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清 李军伟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2.中建四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800)
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及拓展理论的支持下,国际贸易和企业生产率关系愈加密切。其中,企业生产率的自我选择机制能够增强国际贸易发展活力、企业生产率宏观调控赋予国际贸易发展动力、企业生产率FDI选择增加国际贸易发展潜力。企业生产率和国际贸易交易市场息息相关,在国际贸易交易市场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会优先获得市场的认可权,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和技术支撑容易被市场淘汰,这符合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的要求。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和企业生产率有了硬性的连接关系。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企业需要优化生产技术,提高国际贸易交易效率。
在分析国际贸易和企业生产率关系时,需要引入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中,企业存在发展差异。国际贸易是一种较为稀少的企业行为,并非国家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国际贸易,即使是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异。[1]
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有两种基本假设。第一种假设是假定产品具有连续性,为差异化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生产率具有异质性,而且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可替代性。例如:A、B两个企业都生产同一种食品,由于A、B企业存在劳动力成本及企业的市场选择差异,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就具有了差异化特征。另外A、B两个企业的生产率也不同。A企业生产率高,B企业生产率低,那么这两个企业就在生产率层面上产生了异质性,其生产出的产品价格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别。A企业的生产率高,其产品的生产价格较为低廉。B企业生产率低,其需要较高的产品价格来弥补生产过程中的沉没成本,这样一来企业所生产的差异化产品就具有了价格上的差异。[2]在后期A企业和B企业生产的产品共同投入市场,由于消费的趋利性,消费者会自主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产品,这使得生产率较高的A企业在市场中占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后期若B企业的生产率得以提高,那么B企业的产品价格会降低,由于B企业产品价格较为低廉,消费者会自主选择购买B企业的产品,B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由此一来,A企业和B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生产率和价格上的差异而产生可替代性。
第二种假设是假定企业具有连续性,而且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此过程中企业具有相同的固定生产成本,那么可变生产成本就会随着生产率提高而降低。例如:A企业和B企业在生产食品产品时,没有应用科技手段只使用了人力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A企业和B企业的固定生产成本相同,它们都只需要承担起基础的人力劳动费用即可。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A企业和B企业的产品产出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每一件产品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成本,所以A企业和B企业所获得的销售利润就会越来越高,企业的生产资金越来越充沛,在后期企业可以将这些不同的资金流投入产品生产过程中去。[3]在后期A企业和B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可变成本会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如此一来,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生产相同产量产品所需的劳动力就越少,进而成本就越低,利润也就越高,可变成本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
综上,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有两种基本假设:首先,假定产品具有连续性,每个企业都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且生产企业的生产率具有异质性,那么这些产品是可替代的;其次,假定企业具有连续性,且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单一的劳动力要素,企业的固定生产成本相同,此时企业可变生产成本会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
在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论从企业生产率的角度上进行了拓展。拓展理论包括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贸易边际调整、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贸易自由化、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FDI选择等内容。
由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作用,企业的生产率存在高低差异。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丰沛的收益,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会逐渐退出国外竞争市场转而投向国内。这种生产率的异质性使得不同企业的国际贸易参与率有一定的差异。另外,由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问题的作用,非对称贸易障碍对贸易国间贸易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贸易障碍会通过国际贸易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影响贸易流的变动。
集约边际是指贸易交易临界点,在该点企业国际贸易的投入成本与收益相等,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量投入单位所达之点正是集约边际点。简而言之,集约边际强调的是国际贸易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如果国际贸易的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那么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企业在整个贸易活动中有亏损,此时企业国际贸易就具有集约边际效应,集约边际是保证企业盈利的临界点。广延边际是指当预期未来利润不变时,随着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加,企业进入不同市场的固定成本并没有改变。[4]但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价值不断增加,市场所需要的交易成本也相对增加。综上所述,广延边际强调的是价格的变化引起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涉及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以及厂商的进入退出决策,而集约边际是保证企业盈利的临界点,强调的是价格变化引起的供给者和供给量的变化。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要求下,贸易障碍会通过国际贸易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影响贸易流的变动。在此过程中,外贸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达成平衡,由于成本和收益不断变化,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也会不断变化,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给者和供给量变化,企业会根据产品的价格实时调整产品产量,以此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广延边际的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如果市场中的企业量过于饱和,那么市场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大。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贸易障碍问题,若在贸易边际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合理地调控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就会使得产品价格过高或过低,在此过程中产品的市场环境竞争力不断加大,贸易障碍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和出口成本固定的基础上,贸易障碍会通过国际贸易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基于此,相关的企业必须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角度出发,对自身的对外贸易进行边际调整。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贸易自由化会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贸易交易时间的不断增加,企业的生产率也在匀速增长,而一旦到达了贸易自由化点,那么企业的生产率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在贸易自由化后企业的生产率也在不断增长,但相较于自由化之前增长幅度放缓,如果企业持续践行贸易自由化策略,则企业生产率会持续增长。
