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陈奕馥,袁海英,汪芬华,徐云霞,钱 健,施 琴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杭州 311100)
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女性乳房疾病,常见于育龄妇女,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其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疾病的首位,并且在近些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越来越趋低龄化[1-3]。乳腺增生症病因是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由于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从而导致正常乳腺结构出现紊乱。疾病的临床症状:①乳房疼痛;②乳房肿块;③乳头溢液。乳腺增生症在中医学中属“乳癖”范围,“癖”是形容气机不畅,肝郁脾虚是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基本病机[4]。一般成年女性乳腺增生发病率80%~90%,多数比较轻微,严重者出现周期性疼痛或者乳腺肿块。因乳腺增生与女性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乳房周期性或不休止的疼痛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故正确的治疗及心理疏导十分重要。为此,选取我院乳腺科门诊乳腺增生症患者,分别进行中药溻渍和局部热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选取我院2019—2020年乳腺科门诊乳腺增生症患者66例,年龄22~48岁,病程3~18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平均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所有入组患者统一进行乳腺疼痛评分,并予乳腺B超检查,观察有无影像学改变,做好记录。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明疾病的病因、病理、发展与转归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使患者对乳腺增生症获得一定认识,从而能够帮助患者做到心理上的减压,进而主动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战胜和克服疾病的信心。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适量运动。
对照组热毛巾局部热敷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乳腺疼痛评分,复查乳腺B超,观察影像学改变。
观察组采用中药溻渍,处方:柴胡9g、郁金12g、香附15g、预知子12g、青皮9g、陈皮9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2g、丝瓜络6g、乳香9g、没药9g、黄药子15g、海藻30g、昆布30g、川芎9g、橘络9g、浙贝15g。上述中药共研细末,凡士林调匀。于月经前2周予中药溻渍治疗,同时予神灯(中芝生物灯,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照射[3-5]。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再次观察。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情绪变化、月经异常、腰膝酸软、胸肋闷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肿块大小的测量及统计于月经干净后7d进行,以最大肿块直径计算。全身伴随症状中的情绪变化、月经异常、腰膝酸软、胸肋闷胀症状,每项进展计3分,改善计2分,恢复正常计1分。
乳房的疼痛程度情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定:0~10数字强度分级法[6],疼痛程度越高,评分越高。
参考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标准[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疼痛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有效率比较
中药溻渍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经过皮肤渗透达到对药物吸收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该方法是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药物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热能加速乳腺局部血液运行,促进药物吸收。心理疏导可以改善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抗病信心,从而缓解疼痛[6]。
神灯治疗仪理疗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红外线以促进局部的温度升高,这样使局部血循环加快,对无菌性炎症等损伤性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照射过程中也要注意局部皮肤不要烫伤,糖尿病患者皮肤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很容易造成局部烫伤,在使用时要格外注意。
观察组采用的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和心理治疗的各自优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临床观察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时间有限,纳入样本例数过少,故需扩大样本量以期进一步观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长期随访,从而观察其长期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组神灯照射,需要频繁来医院,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所以有待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更加客观、更加规范化、更加合理的研究,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出中医中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