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梗” 的语用运作机制研究

2022-11-01 05:19:36李梓源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模因含义准则

◎李梓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变。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速了语言的演变,其中,“玩梗”是网友之间的一种新奇的交流方式,且“玩梗”的方式越来越多,其语言形式也越来越脱离标准语法而自成一派。随着“玩梗”行为的流行,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也随之产生,其中能够反映出语言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很多信息,对“梗”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语言和时代的了解。

一、“梗”的含义

“梗”原为“哏”的讹字,原义为“笑点”,后演化为“网络模因”(Internet meme)的同义词。“模因”最初于1976年由进化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道金斯对模因做出如下解释:“模因与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相似,是文化的衍生因子,也通过复制,模仿,突变和选择过程演化”。随着网络的普及产生了“网络模因”这一概念,最初由Mike Godwin在1993年6月的《连线》杂志中提出,虽然“网络模因”概念尚不明确,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延续性的活动,主要为了幽默目的,可能涉及各种现有的互联网文化或亚文化现象,一般采用图像宏、GIF动画或视频的形式,抑或是一个单词或短语,有时甚至包括故意拼写错误的单词或被破坏的语法(陈秀兰,2020)。维基百科词典中将网络模因定义为在网络中通过各种途径(电子邮箱、论坛、博客等)传播并自发流行的信息或语句,同时网络模因也指这样的信息或句子自发流行的现象(王会珍,2020)。Shifman(2014)认为网络模因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使用时,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或立场上具有共同的特征;(2)创建时易受同一类别的影响;(3)可被多个用户使用通过Internet进行传播,模仿和转换。根据网络模因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文本网络模因、图画网络模因、视频网络模因、混合网络模因等多种类型(王会珍, 2020)。本文将主要以文本类“梗”为对象进行研究。

二、“梗”的分类

文本类“梗”的运用情境灵活,多见于多人互动场合。本文试将文本类“梗”划为新词替换类、新概念类、复述他人话语类、谐音类、背景指向类、固定含义符号类、典故类、指定身份类、缩写及数字类九个类别

(一)新词替换类

例1:绷。

原为“绷不住了”,表示被所见内容逗笑,后又派生出“今日首绷”,表示今天第一次被逗笑。

此类“梗”一般言简意赅,因使用便捷,形式新颖,个性化强烈而为青少年所乐用。

(二)新概念类

例2:rp ( role play, “角色扮演”)。

表示说话人在说话时维持刻意营造的非己形象,并以之为第一人称进行发言的行为。

这类“梗”一般在使用时照搬或部分照搬原词,在表达原词意义时可直接使用,在传播过程中词义也会围绕原义产生一些新用法。

(三)复述他人话语类

例3:神马都是浮云(源于天涯网友“蓉荣”的帖子)。

表示无论遇到什么难以接受的事物都很正常,含抱怨意味。

此类“梗”数量庞大且更新速度快,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高度依赖其自身语言背景,有极强的调侃意味,仅在特定社群或场合适用。

(四)谐音类

例4:“冲鸭”(“冲呀”的谐音变体)。

多为年轻女性所使用,强调“鸭”字,制造可爱语气。

这类“梗”常以替换同音字在原词基础上增加一层特殊含义,常用于增强某种语气,也被用于替换屏蔽词。

(五)背景指向类

例5:“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出自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台词,在使用时攻击意味减轻,调侃意味较浓。

此类“梗”包括一些被赋予某一人物、事件或作品背景意义的文字符号,使用时有近似“释放寻找同类信息”的意味,留下此类信息后,话题常脱离原有方向而指向信息本身的文化背景。

(六)固定含义符号类

例6:“流汗黄豆”。

脱胎于emoji表情中的“汗”,本义主要表尴尬,初常与“差不多得了”连用,后单独使用表相同含义,也可在句尾表嘲讽,后进一步抽象为“流汗黄豆”四字,更添不言自明的意味。

此类“梗”包括一些表情及表示情绪的符号组合等,在其流行的社区被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含义,该含义可能与其原本含义不同,使用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表达情感。

(七)典故类

例7:“陛下何故谋反?”(由五代十国时期东魏高澄名言变形而来)。

为高澄识破东魏皇帝元善见欲铲除自己的行动后所言,原话为“陛下何意反邪?”一般在讨论历史事件或剧情时作为调侃。

该类“梗”大多出现在历史或故事情节相关话题中,一般在严肃的话题中活跃气氛。

(八)指定身份类

例8:打工人(泛指所有民营企业员工)。

该词将不同职业的所有工人通称为“打工人”。常见搭配为“早安,打工人!”传达了尽管在逆境中也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这类“梗”在争论中常见,用于划分阵营,也见于自白、自嘲和rp等行为。

(九)缩写及数字类

例9: awsl(汉语“啊我死了”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例10:666(原为“牛”或“溜”)。

awsl的含义为因可爱而心动。“666”表示对描述对象能力的惊叹和赞赏。

这种“梗”形式简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庞大,使用便捷。多有由谐音演化出的变体,以达到谐趣的效果,如“阿伟摔了”。一些其他种类的“梗”也常转为缩写形式。该类“梗”亦可根据用法归于其他类型。

