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姣
国立美术陈列馆,即江苏省美术馆老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早建设的国际级美术馆,美术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6 号,东临碑亭巷,西临国民大会堂。由于江苏省美术馆新馆的投入使用,老馆面临着修缮维护改造的工程,需要对文物建筑进行功能修复、布局的合理化升级以及设备的改造更新,因此需要着重研究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1933 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正筹备着即将在1935 年3 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大会的会场就选址在首都南京。由于当时在首都置地较为困难,筹建国民大会堂的工作因故搁置了一段时间。2 年后,由孔祥熙及其政治团体共同提议在首都南京建造国民大会堂,兼顾美术陈列馆、戏剧音乐厅,有剧场和会场双重作用,提案获得了南京政府的认可。
1935 年3 月7 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设立国立戏剧音乐院及美术陈列馆的提案,推于右任、孔祥熙等19 人为筹备委员,由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任筹委会常务主任。建筑地址选在国府路石板桥转角(今长江路)。同年,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筹委会联合承办国立美术陈列馆的招标、设计、施工工作。美术馆的筹委会经过招投标评定,在当年的8 月份确定了中标第一候选人是来自公利工程司的设计师奚福泉,第二名是来自天津基泰工程司的关颂声设计师,第三名是来自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深设计师。国立美术陈列馆的施工方是上海陆根记营造厂,营造厂的中标合同价为377 229 元,美术馆的预算价是62 343 元。筹委会与上海陆根记营造厂签订施工合同,合同工期是10 个月。
当年的11 月底,国立美术陈列馆破土动工,时任国民党司法院院长居正、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等社会各界名人参加了美术馆的奠基仪式。司法院院长居正主持美术馆的奠基仪式,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向大众宣读了筹备文件。由于设计之初考虑到美术馆与隔壁的大会堂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在设计理念与表现形式上二者采用了相近的设计手法。
在二馆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的南京政府新出台了《首都计划》,该计划中提出的民国首都南京“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的原则,基于该原则,设计师李宗侃对公利工程司的设计师奚福泉原版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二次设计。由于进行了二次深化设计,工期、造价有所增加,筹委会申请了365 458 元的预算,力争建造精品工程。
次年,国立美术陈列馆竣工。南京政府国民教育部在美术馆举办了“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美术展览会所产生的影响远超以往国内所有的美术性展览,这也是近现代历史中,尤其是新中国解放前南京政府举办的仅有的展览活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举办,邀请了南京政府的一系列高官以及社会名流人士的参观,以蒋介石、何应钦为首,林森、陈立夫、陈果夫等一行人也前往看展。
国立美术陈列馆竣工后,时日不长,侵华日军就占领了首都南京,南京城饱受日军炮火摧残。1937 年12 月,日军占领南京,日军以及以汪精卫为首的伪政府参谋部将美术馆作为其临时办公地点。经过了8 年抗日战争的洗礼,在1945 年,国民参政会秘书处搬迁至国立美术陈列馆办公。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美术馆做过市级人民法院办公场所、承担过市级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在1960 年9 月,美术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1997 年至2000 年这段期间,美术馆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改造设计以及修缮施工,扩建面积约1 400 m2。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在2011 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首都计划》的制定加上第一代新型建筑师的出现,使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走向专业化,建筑师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精神的建筑形式,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公共性特征的明晰。
