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如何推进“链长制”?将视角扩大到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全景中,答案便清晰起来。
5月19日,中央企业“链长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总结了“链长”建设成效,部署了下阶段重点工作。
下一步,如何推动“链长”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会议提出,要强化科学谋划,结合企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把准方向重点,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技术清单,不断增强关键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强化链式思维,优化产业生态,积极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研发人才和资源集聚,组织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度交流、优势互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强化统筹联动,将“链长”建设工作与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结合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透过本次会议传递出的信号,可以发现,对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而言,所有的方案、措施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国有企业勇当“链长”,就是要融通产业链全链的资源要素,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原来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只是合同关系,现在是坐在一条板凳上共同面对市场”,业内人士这样描述重组后在产业链中受益的企业。
5月9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与能源产业物联网及新零售公司能链重组,就是补链强链的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际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持有国际资质100余项、国家级政府机构资质300余项,也是唯一一家冠以“中国”字头的以“检验鉴定、认证、测试”为主业的第三方跨国质检机构。集团已构建起具备国际公信力的专业资质体系。
能源物联网及新零售公司能链,以能源行业大中台,赋能行业参与各方,连接超过2万多座油站、数十万根充电桩,服务上亿用户,构建了独特的“连接即服务”体系,推动了能源行业数字化、去碳化、品牌化发展。
两家公司的重组,可以充分发挥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优势,在新能源领域探索形成国企民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范式,更好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中检能链董事长刘志腾表示:“中检能链是能源变革的新形势下,国企与民企深度融合的代表。中国中检和能链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相信此次合作将在技术、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以专业、严谨、开放的姿态,为能源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检能链成立后,将为能源行业提供更加系统化、标准化的检测、认证与评价服务。其中,在上游供应链环节,包含油品质量检测、橇装认证等服务。在能源零售终端方面,为加油站提供包括星级评价、安全环保评估等相关服务,为充电站提供包括设备检测、产品价值鉴定、星级评价等相关服务。在能源消费环节,相关服务包括商品保真溯源、商品质量评价等。在绿色低碳方面,与碳中和相关的服务包括企业碳核查、零碳项目评价、双碳培训,储能相关的服务则包括电池寿命评价等。
多年来在能源行业的实践,中检能链形成了从生产、输送、储能、消费到回收的完整产业布局。如今,其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至检验认证服务领域,构筑起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
自2021年初以来,国企重组动作频频。无论是合并重组还是兼并重组,都强调把握新阶段特点,在产业链竞争力上见实效。
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表示,国企重组的目的,不是一般意义上把规模做大,而在于扎实做好业务协同和管理提升,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深度调整。提高国企重组效益,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竞争力。这是国企兼并重组的目标,也是重要着力点。
2021年,为提升稀土、电力装备行业集中度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了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
2021年4月24日,中国电子牵头成立PK体系生态联盟,联合国家管网、中国通号、中国华能、中国华电等央企兄弟单位发布“护航央企数字化转型倡议”,并发布了PKS安全先进绿色计算白皮书。未来,该联盟将为数字化转型应用提供基础计算能力的无缝衔接,为安全先进绿色计算产业和各行业搭建常态化长期化平台。
2021年底,在世界钢铁协会的见证下,由中国宝武发起,鞍钢、中国五矿、中国钢研等中央企业紧密协同,联合国内外其他58家单位成立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联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凝聚全球冶金生态圈可持续发展强大合力,搭建全球开放共享合作平台,共同探索低碳转型技术方案和路线图。
一年多来,国有企业重点聚焦“四条路径”,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上做好系统谋划,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了支撑者、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国资委规划局负责人认为,中央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视角向产业链视角转变,从关注短期经济价值创造向夯实产业链基础逻辑转变”等一系列转变,履行了使命担当。
进入被称为数控机床“心脏”的电主轴领域仅10余年,昊志机电替代了95%以上的进口产品;瑞松科技为广汽丰田“量身定制”的自动化焊装生产线,52秒下线一台车,10秒完成不同车型的切换……在广州,一个世界级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没有密布的外资品牌竞争,坐拥广阔的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市场,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自主品牌在产业链全链条上蓬勃生长。
2020年,广州市牵头联合深圳、佛山、东莞打造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通过实施集群强链、创新引领、融合赋能等举措,广州正与湾区城市紧密协同,培育世界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表示。
“先天不足、后天培育、满天星斗、韧性极强,这是整个广东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特点”,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负责人表示。那么,如何克服产业链条的“先天不足”?
