逻辑关系的梳理,这是汉语注重意合的具体体现。英语注重语言的整体连贯和衔接,例如通过连词来实现句子的衔接和语义的转折,这是英语句子中形合的突出特征。

总之,“英语重形合,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整齐,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二)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

抽象思维不着眼于具体信息的展示,而是运用人们所熟知的饮食文化上的重要特性,传达关于该饮食的信息,以抽象统领全部,低语境文化则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信息,例如过分强调分类过程及其涉及的断定,有助于我们对词汇的理解,但却很难将他们结合成适用的、易懂的形式。

《红楼梦》中的饮食词汇非常凝练,具有意象化和抽象化特点,原因与其写作的时代、特定环境、背景相关,需要读者根据文化语境感悟其具体的含义。当此内容被翻译至低语境文化中,就容易因为提供语境的缺乏加上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缺失而导致传递内容的“折扣”。为了符合低语境文化的习惯,在翻译时必须将抽象的中文词汇具体化。

这里以《红楼梦》中药名的翻译为例。中药名很多都是由材料、药效、气味、颜色、味道以及服用方法构成,对事物命名有规律且讲究格式,非常简练且具有深意。西药名则主要是根据药的成分和构成来取名,尤其以成分命名居多,目的是为了写实。因为英文重写实重理据,重点记录药品的实际效用和成分组成即可,其命名格式不显规范性。所以,霍克思翻译药名保留了原药名中表示药效、原料和文化内涵的部分,在原药名没有表示药效的情况下,增加了表示药效的部分,对于一些从名称上看难以理解的药名,译者选择直接翻译成其药效。

例如“人参养荣丸”被译作“Ginseng Tonic Pills”,这是用来弥补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的丸药,其药效表现为“养荣”二字,但这二字却因其强大的文化语境依赖性,从非常抽象的角度暗含了此药的功效,非其他语境文化的人可理解,译者在翻译时就用了 Tonic (滋补)来解释“养荣”的意思,一切“滋补”的药效即是“养荣”,把抽象的意义具象化了。

“紫金锭”译作 “the Old Gold Anti-Fever”,这是暑病常用的救急良药,制成锭子形状。“紫金”是指药品中的朱砂和雄黄的暗棕色和橙黄色,是由药品的颜色命名,译者加上了原名中没有的表示药效的anti-fever,意思是退烧,从中文药名中看不出的药效此刻体现得清晰且具体了。“梅花点舌丹”被译为“the Red Flower Poison Dispellers”,从中文中我们很难看出其作用效果,而英译名中“Poison Dispellers”意思是解毒药剂,译者在这里也增加了原名中没有的该药的功效。“八味地黄丸”被译作“Adenophora Kidney Pills”,kidney 的意思是肾,英文可以被理解为补肾的地黄丸,作者译出了这个药丸是补肾的药丸,体现出英文语言的具体性特征。

总之,中文的语言抽象而凝练,英文则体现出重写实的语言习惯。

(三)整体与个体

高语境文化重视整体思维,从整体上考虑事物的影响,常将一类事物归为同一词,条理清晰,词可以随语境发生变化表示不同的内涵;低语境文化的英语国家重视个体思维,强调个体事物的作用,注重事物间的区别,故英语单词有一定的特指性,其意义较少受语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中粥类统一用“粥”的总称来指代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这一整体,似乎这些粥只有原料上的不同,其结构都表示为“XX+粥”的形式。而霍克思在翻译时用了主要用congee、gruel、frumenty来翻译对应的饮食,因为这三个单词都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congee”是专指东方国家的粥,通常是在水中长时间煮沸后大部分米都溶解了的白粥。例如“江米粥”译为“congee”,指最普通的大米粥,原料只有米,浓稠程度超过“gruel”。

“gruel”指较稀的粥,食用方式更适于用来喝而不是用来吃。霍本认为碧粳粥(green-rice gruel)和红稻米粥(gruel ,it was made with red “Emperor” rice)属于“gruel”。“gruel”表示只用米作原材料熬制的粥,如果添加了其他原料的粥则不属于gruel了。例如鸭子肉粥(duck and rice stew)添加了鸭肉则变成了“stew”,意思是鸭子拌米炖,是炖汤了。

“frumenty”本来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牛奶麦片粥,侧重点在于由两种以上原材料混合构成的粥,但主要的原材料还是米。霍本中将枣儿熬的粳米粥(rice and date frumenty)腊八粥(frumenty)都译为“frumenty”,是因为其原料的丰富性。

由上述可知,中文的粥类只对粥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体现出粥以大米为原料,形态为半流质食物的共同点,而英文则注重个体描述,重视每一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英文还根据粥的浓稠与稀薄、原料数量、原料的荤素、食用的场合等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整体与个体的区别还体现在中文倾向于将事物看成整体而英文则看重其中独立的组成成分。例如在对汤的理解上,霍译本的翻译多用“soup/broth/decoction/concoction+of+材料”的结构表示,重点在于解释汤的食材,对每一种材料一视同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在西方人的印象中汤就是各种材料的杂烩,而中文更倾向于将汤的重点放在所有食材炖煮后产生的整体,对于食材只是简单描述,中国人的汤是指食材和佐料身形合一的菜肴,当然这和每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也是分不开的。

三、中英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英语言表现出如此大的不同,是因为中国整体思维模式和西方个体思维模式的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对中西方思维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整体思维模式是指在事物认知过程中以事物的整体为出发点,从整体上就事物的特点及属性进行把握。整体模式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理解、认知事物,所形成的印象也通常是完整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而这种思维模式是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有机自然主义,该理论表现的是一种综合层次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观倾向于整体性和笼统概念,这与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也是相符合的,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个整体,强调的是和谐统一和稳定发展。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主张为整体忽视个体。

西方的个体思维模式则是指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将目标对象进行分解,从认识事物的每一部分开始对事物进行了解,在对其各部分的了解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自然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印象。西方哲学强调“将统一的世界区分成不同的层次,分门别类地进行理性分析,以充分展示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矛盾性”。

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重心应该是人,人在自然界中处于支配地位,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外部世界。西方文化注重研究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以及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精确和具体,强调形式结构和规则制约,突出从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强调“由一到多”,具有个体思维的特征。西方人在研究自然界的事物时习惯将事物的过程进行分解,然后对具体步骤进行研究,喜欢将事物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倾向于将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主体与个体进行对比分析,注重逻辑。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其语言的不同。通过从以上三方面对中英两版《红楼梦》饮食词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高低语境文化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比本文也得出了汉语重意合、表达概念抽象和着眼于整体的特点,而英语则具有注重形合、表达具体信息和关注个体的特点。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跨越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两种语境的文化支点相碰撞连接又各自伸展出自己模样的过程。既有文化的交融,更有民族文化的表达。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高低语境对语言影响是巨大的,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翻译交流需要我们多加注意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翻译,更需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含义。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符号一一对应的过程,而是应该既保存原有的意义和文化韵味,又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习惯。

猜你喜欢
红楼梦整体语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0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0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