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测度、地区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

2022-09-14 03:03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省份差距

杨 欢

(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一、引 言

“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全民健康放在首位,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号角。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方针。然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情况不同,各项健康事业发展速度各异,居民健康的地区差异仍然较为显著[1-4]。为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为各地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了政策指导,并在2022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21—2022年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督促与鞭策各地区健康中国行动工作的落实。未来十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健康建设水平进行动态监测,了解“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动态,对于加快区域健康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际上,对于健康公平性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健康不公平”研究小组,指出了社会健康差异现象的存在。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即刻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健康差异的研究热潮。近半个世纪,国外学者对于健康公平性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既有集中于不同地区、人群的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研究[5-7],也有集中于国家社会健康服务与城市健康建设的均衡性的研究[8-1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于健康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城市健康建设的研究日益增多。

对于居民健康水平的研究,国内学者既有从全国层面的分析,也有对部分城市群层面的研究,考察对象既有劳动人口也有特殊人群。例如:赵雪雁等测度了2003—2013年全国健康水平差异,指出中国居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但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态势,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而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小[4];陈云和吴雨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现该区域人口健康水平呈现下游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分异格局,健康水平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1];高凯等通过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指出中国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整体较好,但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区域及城乡人口的健康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12];黄柏石等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指出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但分异水平有所降低[13]。

对于社会健康建设均衡性,国内学者分别对中国医疗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公平性、生态文明建设差异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成果。例如:已有研究发现中国基础医疗服务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城乡间医疗服务差距突出,但随着区域协同发展与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基础医疗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差距逐渐缩小[14-15];社会保障方面,部分研究指出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不均衡仍然存在,但总体差异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然而部分人群医疗保障不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潜在危机、医疗保障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16-17];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张欢等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分析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及其协调度,指出全国生态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递减态势,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呈正相关性[3];成金华等通过对中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发现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指数总体趋势向好,但大城市中生态文明指数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的特点[18]。此外,近几年也有学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服务等多方面,对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城市健康发展不平衡,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引领健康发展[19]。

已有研究对本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对于中国健康发展的单一方面研究居多,综合评价较少,大部分是对居民身体健康水平进行测度,或是从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单一的健康建设视角进行分析;目前为数不多的多维度综合评价城市健康建设的文献,其研究范围均是部分区域或城市,暂无全国层面研究,并且对于维度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中国正在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没有高度吻合。鉴于此,本文的贡献如下: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为准绳,以其战略目标为依据,构建了包含居民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环境与健康产业五个维度的“健康中国”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全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外)的“健康中国”发展水平,揭示了其区域差异的演变趋势,最后为促进“健康中国”的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一)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1.指标选取

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简称为《纲要》)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本文从居民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五个方面,构建了“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的指标选取阐释如下(见表1):

表1 “健康中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共同反映结果,结合《纲要》中2030年健康水平的具体实现目标,考虑到省际数据的可获得性,生理健康方面选取人均预期寿命、围产儿死亡率、5岁以下中重度营养不良比重、孕产妇死亡率。心理健康方面,除选择精神科就诊率为基础指标外,由于离婚对于离异者本身及其父母、子女的心理均会产生一定的创伤,因此将离婚率作为反映心理健康的另一个负向指标。欠缺之处,缺少国民体质情况数据(1)国民体质合格率仅在每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做此项测度,无连续年份数据,因此在指标体系中没有考虑。。

健康生活:《纲要》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中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例如:提高健康素养、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等。鉴于此,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健康生活水平衡量指标如下:由于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的健康素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健康体检行为能够体现人们的健康意识,因此选取受教育年限和健康体检率来衡量居民健康素养,以烟草、酒和饮料人均消费额来反映各省份不健康行为程度。不足之处,缺少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测度指标(2)“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前各省份对于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的测度重视程度不同,无相关的连续年份数据,故本文指标体系中没有加入全面健身运动方面指标。。

健康服务与保障:《纲要》在“优化健康服务”和“完善健康保障”篇章中指出,需要加强慢性病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等。鉴于此,本文从疾病防控情况、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中医服务规模、儿童健康服务、孕产妇健康服务、老年人口健康服务六个方面衡量健康服务水平;健康保障方面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比重来测度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健康环境:《纲要》在“建设健康环境”篇章中指出,需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结合每项要求的具体内涵,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保护情况、城镇健康环境建设和公共安全建设三个方面来衡量健康环境发展水平。不足之处,缺少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衡量指标(3)《中国健康卫生统计年鉴》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统计口径不同,2012年前并无相关内容的统计数据;卫生监督方面,全国层面相关统计年鉴中仅给予全国总体数据,无省际数据,故本文在健康环境指标层中未考虑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衡量指标。。

