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冰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600)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3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任务中指出要“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变革,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师范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涵盖了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系统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在教学中很难全面具体地讲授。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先讲授演示,学生再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训,在这种验证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限制,也很难有时间自主探索软件的功能及技巧,以至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而如果增加实践环节又面临知识讲授时间受限,学生实践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
对此,笔者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将思维导图与翻转课堂结合应用于信息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加强课堂实践和交流互动环节,并利用思维导图解决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知识建构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力,提升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反转。课前教师主要任务除了备课还要准备好完整、合适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还可以提供如练习题、课件或图文资料等辅助学习,而对学生课前的要求也由预习提升到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学习老师提供的资源;在课堂上学生则由原来的听众和学习者变为知识的运用者和讨论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由原来的讲授变为答疑解惑,这样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指导。翻转课堂能让教学目标更明确地指向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教与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1]翻转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微课,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处理,制作成易于学生学习的多个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利用课前“富余”的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学习,从而实现在课堂上师生拥有“富余”的时间交流解决问题。然而,尽管翻转课堂可以利用练习题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碎片化的学习对构建系统性的认知效果不理想,同时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集中在各个问题的突破上,学生也难以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至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图形和文字进行组合来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结合符号标识、色彩修饰等增强视觉感官效果,并利用人们与生俱来的放射性思维特点,让学习者更合理地思维,不断地挖掘人脑的各种潜能。思维导图从中心主题开始发出分支,连接具有特定关系的下级节点,下级节点可继续发出分支,形成逐层关联的信息组织图。通过这种方式,把大脑对事物的认知“画出来”,使思维过程显性化、图像化和系统化,促进知识的整合。[2]它将学习内容组织成与思维模式相匹配的关系图,能够帮助学习者剖析内容、整理知识、提高认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工具。
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建立知识系统,可以弥补解决翻转课堂中教师难以系统性讲解知识的不足。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初是手工的方式,效率较低,而思维导图软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和图示的效果,且很多软件能同时运行在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便于人们使用,笔者在教学中采用GitMind软件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分享。
通过翻转课堂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而结合思维导图可以让教师对学生课前的自学过程进行引导,有利于在课堂上的个性化指导中帮助学生分析、整理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系统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学生自学材料,在课前提早3~4天的时间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首先,课题的确定需要教师针对学情、教学内容综合分析,翻转课堂扩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因此确定课题时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根据课题准备好相关学习资料,可以建立包含微课视频、PPT课件、知识应用集锦、案例思考题等形式的学习资料库。最后,利用GitMind软件制作课前导学思维导图,包括学习的目标、形式、流程、任务以及反馈等内容,其中学习任务也包括自主设计知识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关系。学生学习后将思维导图的分享网址提交给教师,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导图和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反馈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以WORD文字处理中“文档格式化与图文混排”项目为例,其课前导学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案例“中班幼儿健康教学活动——爱护眼睛”思考题,并提供活动设计内容素材以及活动海报范例,让学生思考文档编辑、排版涉及的功能以及海报设计,海报可参考范例也可自主设计,并准备图文资料。学生则根据课前导学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在面对问题时产生想动手试一试的欲望,激发其实践的兴趣。
图1 课前导学思维导图
3.2.1 案例分解引入,衔接课前自学
课中环节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课前学习任务中的案例思考题为任务导入,教师再结合思维导图将任务按知识结构分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入起到回顾课前自学知识的作用,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实践的学习状态。在分解任务时,每个小任务涉及的知识节点不宜过多或过于简单,合理安排学生实践知识的范围和难度,同时也提醒学生分解任务与知识点关系不是固定的,要结合自己的设计进行联结。以“中班幼儿健康教学活动——爱护眼睛”项目为例分解任务所对应的知识节点如图2所示。
3.2.2 以导图为脉络,分组互助实践
上机实践采用分组交流的形式互相协助完成实践任务以及完善思维导图,教师将学生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5人,尽量让每组都分配有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交流探讨时学生能接触不同层次所碰到的问题,也能接触到同一种知识的不同思维导图,拓宽了认知和思路。在小组学习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能有效促进学习者交流、沟通,促进问题解决效率和小组学习能力的提高。[3]
图2 任务分解思维导图