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会影响企业的贸易自由化进程,贸易自由化具有产品种类效应,通过这一效应体系的作用,贸易自由化能够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可消费产品种类数量的方式使某一企业受益。[5]另外,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是某一企业获得贸易利益的来源,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率存在高低差异。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外贸交易市场环境的竞争力,使得高生产率的企业在市场中越活跃,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则会被淘汰,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稳定外贸交易环境,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外贸收益。因此,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可以促进外贸市场的自我调节。在此过程中,外贸企业需要践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以产品种类效应为依托,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可消费产品数量的方式来有效地增加企业出口量。
现阶段,贸易自由化也符合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贸易全球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遵循贸易全球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相关的外贸企业需要践行贸易自由化原则,积极和其他外贸企业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另外,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贸易自由化也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外贸交易的过程中,生产率低的企业不断被淘汰,而生产率高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这一类型的企业会自主探寻高效化的节能生产方案,以此在节约固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产品产量,进而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然会探寻出节能化的生产方案,以此来节约固定生产成本,而这也恰好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综上,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国际贸易自由化会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贸易交易时间的不断延长,奉行传统贸易以及贸易自由化的企业生产率有一定的差别。贸易自由化符合全球化的贸易发展要求,同时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贸易自由化能够鼓励企业探寻出节能生产方案,这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
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和企业的FDI选择有一定联系。FDI是指外商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些外资企业通常会将资本投放到其他国家的外贸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给予国外企业相关的资本支撑,国外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在FDI选择模式中,外资企业对他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经营控制权。[6]FDI有三种跨国投资方式:第一种是在国外直接建立一个新的跨国公司,该过程被称为绿地投资。绿地投资需要国外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在后期企业可以将这些资本投放到国外贸易市场中,以此来构建跨国贸易交易企业。第二种是建立跨国合资企业,也被称作联合经营。相关企业需要认缴合资资金,和国外的外贸企业相互合作,以此创建出联合经营的贸易形式。第三种是跨国并购,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收购国外的其他贸易企业,以此完成企业并购过程。
这三种不同的FDI选择模式和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息息相关。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强调的是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生产率高的企业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些企业资本雄厚,在后期企业可以跨国投资。在此过程中,这些资本充足的企业在跨国投资即FDI选择上拥有最直接的话语权,其能够自主选择投资方式,可以是绿地投资,也可以是联合经营或者跨国并购。通过合理的FDI投资选择,外贸企业的贸易交易活力有所提高。而对于那些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来说,企业不能创造出较高经济效益,这一部分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在进行FDI选择时会受到资金层面的制约,企业不能及时认缴资金进行投资,使得这一部分企业在外贸交易中话语权较小,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不足。另外,对于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来说,其在外贸交易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国际贸易交易的运输成本过高,生产率低的企业水平规模、经济收益较小,因此,这一部分企业为了减轻运输成本压力,通常会倾向于用对外投资的销售来替代出口,但是由于生产率的制约,这部分企业不能及时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企业缺乏相对应的资金支撑,这使得生产率低的企业容易陷入外贸交易困境。综上,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及时根据生产率的要求来自主进行FDI选择,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绿地投资模式、联合经营模式或者是跨国并购模式来进行跨国投资,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及拓展理论的视域下,国际贸易和企业生产率具有紧密联系。首先,企业生产率的自我选择机制能够增强国际贸易发展活力,其次,企业生产率宏观调控赋予国际贸易发展动力,最后,企业生产率FDI选择增加国际贸易发展潜力。
企业生产率自我选择机制能够增强国际贸易发展活力。依托于出口退税,外贸企业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同时企业利润增加。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将资金投放到生产过程中,以此来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率。[7]另外,“外向型”龙头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发展模板,其他企业可以学习“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经验,通过提高产业技术密集度及工作效率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国际贸易发展活力。
1.出口退税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活力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及拓展理论的基础上,企业生产率具有自我选择机制,自我选择机制对企业的实力要求较高,需要具有较多现金流量才能达成生产率的自我选择需求。在实际的贸易交易过程中,企业生产率和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密集度及劳动力成本息息相关,国际贸易企业可以自主改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以此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完成国际贸易企业生产率自我选择过程。基于此,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生产率自我选择性来增强国际贸易发展活力。
