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白粉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2022-09-15 04:51钱为杨倩雯王丹蒋迪
安徽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芙蓉分生孢子白粉病

钱为,杨倩雯,王丹,蒋迪

(1.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安徽 黄山 245899;2.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白粉菌目植物病原真菌大多数以无色、透明、有隔的菌丝体在寄主的表面生长,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多出现在高等植物上。该病原菌依靠菌丝特化所形成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在寄主表面经常会产生由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以及菌丝体组成的白色粉末状物。

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也叫拒霜花、芙蓉花,是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它的原产地在湖南,如今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也有栽培[1-2]。木芙蓉对土壤要求不高,即使在贫瘠土地也可以生长,但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其花、叶均可入药,花具有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等效果,常被用来治疗痈肿疮疖[3-4];叶在药理上也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病毒、镇痛消炎及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等[5]。木芙蓉常见病虫害主要有角斑毒蛾、小绿叶蝉、白粉病、朱砂叶螨等[6],其中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不仅危害叶片,也会危害嫩枝,发病严重时常会导致植物生长衰弱、叶片枯萎变黄。白粉病菌专性寄生在木芙蓉上产生白粉病,它不仅大大降低了木芙蓉的观赏价值,而且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7]。本文以黄山市屯溪区感病木芙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木芙蓉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发病症状、流行特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后续的白粉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地概况

屯溪区为黄山市辖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于白际——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8]。属于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选择屯溪区文峰公园和黄山学院率水校区听松湖边,以靠近水边、小路的木芙蓉为调查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分别在每个调查区域随机选取5株木芙蓉作为样本株,对每一个样本株进行标记,从木芙蓉感病初期开始记录,每隔5 d观察一次木芙蓉的发病状况及叶面病斑分布情况,并拍照记录。依据病斑面积占整枝叶面积比例进行分级,以此确定木芙蓉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木芙蓉白粉病的分级标准

病情指数=∑(各病级代表数值×调查叶片数)/(最高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叶片数)×100[9]

2.2 病原菌鉴定

春末夏初,在调查区域进行叶片采样,将采集的样本放入自封袋,于4℃中保存;秋季调查并采集病原菌的闭囊壳。将样本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闭囊壳的基本形态;将样本上白粉菌的闭囊壳用工具挑取到载玻片上,以水为浮载剂,盖上盖玻片放置于Zeiss荧光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闭囊壳及附属丝的形态,并对闭囊壳的直径和附属丝的长度进行测量;用解剖针轻轻压一下盖片,挤压闭囊壳直至其慢慢破裂,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子囊数目和形态。

2.3 发生规律研究

从2020年3月开始对调查区域内发生白粉病的木芙蓉进行观察,每15 d观察一次闭囊壳产生、存在的时期及闭囊壳形态,研究木芙蓉白粉病菌的越冬方式。

仔细观察调查区域内木芙蓉的生长环境,不同时期降水及温度对病害发生状况的影响,研究白粉病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病状况

观察发现,木芙蓉白粉病主要发生于植物的叶部,叶正面多于叶背面,患病植株的叶部初期表面呈块状褪绿,之后叶片表面出现白色霉点(图1a);霉点逐渐扩展为霉斑,在适宜条件下,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个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霉层)(图1b);发病后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直至黑色(图1c)。

图1 木芙蓉白粉病发病症状

在木芙蓉白粉病发病早期,叶片上多为零星的白色小点,之后病斑扩大,发病后期,调查区域的病情指数达到60%以上。秋雨期是发病高峰期,随着降雨增多,木芙蓉白粉病病情愈加严重,发病植株也随之增多,调查区域内的木芙蓉90%感染了白粉病。

3.2 病菌鉴定

据观察,菌丝体在叶的两面生,多为正面生,少为背面生;闭囊壳散生,偶尔两两聚生,形状为近球形,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闭囊壳成熟前为白色,成熟后变为黑色(图2),显微镜下闭囊壳为红褐色,直径85.61~91.78μm,闭囊壳表面很多纹路,与足球表面相似,闭囊壳周围有互相缠绕的附属丝,附属丝多为3~6根,无色透明、丝状、粗细不均匀(图3)。挤压闭囊壳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子囊数量为1个,呈卵圆形(图4、图5),结合参考文献初步确定木芙蓉白粉病的有性态病原菌为木槿生单囊壳(Sphaerotheca hibiscicola)。

图2 闭囊壳

图3 闭囊壳及附属丝

图4 子囊

图5 子囊

3.3 发病规律

白粉病以菌丝体、闭囊壳在残枝落叶上越冬,孢子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孢,产生附着丝,侵入叶片细胞,形成吸器,从气孔侵入到叶部组织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分。菌丝上垂直着生短形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成串生长在分生孢子梗上,从顶端向下逐个成熟脱落,随着气流的变化在新生的叶片、枝条上再次引起侵染,后期进行有性繁殖产生闭囊壳,闭囊壳成熟后产生子囊孢子侵染植株(图6、图7)。

图6 分生孢子成熟脱落

图7 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

木芙蓉白粉病每年发生期为4~11月,会发生再侵染。由表2可知,木芙蓉白粉病每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而11月的白粉病在全年中的危害是最严重的,12月以后白粉菌不再侵染。

表2 2020年木芙蓉白粉病的发病情况

4 结论

(1)木芙蓉白粉病属于较为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植物叶片,既影响木芙蓉的观赏,又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叶片是木芙蓉药用价值最高的部位,一旦被病害侵染,则不能应用于临床等研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木芙蓉白粉病病害的研究极为必要。

(2)木芙蓉白粉病病原为木槿生单囊壳,它专性寄生在木芙蓉上,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危害性最大。其对温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很容易造成木芙蓉白粉病的流行。

(3)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木芙蓉白粉病闭囊壳及附属丝的形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经过与李婷婷等[10]的结果相比,闭囊壳形态皆为近球形,但是本文所观察到的闭囊壳直径偏小,其原因可能与栽培地点或气候环境有关。

5 讨论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木芙蓉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应用多系品种、多抗品种和水平抗性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将多个垂直抗病性不同的品种在病害流行区进行搭配种植,利用寄主抗病基因的空间布局,来控制气流传播的病害。根据病原物小种区系分布,在病害流行区轮换种植不同抗性品种。

5.2 化学防治

主要通过抑制病菌的生长发育如附着孢的形成或病菌的产孢。早春发芽前喷3~5 Be°石硫合剂或甲基托布津稀释液处理地面落叶和枝干,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前期选择使病菌不容易产生抗病性的药效高、低毒的生物农药喷洒,生长期发病可喷70%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交替使用各种农药以避免木芙蓉植物对这些农药产生抗药性。

5.3 物理防治

物理手段也是防治木芙蓉白粉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对木芙蓉的整形修剪和水肥管理,及时清除林地内病叶、病枝等,可有效防治白粉病病原菌的传播和蔓延。加强林内卫生条件管理,维持合适的湿度和通风透光条件,有助于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力。

猜你喜欢
木芙蓉分生孢子白粉病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木芙蓉研究进展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鸡 妈 妈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这些花儿爱变脸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