三、“梗”的语用运作机制

“梗”来源于中国网络文化情境下的流行语,是伴随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而被提取的精华形式,结构上没有网络流行语那么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陈秀兰 2020)。无论是何种形式,期望达到何种效果,玩“梗”的目的和结果一般都是通过刻意违反合作原则使话语产生特殊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他认为在人际言语交往的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这一原则,以保证谈话的顺畅进行(田学军,昌伦越 2020)。为了进一步阐说合作原则,Grice提出了四项准则,包括质、量、相关、方式等四个侧面(徐素萍 2019)。Grice同时指出,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在交际中并不会永远遵守合作原则,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达成“言外之意”的效果,Grice称这种言外之意为“特殊会话含义”。“梗”的语用运作机制即在于此。

(一)违反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要求:(1)不要说本知为虚假的话;(2)不要说无充足证据的话。

例1:“他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顺从他呢?”。

常见变体有“那我只有顺从”或仅“顺从”二字,为“复述他人话语类”的“梗”,一般用于反讽,表示不屑与对方争辩,所以无法判定其话语的真实性。这种“梗”用来使受话人及第三者产生疑惑或产生识破伪装的快感,通过违反质的准则形成一种特殊的乐趣。

例2:“以前的玩家……现在的玩家……”

该“梗”通常搭配一强壮一瘦弱的两只狗的表情包出现,并用文字指出以前的游戏玩家钻研能力强而现在的玩家缺乏耐心,表达了大众对两代人在玩游戏的态度上的刻板印象。这种说法并无普遍性,无充足证据作支撑,但说话人和受话人可以从这种武断的定义中找到乐趣。

(二)违反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要求:(1)所说的话应满足交谈目的的所需信息量;(2)所说的话不应超过所需信息量。

例1:可是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此“梗”可随意添加内容,如:“可是这和我的优秀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于回复他人而刻意不带有任何交谈目的的所需信息,目的是避免正面回答并使谈话气氛变得微妙而有趣。

例2: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你知道吗,乌拉圭的人口有345.7万,同时仅澳大利亚就有4700万袋鼠,如果袋鼠决定入侵乌拉圭,那么每一个乌拉圭人都要打14只袋鼠。你不知道,你不在乎,你只关心你自己。

此“梗”除了“我同意你的观点”之外的内容都已超出了交谈所需信息,其目的是让他人感到诧异而有趣或以非正面方式结束话题。

(三)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

例:你看我随便一打就是标准的十五字。

该“梗”见于早年的百度贴吧。百度贴吧曾规定回帖十五字以上才能增加经验值,遂有“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的回贴,后演化出各种变体。

这种“梗”出现于说话者另有目的而无视谈话内容的背景下,与话题毫无关联,其目的是增加经验值并达到风趣效果。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练;(4)有条理性。

例:桥都麻袋,这样子讲话有什么错吗?呐,告诉我啊。搜噶,你们已经不喜欢了啊……真是冷酷的人呢,果咩纳塞,让你看到不愉快的东西了。像我这样的人,果然消失就好了呢。也许只有在二次元的世界里,才有真正的美好存在的吧,呐?

此“梗”反映了一度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日语谐音词,套用日本轻小说或动画台词句式,试图制造可爱效果但结果颇为生硬。该“梗”是对此表达方式的整合,其中的日语谐音和与交谈上下文无关的情绪表达对无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晦涩且易误会,句式亦冗余突兀。该“梗”通过其令人不适的效果制造乐趣。

文本类“梗”简繁不一,但为了表达特殊会话含义多刻意追求晦涩、歧义及无条理性,从而实现预期的幽默、嘲讽等效果。

四、玩“梗”的弊端

通过以上例子及分析可以看出玩“梗”存在以下弊端:

(一)语言晦涩

几乎所有的“梗”都存在其背景信息,而只有在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都掌握背景信息时特殊会话含义才能实现否则会使受话人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交流的中止。

(二)“梗”的滥用

所有的“梗”都有其相对固定的适用语境,若超出这一适用语境滥用则会使话语内容突兀而使人厌烦。

(三)用语粗俗,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用于粗俗,带有侮辱性的“梗”,而青少年网民尤其乐于跟风使用。如习以为常,大量使用极易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乃至败坏社会风气。

(四)影响语言习惯

青少年经常将网络中的“梗”带进日常口语中使用,如果日常过度使用“梗”来说话可能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对日常交际和工作、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五)人身攻击

一些“梗”出自人身攻击或专为人身攻击而服务,而其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会使使用者乐于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围绕着使用“梗”和制造新“梗”产生违法乱纪行为。

五、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新的现象,在网络中,“玩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它给人们的交流活动带来了新的魅力。大家可以对这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的新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探索将其运用于公共治理、广告营销等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的方法,使之能够为社会发展所用。

猜你喜欢
模因含义准则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