出口退税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企业所获取到的交易利润也相应增加。出口退税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出口退税的支持,企业能够实现生产率的自我选择过程。在此需要强调出口退税的概念,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交易中返还企业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通过出口退税的支持,国际贸易企业生产成本有所降低,早在1985年,中国就开始恢复并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在多年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出口退税能够降低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大部分国际贸易企业的出口沉没成本得以降低。同时,较高的出口退税率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出口市场中设置充足的资金预算,在后期企业可以将这些资金投入产品销售中去,通过丰富销售渠道的方式有效地增加产品在出口市场中的销售额,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出口退税也符合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和贸易边际调整理论拓展需求。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国际贸易企业能够调控好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达成平衡。在后期企业可以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交易活动进行边际调整,有效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目前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企业生产率自主选择的灵活性有所增强,但当前有一部分企业无视市场交易环境,利用出口退税政策来骗取退税,以此获得不正当的资金收益。在此过程中,这些企业会伪造退税凭证,并且会打通海关、工商等部门获得更多的退税收入。与此同时,出口骗税导致更多低生产率企业涌入国际贸易交易市场,这部分企业需要申报出较高的出口价格才可以骗取较多退税,而较高的交易价格容易扰乱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因此,中国应该出台更为严苛的国际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有效地避免出口骗税现象,防止一些低生产率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设置过高的商品价格,扰乱市场秩序。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交易市场的监管,出台切实可行的监管政策,有效地规制企业的生产交易活动。
2.“外向型”龙头企业分享发展经验,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活力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及拓展理论的基础上,中国需要大力培育出一批“外向型”国际贸易龙头企业,鼓励这些龙头企业将他们的生产率维稳经验分享给其他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以此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活力。在此过程中,这些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地协调好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此达成成本和利益的相对平衡。
中国可以优先建立起不同产业的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示范区内相同产业的企业可以相互交流贸易心得。由于示范区内的企业国际贸易生产率都较高,因此不同的外贸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利共赢。与此同时,示范区可以以不同产业为依托,形成不同层次的创新产业布局。例如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示范区可以设置“3+1+1”产业发展模式。该产业布局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将三种不同产业相互融合,同时应用绿色发展理念来有效地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另外在农业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内,企业可以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分析,这样一来,不同企业都能够学习到农业产业的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理念。除此之外,工业国际贸易产业示范区可以大力推行工业物联网体系,鼓励高生产率企业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工业生产,提高企业的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工业物联网需要将物联网技术和AI技术相互融合,在目前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逐渐增大,由图1可知,2016—2021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中,2016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有36.2亿元,2017年增至53.8亿元,2018年达到80.8亿元,2019年增至124.1亿元,2020年达 到193.71元,2021年增至305.7亿元。从增长率看,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增长率在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23.2%增至2021年的57.8%,由此可见,中国贸易交易市场对于AI芯片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此,在创设龙头企业先行示范区时,可以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积极应用AI技术进行产业生产,以此提高企业生产率。在此后,政府部门需要鼓励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积极和示范区内的高生产率企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强化高生产率企业的龙头带动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能够获取到相对应的贸易交易知识,进而提高其后期的贸易交易质量,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率,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图1 2016—2021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在国际贸易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及贸易自由化拓展理论的支持下,政府会通过补贴分配机制来赋予国际贸易发展动力,以此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经济压力。目前,中国大部分贸易产业都践行了数字化发展原则,数字经济规模逐年增大。由图2左图可知,2014—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及GDP占比中,2014年数字经济规模只有16.2万亿元,2015年增至18.6万亿元,2016年达到22.6万亿元,2017年增至27.2万亿元,2018年达到31.3万亿元,2019年增至35.8万亿元,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从占比来看,2014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率为26.1%,到了2015年增至27.5%,此后逐年增长,一直到2020年达到38.6%。由此可见在2014—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不断增大,数字经济GDP占比不断增加。由右图可知,目前各个不同的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2019年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只有37.8%,2020年增至40.7%,2019年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只有19.5%,2020年增至21%,2019年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8.2%,2020年增至8.9%。综合来看,数字经济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基于此,政府在对企业生产率进行宏观调控时,应鼓励国际贸易企业提高贸易交易的数字化水平,适当地融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不同的新式化技术,以此来提高企业的产业生产率。在应用补贴分配机制对企业生产率进行宏观调控时,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国际贸易企业分配评估机制,政府需要对国际贸易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那些生产率较低或者是在国际贸易交易中有亏损但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可以适当地进行补贴。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外贸政策手段和资源分配手段保证这一部分企业的发展活力。
