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红卫/ 文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企业追求生态文明发展的路程,可谓“三级跳”。从最早的企业级生态发展到产业级生态,再发展到如今的社会级生态,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演进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温饱到环保、从生存到生态,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日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由于环境污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因而强调管理,正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进而推动了企业开始改进环境管理工作的进程。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应运而生,一方面满足了各类组织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一种衡量组织活动、产品、服务中所含环境信息的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标”体系认证,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也逐渐增多。
ISO 14000系列标准体现了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由“末端控制”到“污染预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将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加以提炼浓缩,转化为标准化、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涵盖了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 S O 14001~ISO 14009)强调对组织的产品、活动、服务中具有或可能具有潜在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加以管理,明确员工的职责与分工,全面提高其环境意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构成整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构架,保证企业环境目标的实现。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I S O 14040~ISO 14049)可以用于产品及包装的设计开发,是绿色产品的优选。
环境表现(行为)评价(ISO 14030~ISO 14039)可以用于企业决策,以选择有利于环境和市场风险更小的方案;将环境方面的考虑纳入产品的最初设计阶段和企业活动的策划过程,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这种预防措施更彻底有效、更能对产品发挥影响力,从而带动相关产品和行业的改进、提升。
环境标志(ISO 14020~ISO 14029)则起到了改善企业公共关系、树立企业环境形象、促进市场开发的作用。
企业推行ISO 14000系列标准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改善我国宏观及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提升企业环境形象、促进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有较大帮助。
能源管理体系则可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运用过程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管理模式,对能源利用全过程进行系统识别、控制和不断优化。
“绿色消费”浪潮促使企业在选择产品开发方向时,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消费观念中的环境原则。这就要求企业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绿色化改造力度,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追求生态型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则要利用绿色生态技术,加快污染产业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及环保产业,加速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结构的转变;要积极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要加强环保产业,发展那些保护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以减少环境负担为目标而从事的设施设备生产、技术和服务的产业,包括污染处理设备、检测仪器等硬件设施以及废物管理、工程设计与咨询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结构生态化,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生态规律构造高效、和谐的产业结构,使多个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通过系统的耦合和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高效的产出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
我们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GDP 为主的旧观念,树立生态优先的新理念。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促进人与自然融合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才具有较强的生存力、拓展力与竞争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成为必然选择,需要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使区域绿色市场和新兴生态产业得到跨越发展,使生态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要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发展高效清洁煤电,加快煤炭减量步伐,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新建机组煤耗标准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坚持“绿色共识”,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措施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 03 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在高效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借助生态系统,创新产品供给模式,从单一的产品属性向多元化、场景化和链条化延伸,实现体验式的服务。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冲击下,各行各业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生态赋能,未来已来,生态化发展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级生态,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更指社会生态环境,包括员工奉献、顾客驱动、政府支持、社区参与、各方合作、友商协同、和谐共赢等。企业要在引领行业进步、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提升全产业链的质量水平,为推进我国产业基础绿色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作出贡献。
随着产品和服务的日益多样化,企业需要将自身组织作为相互关联的、跨界的、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些广泛且相互依存的合作网络可能既包括传统的合作伙伴和协作者,也包括竞争对手、行业外的组织、社区和顾客。企业成长可能依赖于所处生态系统的整体成长及其应对未来的能力。而且,由于竞争越来越多地来自不同行业,企业若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需要在生态系统层面上提供新的供给。“跨界、场景、链接、平台”将逐渐变成现实存在。因此,企业要转变战略观念,从原先的强调竞争转变为强调构建生态系统,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服务平台,布局生态圈、生态收入、生态品牌,追求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合作伙伴、协作者、社区、社会等相关方利益平衡,追求社会级生态的合作互利共赢。
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树立起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从企业级生态到产业级生态,再到社会级生态,实现生态文明“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