健康产业:《纲要》在“发展健康产业”篇章中从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等方面做了重要指示。本文从医疗产业规模、医药产业规模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规模三个方面来考察各省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2018年为考察期,以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考察对象。所采用的省级面板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健康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部分指标数据由原始数据整理计算得出,例如:平均受教育年限、精神科就诊率、健康体检率、交通事故死伤率等。

(二)研究方法

1.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对多个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简化,可以很好地避免基础指标间存在的高度相关性,并且所形成的权重结构能够充分地反映各基础指标对综合目标层的贡献程度。为了得到客观科学的权重结构进行综合指标的评价,并且最大限度保留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信息,采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份综合健康发展水平进行测度[20]。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指标作用效果趋同化:正向作用指标数据不变,负向作用指标数据取倒数形式,得到原始数据(xij)n×p,n为被评价对象个数,p为指标个数。

第二步,无量纲化:记xj为所有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均值,采用均值化处理,每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与该项指标均值做比,即zij=xij/xj,得到无量纲化矩阵(zij)n×p。

第四步,计算综合得分:利用无量纲化数据zij与指标权重wj计算各评价对象健康发展水平ri,公式为:

(1)

2.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2)

将总体基尼系数G分解为区域内差异Gw、区域间差异Gnb和超变密度Gt三部分,其关系满足G=Gw+Gnb+Gt,具体计算公式参见原始文献[21]。

3.时空β收敛模型

Barro和Sala-I-Martin在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时间β收敛模型[22],具体如下:

(3)

式(3)中,i(i=1,2,…,n)为样本,T-t为考察时间长度,fit(fiT)指i地区在t(T)年的健康发展水平,c为常数,εi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β表示健康发展水平趋向稳态时的收敛速度,若β>0,则为收敛状态,且β越大,收敛速度越快;若β<0,则为发散趋势,若β=0,则为均衡状态。

将时间要素转变成空间要素[23],仅考虑时间跨度T-t=1的情况,可得空间视角下的β收敛模型,具体如下:

而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清楚“两分两换”的真正含义,我只知道,我们家从农村的老宅子搬进了红瓦白墙的公寓楼,屋门口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大路,我的夜生活也从晚上7点全村关灯睡觉拖延到了晚上8、9点还在灯火通明的小区里玩耍。

(4)

式(4)中,ft为t时期空间区域样本观察值形成的列向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C为常向量,ε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向量。令rit+1=log(fit+1/fit)是一阶对数增长率,rt+1表示对数增长率形成的列向量,在等式(4)左右两边同时左乘空间权重矩阵W得:

Wrt+1=WC-(1-e-β)Wlog(ft)+Wεt

(5)

式(4)与式(5)相减,并令Φ=(E-W)C,μt=(E-W)εt,其中E为单位矩阵,则得到时空视角下的β收敛模型为:

(E-W)rt+1=Φ-(1-e-β)(E-W)log(ft)+μt

(6)

式(6)是一种结合空间因素的时空收敛模型,该回归模型能够描述健康发展水平以空间路径收敛的特征,模型中参数β的含义与式(4)中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三、“健康中国”发展水平时空演进特征

(一)“健康中国”发展水平测度

基于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6—2018年全国31

个省份的健康发展水平(见表2),进一步描绘了四大区域健康发展水平的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

1.全国层面

从表2可知,2006年中国整体健康发展水平较低,得分高于1.5的省份只有上海,定义为“第一梯队”;得分在1.0~1.5之间有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5个省份,属于“第二梯队”;吉林、福建、山东、湖北、广西和四川6个省份得分介于0.5~1.0之间,属于“第三梯队”;其余19个省份健康发展水平低均于0.5,属于“第四梯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份健康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渐提高趋势。2018年,“第四梯队”仅剩西藏1个省份;“第三梯队”减少至13个省份,除海南和黑龙江外其余均属于中、西部地区省份;“第二梯队”增至11个省份,包括天津、河北、福建和山东4个东部地区,安徽和河南2个中部地区,广西、重庆、四川、陕西4个西部地区和吉林1个东北地区;“第一梯队”增加到6个省份,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经计算全国年均增长率为7.19%,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由2006年绝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的格局发展到2018年绝大部分省份均为中低或中高水平的空间格局,但全国“第一梯队”省份仍然不多,且绝大部分为东部省份,暗示着“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整体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2 全国31个省份“健康中国”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2.区域层面