图2 (左)2014—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GDP比率;(右)2019—2020年各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及其拓展理论的支持下,企业需要自主选择可行的FDI投资模式,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投资跨境电商平台,通过平台的助力作用来增加产品出口额度。另外,企业需要践行“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质量。
1.投资跨境电商平台,提高国际贸易发展动能
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及其拓展理论的支持下,企业需要自主选择可行的FDI投资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绿地投资、联合投资或者是跨国并购来增强发展动能。在自主选择FDI运行模式时,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在国外投资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国际贸易大型企业可以直接和国外的跨境电商平台合作,获取到信息推广权,国外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优先将企业产品推送到消费者的主页中去,以此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另外中国国际贸易企业也可以自主研发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平台需要以自建站的形式来运行,有效地节约企业国际贸易交易成本。
在选择FDI投资模式时,国际贸易企业需要从生产率的角度出发,节约生产过程中的固定成本,以此来获取丰沛的收益。国际贸易运输成本一般较高,若企业选择投资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就意味着企业选择跨境电商国际交易模式。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在逐年扩大,由图3可知,2016—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中,2016年跨境电商出口物流额有3157亿元,2017年增至3980.7亿元,2018年增至5171.5亿元,2019年达到7017.9亿元,2020年增至12935亿元,2021年达到16110.7亿元。预计2022年结束之后,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将会增至20072.4亿元,2023年将会达到25510.9亿元,2024年将会增至31018.3亿元,2025年将会达到36279.2亿元。2016—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3%,2021—2025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企业需要承担起高额的国际贸易运输成本。基于此,国际贸易企业有必要在投资建立跨境电商自建站平台时自主设置出跨境电商物流运输体系,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和国际航运企业合作,互利共赢。如此一来,国际贸易企业对国外跨境电商平台物流体系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同时企业也能够节约大量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图3 2016—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行业规模
2.践行“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质量
在企业异质性和FDI选择的支持下,企业需要践行“走出去”战略。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超过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劳务合作大部分集中在亚洲。中国与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增速最快。另外,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国家的重工企业获取到更多发展机遇,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资源类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主力部队。基于此,国际贸易企业需要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有效地选择不同的FDI投资模式,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质量。
另外,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中国有必要践行“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需求,新冠肺炎疫情环境对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在2000—2022年这22年时间内,世界商品贸易量在不断变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世界商品贸易量大幅下跌。在乐观形势下,强劲的国际贸易交易活力会使得世界商品贸易量回归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是在悲观形势下,世界商品贸易量只能有部分恢复现象。
因此,在全球新冠肺炎不确定的环境中,中国需要鼓励国际贸易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同时,政府需要给予这些不同的国际贸易企业一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首先,政府可以成立专项资金来活化国际贸易企业的现金流。政府可以设置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中国从事国际贸易企业积极对外投资,提高企业经济发展活力。其次,政府可以出台信贷支持政策,将融资性对外担保改成余额控制的形式,为国际贸易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便利。再次,政府需要建立高效的税收政策,有效地保障国际贸易企业交易权利,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交易税收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来有效地减轻国际贸易企业的经济压力,通过税收优惠的支持,国际贸易企业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在后期能够将更多的生产资金投入国际贸易生产过程中去,以此来提高产品的出口量,企业国际贸易生产率得以提高。最后,政府需要出台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给予国际贸易企业一定的保险基金,保障更多的国际贸易企业能够真正“走出去”。通过保险政策的支持,中国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交易事务。综上,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需要鼓励国际贸易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同时政府需要给予这部分企业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设置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国际贸易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活动,以此优化企业的资本积累。政府还需要出台信贷支持政策,将融资性对外担保改成余额控制的形式,建立国际贸易企业信贷支持信用评估体系,优先给信用较好的国际贸易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其次,政府还需要建立税收支持政策,保障国际贸易企业的税收权利。最后,政府需要建立保险支持政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不同国际贸易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现阶段,学者对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内容进行了拓展研究,突出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这一层面的内容,而这也和笔者的研究内容相互契合。在企业异质性国际贸易拓展理论的观点中,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贸易边际调整、贸易自由化及FDI选择都有相应的联系,基于此,相关的国际贸易企业需要探寻出优化的贸易发展方案,增强国际贸易和企业生产率的联系。在实际的贸易交易过程中,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应用高效化的生产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相信在未来中国有更多企业能够真正走出国门,从事国际贸易交易,创造出更高经济效益。同时,培养更多的国际贸易交易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根据现行的国际贸易交易境况提出相对应的交易举措,提高企业国际贸易生产率,提高企业发展活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