国立美术陈列馆与国民大会堂等一批建筑的兴建标志了新式文化建筑的诞生,真实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南京规划建设的历史。美术馆旧址见证了“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盛况,见证了南京沦陷后遭受日军战火的重创,也见证了解放后文化事业的振兴。美术馆旧址被日军及汪伪军委会参谋本部占用,抗战后成为国民参政会秘书处的办公地点,解放后为南京市人民法院使用等经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场所。
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以中部突起为中心,两边对称布置,被认为是进行“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尝试的建筑作品[1]。
建筑整体为简洁明朗的西方现代建筑,内部功能完全按照新的使用要求布置,而在细部设置中式建筑装饰元素,如采用传统斗栱、彩绘纹饰等。体现出建筑师创造符合现代精神的中国式建筑的愿望与探索。被认为是新民族形式建筑风格,也有人称之为“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或“混合式建筑”。它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对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形式建筑的设计产生过深刻影响。
在近代历史中,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开始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第一批中国近代建筑师留学归国,西方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表现技巧等逐步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美术馆正是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产物[2]。从立项、招标到方案设计、评选,都体现了成熟的现代建筑营造步骤。建筑采用新形式(平屋顶)、新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材料(人造石、玻璃、五金等)、新工艺、新风格等。国立美术陈列馆代表了当时的设计建造水平,具备近代建筑的普遍特征。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现在仍归江苏省美术馆使用,承担展览、办公等功能,是大众了解艺术知识、感受艺术熏陶的场所。今日的国立美术陈列馆在发挥其展览、陈列方面的功能性已不如隔壁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但是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信息对了解民国首都南京是不可或缺的,是研究民国历史、民国建筑的经典案例[3]。同时也有利于民众了解南京的近代历史,普及文物保护意识。
美术馆位于长江路与碑亭巷街角处,西面紧邻人民大会堂(原国民大会堂)。2000 年扩建后,美术馆建筑体量变大,面阔由原来的37.6 m 增至52 m,东侧扩建部分已成碑亭巷沿街建筑。西侧围墙距离美术馆建筑西立面仅1.4 m。北面用地界线距离建筑北立面约10 m。由此可见,美术馆三面用地十分紧凑,如图1。2000 年以后在美术馆的北侧又建设了辅助用房,与建筑北立面仅相距3 m 左右,形成了狭长的天井,致使北面用地显得更为拥挤杂乱,东侧沿街建筑开有门,以满足消防要求。南边入口空间相对开敞,广场上设有灯柱、旗杆各一对,与建筑相协调,广场方砖铺地,现作为交通及内部停车使用。广场两侧布置有花坛绿地,院内植有若干高大树木,有雪松、梧桐、玉兰等,环境优美,如图2、图3。广场东侧搭建有花房,东侧对碑亭巷亦开有一门,作为次入口。
图2 广场西侧
图3 广场东侧
美术馆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本体占地面积660 m2,建筑面积约2 550 m2。建筑平面、立面均呈凸字形,中间主体四层,两翼三层,左右对称。采用平屋顶,这是近代新出现的屋顶形式,使得美术馆的外观风格迥异于传统建筑。建筑设计使用了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为集中式单体建筑,门厅、展厅功能分区明确,门厅内对称布置双跑楼梯以组织流线。正大门为立柱式三楹大门,上方有雨篷横向挑出。
与大门形式相呼应,上部延伸开有三条竖向通高窗户,大面积开窗使空间显得开敞明亮。建筑材料使用水刷石、水磨石等,都是民国时期普遍做法,人造石的施工工艺水平很高。建筑细部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檐口、墙面、雨篷等一些重要部位使用简化的斗栱及传统的彩画纹样作为装饰。美术馆文物建筑的本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民族主义建筑风格。
国立美术陈列馆已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统一由江苏省美术馆负责管理,但缺失记录档案。美术馆文物建筑现归江苏省美术馆使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的投入使用,缓解了老馆的使用压力,现老馆主要承担部分办公及展览、参观的功能。
4.1.1 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由于2000 年扩建的既定事实,导致了人们对美术馆改造后主立面的接受与认可,因此所认定的建筑本体原状是美术馆在2000 年扩建后留存的有价值的状态,包括1936 年建造的原美术馆建筑及2000 年扩建的对称两翼部分。