从图1可知,四大区域健康发展水平均呈现逐渐提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指标体系中原始数据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格局来源于以下原因: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江浙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结构年轻化、第三产业比重大等特点,使其在健康生活方面的健康意识(体检率),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均医疗机构、床位与医务人员,健康环境方面的环境治理水平,以及健康产业中文化、体育、娱乐产业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由此东部地区整体健康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区域。此外,从“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五个衡量维度来看,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的最大差异在于健康服务与保障建设的不均衡。

(二)“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

为进一步揭示各省份健康发展水平在其所在区域中相对位置的变动及变动的可能性,基于Markov链分析方法[24],将“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划分为低(LL)、中低(LM)、中高(MH)和高(HH)水平四种类型(4)四种类型具体划分方式如下:低水平类(L),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中低水平类(LM),介于全国平均值的50%~100%;中高水平类(MH),介于全国平均值的100%~150%;高水平类(H),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50%。,测度了时间跨度T为1年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随机转移概率,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全国层面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T=1)

表4 区域层面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

1.全国层面

在表3转移概率矩阵中,位于主对角线上概率值均明显大于非对角线上概率,表明全国健康发展水平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存在小幅度内部流动性。低水平、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向上一类别转移的概率分别为22.60%、6.00%和11.50%,不存在跨类别提升的现象,表明健康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短时间内无法大幅度提升。向下一类别转移的现象仅发生在中低水平省份和高水平省份,且转移概率均较小,不存在跨期下降的现象,表明全国各类型省份均无大幅度下滑情况。

2.区域层面

由表4可知,四大区域健康发展水平呈现如下动态转移特征:(1)四大区域低水平、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三种类型的转移状态中,除了中部地区中低水平出现2.30%向下转移概率外,再无其他向下转移情况,表明四大区域健康发展水平处于中高水平以下的省份绝大部分年份均处于保持稳定或提升状态。(2)四大区域的四种类型均不存在正向跳跃式转移,表明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在短时间内无法呈现大幅度提高的可能。(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部与东北地区中高水平呈现出绝对稳定状态而无高水平省份,暗示着应该加强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健康发展建设,找到其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冲破屏障使其逐渐向高水平发展。

四、“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为了刻画“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大小与来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子群分解方法测度了“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总体、区域内、区域间基尼系数与总体差异来源,其演变趋势如图2~4所示。

图2 全国总体区域差距与来源的演变趋势

(一)全国总体差异及其来源

由图2可知,“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2006年最大,之后持续三年下降,但2010—2012年呈现小幅度上升,而2013年后持续六年下降,2018年差距最小,年均变化幅度为-1.75%,表明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国健康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来源,其演变趋势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0年为波动上升态势,2011—2013年呈现阶梯下降趋势,2014—2018年呈现“M”型整体小幅度上升态势。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影响次之,2006—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2011—2013年呈现“N”型上升趋势,2014—2018年呈现“W”型下降态势,年均变化率为-1.55%;地区内差距贡献率最小,且基本保持平稳。由此可见,促进各区域间健康事业的协同提升,缩小区域间差距是加快“健康中国”总体差距下降的关键。

(二)区域内健康建设水平差距比较

由图3可知,四大区域中,东部区域内差距最大,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小。四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具体演变情况各异,东部区域内差距以2010年、2012年和2015年为拐点呈现反复下降上升的“W”型变化,在2006年和2015年达到最大与最小,年均变化率为-0.51%。中部区域内差距2006—2011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其中2009年内部差距最小,2012—2018年变化幅度较小,可视为平稳阶段,考察期年均变化率为-0.96%。西部区域内差距除2007年、2015年和2018年有小幅度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为下降趋势,年均变化率为-4.35%。东北地区内部差距2006—2011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1年差异最大,2012—2018年为小幅度反复升降的波动变化,考察期年均变化率为18.12%。以上分析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健康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而东北地区整体呈现扩大趋势。

