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办公空间是人们开展各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各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在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许多初创型企业开始对其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愈发重视,在人性化、实用化、效率化、智能化及个性化等目标的驱动下,出现了新型办公空间模式。联合办公空间即属于此类,通过资源汇聚与空间共享,对办公空间予以结构上的不断优化,使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为员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便捷高效的办公环境,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联合办公模式有其内在特殊性,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设计原则,需要深入分析这一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联合办公本质上属于一种共享型的办公模式,即不同的组织在同一空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从而实现办公空间(租金成本开销)的有效节约。与此同时,不同组织之间还可以进行资源的汇聚,通过信息、知识、技能的相互交流,达到创新的目的。此外,联合办公模式通常会构建一种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实现办公、娱乐、饮食、休闲等诸多功能的有机统一,为身居其中的人们提供更高效的办公体验。联合办公模式多见于城市的创客中心、智力中心等地,一般以集群的形式进行分布。
目前,我国政府为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口号,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支持,在960 万km2的土地上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在2014 年达沃斯论坛结束后,联合办公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孵化器”“孵化园”“创客空间”等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各类型机构,均对联合办公模式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目前,在实践层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的联合办公空间主要有“无界空间”“优客工场”“WeWork”等。
大部分企业鉴于经营便利的考量,多选择商业中心、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为成熟的地区作为其办公场所,但此类区域意味着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开销与相应的管理成本,这给许多初创型的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1]。联合办公模式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开放办公工位或是团体办公空间,同时共享空间内办公器械,彼此分担经济压力与管理成本,从而实现日常经营的经济性目标。基于此优势,联合办公成为许多初创型企业青睐的模式。
联合办公模式下,企业与员工在开展日常活动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不再受到平铺式工位设置的限制,创造了一种互动氛围。传统的割裂式办公局面被打破,企业团队的活跃度大大提升[2]。除此之外,传统的办公空间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进行固定划分,相应的隔断设施往往不可变动,使得企业在面临一些特殊情况(如大量人员聚集)受到较大限制。联合办公空间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移动隔断设施的配置,可以实现办公空间的灵活安排,针对不同的情形进行对应的空间格局变换。
对各类创业者而言,需要重点解决好创业风险控制以及团队建设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联合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对现有办公空间予以利用,并实现空间结构的最佳配置,满足初创企业的各类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创新性的功能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长期身处其中的广大员工的真实需要,并且为其营造了轻松、便捷、高效的办公环境。由此可见,联合办公模式在现阶段的兴起具有其内在优势。可以预见,该模式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办公空间设计往往聚焦于基础办公空间及商业服务空间两个方面,对创业服务空间以及生活服务空间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导致身处其中开展日常办公的员工们倍感压抑,其工作效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联合办公模式下的空间环境设计遵循均衡性原则,提升了创业服务空间、生活服务空间所占比重,并通过对空间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各功能区的交互联动,创造出了开放与私密相结合、生活休闲与工作相交融的个性化办公空间,大大提升了员工们的办公体验。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联合办公空间中的人员流动与团队变化始终是其常态。此外,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会议召开等会形成暂时的大量人员安置需要。因此在进行环境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情况的变化[4]。再如,对于初创团队而言,经常会遇到人员快速增加的情形,在环境设计时便需要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来适应团队人员数量的动态变化。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延展的预留工位空间,将桌腿进行内缩,为人员的增加提供便利;为了打破工位桌位置固定的束缚,可以选择电线悬挂技术;通过垂帘、屏风等对入驻联合办公空间的不同团队进行灵活划分。