任务分解后,学生便可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并结合自学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探究实践,在实践中,可以及时将学会的技巧、获得的新理解以新的节点补充在思维导图上,并对绘制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学生碰到的问题既可以回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课,也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或者向老师提问,而教师也要对有困难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在实践中学生碰到的问题较为零散,涉及的知识碎片化,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可结合思维导图的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讲解知识,帮助学生捋顺各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更清晰,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模型进而理解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设计利用图形映衬数字编号的特效中,学生直接在图形中添加文字碰到了图形与数字大小难以协调的问题,即数字字体调大无法在图形中完全显示,而调大图形则显得数字偏小,无法凸显数字。教师分析时可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文本框”和“图形”两个节点的功能,介绍“文本框”形状填充和轮廓中透明效果的设置以及“图形”排列中的层次设置,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功能组合出最佳效果。通过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让学生明白软件中各功能关系的设计思想,学会在相应的功能区探索所需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系统化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意识。
如此,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探索更多的应用技巧,而课堂也变成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利用思维导图分解任务、建立知识系统,在课堂上形成了以思维导图为知识路线,教师为引导者,而学生为实践者的探索过程。
3.2.3 以汇报促交流,总结梳理知识
任务完成后,以汇报演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由各分组在组内互评推选出优秀作品,包括实践任务和思维导图,教师再选出3~4个典型代表,教师在选择典型代表时也应注意对小组推选出来而未能参与汇报的学生给予正面的评价激励。然后由设计者演示汇报作品的制作过程、设计意图,以及思维导图的知识模型、结构特点和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与设计者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思维导图为师生了提供一种积极、探讨、活跃的课堂认知建构氛围。[4]不同思维导图呈现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思想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要注意发现隐藏在其他同学作品中的创意或技巧,可以另外建立“自由节点”汇集大家的智慧。如设计利用图形映衬数字编号的特效中,在学生作品中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特效,如图3所示。教师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并对各技巧进行对比评价,如:“图形中添加文字”实现上简单,但图形偏大而数字较小,且与其他文本不协调;“图形衬于文字下方”较为取巧,但图形与文字不能组合不易于调整位置;“符号+文本效果”的设置效果也较好,但形状固定,难以灵活实现各种效果;而“图形与文本框组合”既能灵活变换形状也易于调整位置,虽然需用到两种对象,但组合后可拷贝应用于其他数字编号。通过对同一种效果的不同实现方式进行展示与对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3 应用技巧集锦思维导图
最后,教师利用自己的思维导图回顾知识,对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和总结,而学生也可以将同学和老师的思维导图与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自我评价,反思修改思维导图,进而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对不完整或存在问题的部分继续补充完善,不理解的地方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提问,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同时,思维导图以图示的方式呈现浓缩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一方面其展现的图形结构以及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很好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易于对各个知识节点进行复习记忆,另一方面个性化记录的方式以及添加的个人观点易于个体理解与内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比如GitMind思维导图的每个节点都有留言的功能,教师可以对有问题的地方留言纠正或者对有创新性的地方留言鼓励,准确“把脉”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思维导图制作中的亮点,截图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栏目,供大家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包括自主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效果等,以更好地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高职专科学生自学能力较弱,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而翻转课堂则将学生的主体性推向极大化,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引入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文字记忆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记忆力和学习力。思维导图包括中心主题、关键词、各级分支、线条、色彩等多种元素的组合,其绘制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梳理和自我思考的过程。[5]它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从教材找出关键词、建立联系,这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进而建立起知识系统,也提高了学习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分析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关联,促进学生构建联系更为紧密的知识系统。
在翻转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充分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成为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联结纽带。首先,思维导图简洁、形象地呈现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教师借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知识系统,以系统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发展了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其次,思维导图以节点为中心发散的特点刺激着学生的脑神经,不仅能让学生紧紧围绕核心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也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力,而层级结构能够建立清晰的流程,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实践,增强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第三,思维导图的关联结构重视对知识内在关系的呈现,强调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科学求真的态度,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形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教学形式和知识传递,也要向着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能够形象地呈现知识结构、思维过程,将其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发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满足学生职业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