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百花开锦绣
万马起云烟
马的特征是脸长而窄,颈背有鬃毛,腿修长而强壮,有一条长尾巴。看,甲骨文中的“马”字是不是囊括了这些特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马”字逐渐简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马。
马是奇蹄动物,犀牛也是。可你知道如果它俩猜拳,谁赢的几率大吗?答案是犀牛。因为犀牛有三个脚趾,可以出布、石头和剪刀,而马只有一个脚趾,只能出石头。好奇的你一定会问:都是奇蹄动物,为什么犀牛和马的脚趾数量不一样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始祖马也和犀牛一样,是有三个脚趾的。但是马善跑,一个脚趾跑起来可比三个脚趾方便多了,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一直奔跑的马就把另外两个脚趾“丢掉”了。
马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人们将马列为“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之首。几乎所有的古代帝王都爱骏马。秦始皇最爱的战马有“追风”“白兔”等;唐太宗将爱马刻在陵墓的石碑上,希望它们永远陪伴自己,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古代名人也爱马,项羽的“乌 骓(zhuī)”、刘 备 的“的卢”、关羽的“赤兔”,都是响当当的宝马名驹。
人们爱马与马善跑的特点密不可分。其实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马也曾身兼多职。它们既要耕田又要拉车,还需征战。
当人们发现马跑起来速度特别快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交通工具,后来就有了马车。周朝根据马匹的数量,将马车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显示乘车人的身份。天子可以用六匹马拉的车,诸侯及卿则用四匹,大夫用三匹,士用两匹,平民只能用一匹。
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大,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秦汉以前,马拉战车的数量被视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万乘之国是一等军事强国,千乘之国是二等军事强国。
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马牙齿的形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所以要想知道马的年龄,只要看看它们的牙齿就可以了。
杂七杂八说了这么多,故事时间又到了,今天讲什么呢?
晋献公之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时,郑国国君对他很无理。重耳回国继位后,想到在郑国的经历,非常生气,便联合秦穆公,将郑国给包围了。
郑国慌了,赶紧派大臣烛之武去游说秦军退兵,好不容易才化解了这次危机。可不久之后,秦穆公又以帮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到郑国驻守。杞子来到郑国后,发现这里守备空虚,便向秦穆公报告:“我现在掌管着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就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得到消息的秦穆公派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郑国。
一个去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遇到了秦国的这支军队。打探到秦国的意图后,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做了两件事:
他马上派人回郑国报信。郑国国君接到报告后,赶忙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看,发现那里的人已经磨利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找来了杞子,对他说:“你们在我这儿待了这么久,我们已经无法再为你们提供粮食和牲口了,你们还是离开吧。”阴谋败露的杞子等人只好离开了郑国。
另一边,商人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的军队将要经过郑国,派我来犒劳大家。”这个做法让秦国误认为郑国不但已经知晓了自己的计划,还做了充分的准备,突袭计划一定难以成功,于是便在灭掉郑国附近的滑国后返回了。
这就是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它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现用来形容磨利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做好了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