图3 四大区域内差异的演变趋势

(三)区域间健康建设水平差距比较

由图4可知,东部与其他三个区域间差距远大于中部、西部、东北两两地区间差距,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力资源聚集、产业类型丰富,使其在健康服务与健康产业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而总体健康建设水平远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从具体演变过程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演变趋势基本相同,均以2007年和2012年为拐点呈现倒“N”型态势;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在2006—2012年呈现“N”型态势,2012年差距最大,2013—2018年呈现“V”型变化;中、西部差距在2006—2017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2018年出现小幅度上升;中部与东北地区差距在2006—2011年呈现“U”型态势,2012年小幅度下降,2013—2016年处于平稳阶段,2017年和2018年略有上升势头;西部与东北地区差距仅在2015年和2018年有小幅度上升,其余年份均为下降趋势。四大区域间除东部与东北地区的差距呈现小幅度扩大外(年均增长率0.20%),其余区域间差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两两间差距缩小速度快于其各自与东部地区间差距的缩小速度。

图4 四大区域间差异的演变趋势

五、“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时空收敛性

由前文可知,“健康中国”发展水平逐渐攀升,但“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因此对其收敛性的探究,既需要考察时间维度的变化,也需要考虑空间分布,故本文选择时空β收敛模型来进一步分析。

(一)全样本期

由表5可知,全国层面参数β的估计值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值,表明全国范围“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收敛特征,存在外围地区(落后地区)对中心地区(发达地区)的追赶现象,落后省份与发达省份健康发展水平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区域层面,四大区域的参数β的估计值均大于0,其中,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收敛速度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而东北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全样本期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的健康建设水平均呈现显著的落后地区向高水平地区的追赶之势,而东北地区低水平省份向发达省份的追赶趋势不显著,其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其健康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呈现反复的上升下降波动趋势,因此全样本期收敛性不显著。

表5 全样本期时空β收敛性参数回归结果

(二)分时段考察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党的十八大前后“健康中国”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全国层面,两个样本时段参数β的估计值均大于0,且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2013—2018年时段β值远大于2006—2012年时段,表明党的十八大前后“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时空收敛特征;党的十八大后,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中,全国总体健康建设发展水平的时空收敛速度明显增大,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发展势头迅猛,对发达省份的追赶趋势更加显著。区域层面,两个样本时段内,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的参数β的估计值均大于0,但显著性有所差别,东部地区的时空收敛性在两个样本时段由不显著转为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两个时段均呈现时空收敛特征,两个地区2013—2018年时段收敛速度均大于2006—2012年时段;东北地区在两个时段均呈现不显著的时空收敛性。由此分析表明,党的十八大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落后省份对高水平省份的追赶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健康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展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对高水平省份的追赶速度超过了东、中部区域,但东北地区始终未展现显著的收敛趋势。

表6 分时段空间β收敛性参数回归结果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构建了多维度“健康中国”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2006—2018年全国31个省份健康发展水平,分析了其区域差异与时空收敛性。得到如下结论:“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属于稳步小幅度提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始终未能冲进高水平类别;“健康中国”发展水平总体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来源;党的十八大后,东、中、西部“健康中国”发展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时空收敛特征,且收敛速度较党的十八大前有所加快,但东北地区并未呈现显著的收敛特征。为了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缩小其区域不均衡,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全国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构建权威的健康教育知识发布平台,基于新媒体技术实现健康传播从水平方面向立体方面的转变,为老百姓提供权威、科学的健康教育信息;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政府需增加公共健康设施资金投入,增加健康设施多样性,提高居民锻炼参与率;提高健康意识,督促居民健康生活,增加免费健康咨询活动,从源头控制疾病风险,降低重大疾病发生率。

第二,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区域健康服务均等化。完善西部和东北地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纳入医保的药品种类,减少“因病致贫”现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保障农民工、随迁老人等流动人口的权益;加强区域间医疗信息的共建共享,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与技术的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组建三甲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横向型联合体,提升基层医院就诊率与服务效率。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努力推进环境保护宣传与监督工作,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东部地区应加强企业环保创新,加快形成环保创新型生态产业链,推动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应加强完善清洁能源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优化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强废水、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

第四,丰富健康产业类型,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需从实际出发扩大发展民生导向型健康产业,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此外,需要丰富健康行业类型,增加有针对性人群的健康服务业。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需要加快完善健康产业体系,促进医药产业与其他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健康产业创新,激发如医疗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养老等健康新业态,为未来中、西部健康产业升级完善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省份差距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