陈键华表示:“近年来,广州市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强化政策支撑,一方面加大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另一方面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逐步构筑起了较为完整的智能装备产业链,支撑和辐射着广州2万亿元乃至广东14万亿元工业生产体系。”
提高国企重组效益,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竞争力
经过精心培育,广州3000余家智能装备企业已形成齐全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值近1400亿元。其中既不乏广州数控等上游数控机床与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龙头,又拥有巨轮等一大批中游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自主品牌。在下游细分领域系统集成方面,更培育了明珞、瑞松等一批在焊接、装配、喷涂等制造各环节具有突出技术优势的企业。
近期,广州又引入了精雕、新松两大龙头企业,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关键环节补链,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
汽车是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走进广州开发区内的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汽车行业各大客户定制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广汽乘用车打造的地板总成自动化生产线,首次实现了全生产线无人化生产;为广汽新能源打造的车身柔性智能焊装生产线,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凭借领先的汽车智能装备技术实力,瑞松接到了众多知名品牌抛出的橄榄枝。
距离瑞松智能科技公司仅半小时车程的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瑞松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在这里,电主轴产品是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目前产销量全球第一。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端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同样也替代了进口产品,在珠三角地区汽车、3C电子等制造领域大显身手。
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正是这样深植于珠三角地区发达制造业的广阔应用场景中,不断生长、延伸着产业链条。陈键华表示,珠三角地区的智能装备产业链已不可分割。广州牵头联合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正以产业链条构筑为主线,协同打造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目前,四地上下游产业链高效协同、错位发展效果显著。
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不能被“卡脖子”。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政策是这里的一大亮点。
“首台(套)是首次突破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指标的装备,往往面临推广难题”,陈键华介绍说,自2018年起,广州在落实国家、省首台(套)政策的同时,启动了市级扶持政策。一方面对试用装备产生损失的用户提供保险补偿;另一方面对首台(套)装备按套、台、件的销售价格给予最高50%的推广奖励。截至2020年,广州共有136个项目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超5亿元。
2002年,昊志机电刚进入被称为数控机床“心脏”的电主轴领域时,国内市场的电主轴几乎全靠进口。而今,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我们已把95%以上的进口产品替代掉,扭转了高端数控机床电主轴受制于人的局面”,昊志机电董事、执行副总裁雷群说。
在政策激励下,广州智能装备企业积极投身创新产品研制并推广应用。近3年,广州获得省、市补贴的44家企业的首台(套)装备累计销售额达48亿元。
在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过程中,中央企业表现尤为亮眼,建设了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高质量现代产业链集群,充分发挥了产业主导优势,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电投集团正式发布的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品牌、世界先进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通过设计工作牵引制造企业能力提升,又通过制造过程的经验反馈反哺设计水平提高,在相互作用、共同成长中,建成了先进的三代核电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供应体系。
中国一汽联合兵装集团、东风汽车成立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前瞻与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智能底盘、绿色动力和智能网联3大领域,实施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八大共性技术突破工程。
中国宝武聚焦绿电制氢、近终型连铸连轧、二氧化碳碳捕集和封存、资源化利用等低碳创新重点方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全球钢铁业绿色低碳技术发展。
中国商飞建设大飞机创新谷,搭建大飞机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中国船舶建设青岛海西湾造修船产业集群,瞄准造船与修船结合、总装与配套结合、产学研结合……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价值链短,但数量占据企业总数的90%以上。而国有企业作为链长,就需要把小散资本集聚起来,辅助支持创新和分散风险,融通带动产业链全链的资源要素,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发展,达成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强调,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要依据产业链分工,主动承担应有责任,共同做好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和上下游协同,有效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发展。
中国电子副总经理陈锡明表示,在中国电子所在的产业链条中,有些企业非常小,但处于核心连接的位置,因此需要保证这样
国有企业应把产业图谱作为固链补链的重要指南
XXX的企业稳定运行,而这正是“链长”的职责所在。他说:“‘链长’需要对整条产业链的堵点、卡点、痛点进行梳理,然后用市场的方法进行解决,比如通过产业基金对链上企业进行注资,或是锁定企业相关产品,提前下订单,使得产业链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链长”的融通带动作用,中交集团副总经理孙子宇也深有体会。他表示,过去中交集团在全国有2000多家钢材供应商。近年来,集团通过搭建采购平台,构建算法,对供应商的销量、客户评价等指标进行评估,把供应商从2000家精简为60家。“能达到这样的成果,就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提升了中交集团的采购质量和效率,也带动了供应商的进步和发展。”
在厦门,一家“天马”入驻,带来了超过50家的上下游企业。众多的关联企业,反过来又推动平板显示业,成为厦门一条千亿产业链。
这就是产业集聚的效应。
厦门发展先进制造业,呼唤“参天大树”,期待能有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而其破解之道,就是做强产业的“链条”——让厦门产业集群现代化发展水平更高、链条更长,让更多的企业间互为成品、半成品,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而其中的“领头羊”,正是国资国企的力量。
近年来,深圳、合肥、珠海、厦门等地的地方国资平台以市场化投资来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如合肥国有资本引领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投融资模式,已被总结为“合肥模式”,即通过政府主导,依托国资国企平台引领,通过“以投带引”的方式,引入众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落地。
“我们也将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践行国企责任担当,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推进资本招商。”厦门国贸控股集团负责人表示。
在陕西,“链长”的合作更多地体现为国企民企各有所长、各领风骚。自去年6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以来,确定了23条重点产业链及“链长”。
去年9月,陕西省工信厅公布了第一批的333家产业链重点企业,还确定了“一链一行”,为其匹配了相应的“金主”。
今年7月19日,陕西省工信厅公布了第一批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拟遴选名单,23条重点产业链共有75户“链主”,其中28家国企、47家民企。在重卡、乘用车等领域,陕汽集团和法士特等国有企业做链长,而在光子产业、半导体集成等领域,则由炬光科技(688167)、莱特光电(688150)等优秀民营力量担当主角。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表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资股份组成了共同融合、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因此在建设现代产业链链长过程中,央企应与民营企业差异化定位,共同合作。
毕竟,市场不会自动“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从国家层面来说,传统产业链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世界经济加快向数字化转型,必然推动产业链发生格局性变化。
从国家层面讲,拥有全套产业链,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健和强大的抵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