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以“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为例

2022-09-16 02:08王晓燕胡晓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案例育人思政

王晓燕,胡晓琴

(山西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要论述。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即根据不同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即要求文史哲类、经管法类、理工类等不同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目前,高校正逐步将课程思政融入各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仍存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两层皮”、统筹推进不到位,以及未能较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等问题。

资产评估是因市场经济和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覆盖一系列并购、重组、纳税、清算等业务,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资产评估存在天然的专业优势,诸如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仅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建设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资产评估师的资质证书允许在校大学生考取,有助于强化和推动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另外,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发展生态,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以资产评估专业中“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为例,建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由于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借助“互联网+”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梳理,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

育人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核,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是从理论上区别分析二者的内涵与同向同行的辩证关系;二是从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实践探索出发,基于上海高校试点改革的系列成果,对课程思政理论规范思考,逐步成为辐射全国高校的改革“样板”。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聚焦思想政治系列课程,是具有明确政治属性的一系列显性课程,课程思政注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马克思列宁意识形态。

课程思政建设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而高校不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形成。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界定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一是强调“大思政”理念,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三是强调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以价值创造为目标,通过加入思政元素,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企业发展的历程,思考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掌握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学生个人的评估素养,为将来就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框架形态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云平台、云资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网络与平台之间的互通,以及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与交互。具体目标是将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充分提炼,进而建构符合专业属性特点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企业价值评估”课程内容与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密切相关,将热点时事、经济案例、相关法律法规、优秀评估人员先进事迹等内容与课堂知识点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等(见表1)。职业自信体现为聘请资产评估机构专业人员走入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与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教学与职业能力的有效对接;理论自信体现为搜集行业及案例企业资料、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并课堂展示,以及师生互动考评等,实现人文情怀培养与团队讨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与专业的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自信体现为采用班级团队讨论的方式,实现1+1>2等,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体现为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与实习基地论证,实现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念与企业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构的技术平台

要想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丰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就需要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注重应用导向的数据驱动,转变传统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思考的教学模式,融合线上和线下教育方式,诸如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企业价值评估”课程具有时效性特点,因此,应对知识不断进行更新,以大量的历史资料、现实数据及社会案例作为教学资源的支撑。“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资源提供多元化的灵活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式、创新式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借助“互联网+课程思政”平台,将大数据介入课堂,让更多的资源融入课程,形成“师生交互、考试测评、教学反馈”等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

(三)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要素着力点

企业价值评估重点在于评估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的能力。企业价值评估原则中的独立性原则和客观公正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即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中评协的建立和管理会员的诚信档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资产评估程序中强调评估人员应履行调查职责,恰当选择评估方法,勤勉谨慎从事业务,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对于评估报告的沟通反馈要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爱”的体现。另外,将《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资产评估准则》等规章制度植入课程内容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估要点,接触实务工作,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互联网+课程思政”“企业价值评估”要素内容

(四)案例教学是“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升华

案例教学是“企业价值评估”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通过不断的教学摸索,发现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情境再现的功能,是真实评估场景的客观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案例中无形存在,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企业价值评估”知识更加生动、更贴近社会现实,便于学生学习。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大数据等技术全覆盖正在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把代表性案例做成专业软件,通过简单精确的实训即可达到教学目的。其中教学资源处理除了可视化案例以外,还包括课程数据、课件资源、课程思政评分、布置作业和作业讨论等内容,且并不是“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此,应根据“企业价值评估”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资产评估机构实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经典案例。

三、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实施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凝心聚力,强化“互联网+课程思政”认知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形成同向同行、相互补充的全方位教育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建强教师队伍,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校教师应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努力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而这迫切需要相关激励监督机制的完善。首先,学校和政府部门要予以相关的配套支撑,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其次,要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这就需要努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思政团队研讨制度,定期研讨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元素,整合资源,形成不同学科合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后,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评选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示范课堂和典型案例,建立常态化的课程思政考评和监督检查机制,把建设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基层教学组织评价和学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观测点。

(三)依托“互联网+”丰富平台内容

“企业价值评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体应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突出的应用性、操作性等特点。由于企业产权交易复杂多变,重视课堂素材选择、案例选择、活动安排等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案例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另外,随着评估行业执业范围和服务领域的日益拓展,依托“互联网+”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拓展课程的每个环节。“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知识点多,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挤压本就紧张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互联网+”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平台,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有利于“企业价值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实时性,提高课堂利用率。

猜你喜欢
案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