除此之外,联合办公空间环境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对空间的多功能层面应用,以切实满足后续入驻团队的多样化需求。具体而言,需要对空间结构科学优化,在保证各子空间开放闭合性的基础上,对部分功能区予以整合,如可以将前台、等候区、咖啡餐饮区等融为一体,打造成为联合办公空间的休闲交流区。该区域还可以采取移动隔断的方式同会议室相连,开放后即可成为大型交流空间,以满足企业遇到部分特殊情况的大规模空间需要,极大地提升了空间效益,同时赋予了联合办公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与趣味性。
一般而言,对应的平台负责进行联合办公空间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待其完全建成后再由各团队入驻。为此,在确保联合办公环境整体功能得到实现的基础上,应为各团队预留一部分可调整的弹性空间,使之同团队特有的工作方式或团队文化相契合。具体如下。
鉴于开敞工位区多以集中布置的长桌办公位为主,且较为固定,故而在空间环境设计时可以对大空间面积进行适当缩小,尽量防止出现大面积平铺工位的情况。为了切实增强办公空间的灵活性,可以多创设一些角落空间,将其灵活租赁分配,使之成为开敞办公区之中的自由空间,员工可将之用作置物、休息等功能。
另外,独立办公室通常面积较小,一般为10~30 m2,且多供同一团队使用,空间方面的调整具有较大弹性,选择可移动形式作为工位桌之间的连线方式,并在墙面尽可能配置较多的插座;预留玻璃隔断磨砂贴,方面后续的入驻团队展示其企业形象;采用移动隔断方式,让规模互异的各类型团队在入驻后能更好地适应办公环境。
联合办公区始终处在流动与快速变化的状态下,前来工作、洽谈业务、寻觅商机的人络绎不绝。虽然充满活力,但不可避免地会对身处其中的员工工作专注度产生影响。因此,实现联合办公区专注与活力、外部参观与日常工作、不同组织间私密性与共享性的动态平衡,是环境设计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在安全性保障方面,应在确保空间内部员工使用高效便捷的前提下,科学设置门禁及安保监控系统,保持内部人员的可控性。
在进行环境设计时,需注重空间流线的配置,部分针对外来访客或是供交流休闲的区域可以设置在前台处,以切实减少各类交互活动对主要工位产生的影响,为员工正常的办公活动保驾护航。抗干扰性保障方面,可以采取压缩分隔的方式对一些较大的开敞工位区进行划分,并在移动隔离处装配吸音板,有针对性地提升减噪效果[5]。另外,确保团队业务以及商务洽谈的私密性,需要对会议室等区域的隔断玻璃予以磨砂贴,并增强隔音效果。
创新创造思维是初创团队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其敏锐发现重大商业机遇的动力。办公环境是初创团队开展各项办公活动的基础场所,因而联合办公环境的设计需要对创新型文化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为员工提供基于交流讨论、休闲小憩、工作整理等不同需求的丰富空间,为之营造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工作环境,促进其创意的萌发。如可在联合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时配置静思区,为员工整理工作思路与工作成果提供安静的场所;休闲区配备各类适宜的饮品或食物,让员工以放松的态度进行相应的交流探讨;健身区设置在视野良好的区域,让员工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实现思维触发。
联合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也应正视环境空间在思维与信息方面的承载功能,这也是其促进员工创新思维萌发的另一重要手段。
在联合办公区间内,可以通过可视化信息的方式将部分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及专业知识模型予以形象展现,如可为部分工具类、思维类书籍在休闲区内提供合宜的展示空间,供团队员工在休憩或交流时取用;在公共区域内设计信息展示区,通过投影设备等循环播放专业视频、行业动态等,服务员工的思维创新;充分利用好墙面空间,可以在其上配置白板等工具,便于员工及时记录下灵光乍现的创意点。
当前,城市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在很多初创型企业中尤甚。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使得二者表现出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往专注于空间尺度、视觉呈现的办公空间设计理念也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的办公体验需求。为此,联合办公空间的环境设计需要与前述情况相适应,立足于新产品、新服务,从服务流程上进行整合,进而打造出一个多元功能区域的综合体,全方位地满足员工的生活与办公需求。
综合办公区设计示例图,如图1所示。这一环境设计原则以整体提高员工福祉为基础,通过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且新式的服务,间接促进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将员工的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联合办公空间的置入服务方面,应强调服务设计思维,实现产品—服务—环境—人的多元素整合。具体来说,可以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引入诸如公共空间场所预约、来访登记、办公器械使用等方面,采用存储柜、自主取件柜等服务商替代单一功能的储物区。再如生活服务方面,将多元服务形式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入整体办公环境空间。针对办公环境中午餐订单的扎堆问题,可采取线上分散订单与线下统一取餐相结合的模式予以解决;将商业咖啡厅等嵌入到办公环境中,从而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服务。
图1 综合办公区设计图示例
相较于传统办公空间的配置模式,联合办公模式在经济性、灵活性、人性化以及功能多样化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在现阶段创意型、移动型、协作型工作发展日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办公空间形态转变为联合办公模式会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联合办公空间的现实使用需求这一基础,总结了联合办公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其一,增强办公空间的动态适应性,使其能够灵活满足使用条件的各种变化;其二,预留可调整的弹性空间,给予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微调的余地;其三,提升安全性与抗干扰性,实现空间活力与办公专注度之间的动态平衡;其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广大员工在日常办公中的创意萌发;其五,打造多元功能区域综合体,坚持服务设计思维,从而整合多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