环境原状已不可考证,针对现有环境情况,清除影响安全和破坏景观的环境因素,营造服务观众及安全的设施及绿化。
4.1.2 有效保护原则
要求对美术馆的修缮做到充分,有效。首要解决结构安全问题,提出的保护措施能有效保护文物建筑[4]。比如修补立面损坏的水刷石,对孔洞、裂缝、残缺、剥落处以及装饰石材的缺损处进行修补。遵照可识别原则,修补的部分可采用相似材料,修补的部位具有可识别性。清洗外立面,去除污染墙面的灰尘、霉斑、钙盐、锈斑、油渍等,如图4。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清洗方法,清洗方法须对材料自然老化而产生的“氧化膜”给以足够的保护。墙面清洗前应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污染原因,经试样确定清洗材料和工艺,符合清洗效果后,再进行全面施工。必要的位置清洗后宜用有机硅溶液涂覆保护。
图4 美术馆外立面
4.1.3 可逆性原则
对文物本体进行的保护措施必须可逆,宜采用“可逆”的建筑材料与工艺,适时适当采用“四新”技术,以保证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5]。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立美术陈列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段里有可能还要进行再次修缮、改造升级的维护工作,此次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工作要兼顾可逆性与发展性。
4.2.1 拆除方案
由于2000年扩建部分已成既定事实,体现了美术馆增加使用空间的需求,增建建筑从外形上基本与原文物本体相协调,对称两翼部分与原文物本体组合后形成的南立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方案保留了2000 年增建的对称两翼部分。但增建的东侧沿街建筑体量过大,影响建筑外观,并造成北面庭院的堵塞,对消防不利,要求对其进行拆除。北侧2000年以后增建的辅助用房,建筑风貌不佳,与文物建筑过于靠近,除保留西北角的厕所及必要的辅助用房作为设备用房,其余皆拆除。
4.2.2 总体布局
拆除沿碑亭巷建筑后,原消防入口取消。现用地调整成2 个出入口,南面为主入口,东为次入口。沿用地的北侧、东侧设置停车位,保持广场空间的开敞性。保留原用地的大树,重新设计绿化。
根据结构检测鉴定报告,措施建议包括:在满足消防等使用功能要求和相关部门允许的条件下,北侧外楼梯停止使用;对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的框架柱,可进行加固;建议雨棚和屋面重做防水,对碳化深度较大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处理。
要求装修工程不得破坏文物本体,不得改变文物本体原状。对一层门厅地面水磨石裂缝处进行修补,建议美术馆管理使用中,在入口门厅铺设保护水磨石的防护层。在装饰工程施工中发现文物建筑本体的损坏问题应及时反馈并做出正确修缮措施。
4.5.1 屋面的修缮升级
拆除东侧部分建筑后,按原材质补齐外墙立面,对东立面进行设计。去除所有外立面的空调外机及管线,重新设计空调设备系统,确保所有外立面及屋面没有空调外机。主要管线尽量埋设在2000 年增建的建筑内,北侧保留辅助用房作为空调设备用房使用。管线设置部位、外观尺寸应与建筑环境相协调,不影响建筑保护部位的整体效果,宜暗线敷设。
拆除北外墙及屋顶的电线装置,重新设计线路,主要线路尽量埋设在2000年增建的建筑内,管线设置部位、外观尺寸应与建筑环境相协调,不影响建筑保护部位的整体效果,宜暗线敷设[6]。
4.5.2 楼梯、入口的维修改造
北立面楼梯的处理,要求对楼梯进行结构加固,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栏杆样式,减小栏杆构件之间的空隙,符合国家安全规范,去除栏杆的铁锈,按原状刷红色油漆。拆除南立面入口雨篷顶层的金属构架,重新设置雨篷顶的防水层及排水沟,更换雨水管。主入口大门重新设计更换,宜选用简洁并与建筑相协调的形式。原文物本体的门窗按原样式修复,更换破损的玻璃,重新油漆。2000 年增建建筑的门窗亦按原尺寸及外形更换,宜采用保温节能性好的材料。更换门窗防盗窗为不锈钢材质。主体四层东、西立面按未封堵的原窗户样式恢复窗户。检修屋面铁楼梯,去除表层油漆及铁锈,重新刷红色油漆。
4.5.3 防水的处理
拆除现有防水层,清除屋顶树木杂草等,检修建筑本体顶层楼板,对损坏处进行修复,重新设置保温层及防水层。保证足够的泛水坡度,并应增加隔气层,屋面的保温层、防水层宜采用功能质量高的材料,由于美术馆屋面上人,还应增设表面保护层。检修平屋顶的排水沟及雨水管,保证排水通畅。更换新的雨水管,材质颜色宜与建筑相协调。去除屋顶栏杆悬挂的空调外机及悬挂的管线。拆除电线装置,重新设计线路,主要线路埋设在2000 年增建的建筑内,保证文物建筑外观整洁。按原样式恢复建筑主体顶层天窗。去除屋顶栏杆上生长的植物,清洗混凝土栏杆,涂刷保护层。
国立美术陈列馆通过修缮改造的方式升级为全新的符合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艺术载体。本着以人为本、自然生态的修缮理念,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辅以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打造低碳、低能耗且具有历史韵味的现代化美术馆,给城市建设增加了一份活力,也将古城南京那浓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