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斐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极大满足,越来越多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层面的感知与体验。全域旅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旅游概念,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全域旅游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能够实现旅游地的深度观赏与感知。因此全域旅游的概念更加适用农村旅游开发项目中,很多偏远农村地区都具有壮美的、天然的自然景观,体现出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能够达到全域旅游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域旅游与农村经济的融合能够推进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不断开发农村的天然旅游资源,通过全域旅游带动贫困地区各方面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构成"旅游+"扶贫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指的是某地区因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其他多个产业发展的形式,其中涉及到的旅游事业、卫生事业以及公共体制等将形成一个管理整体与利益共同体,通过发展地区旅游事业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收益。各地不断推进各地旅游事业向着全域旅游的模式转变,倡导各地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多种旅游要素,带动全产业发展,全民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
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了全新的发展目标,也是关系全国人民福祉的关键工作。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作,尤其是在党十八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同志更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等目标,更加落实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与可行性。为了改善基层农村的生活品质,提高农民居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策略,该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化的指导与理论依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策略,精准扶贫成为了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农民居民自身的发展来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其建设发展思想,同时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全域旅游提出了一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理念,其将旅游业作为产业链核心,利用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建设工作,落实农村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业相关产业,在全域协调与合作发展的环境中构建全覆盖性以及高联动性的旅游产业大格局。从发展目标上来看,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其实际上体现出普惠性的基本特征,旨在带动全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帮助政府更快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国家的政策之一,同时也是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武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扩大农村就业,最终实现贫困乡村脱贫致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扶贫的建设发展效果也从反面验证了全域旅游的效果。
全域旅游是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旅游业创新实践的载体与成果,因此全域旅游与扶贫工作在发展理念方面体现出一致性特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城乡资源配置以及供需关系将得到有效协调,这样就能够发挥出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优势与观赏优势,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全域旅游与扶贫工作的融合能够实现旅游业与农村居民生活的融合,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全域旅游的成果共享性特征,普惠更多参与主体。自组织理论与系统理论均可支持全域旅游的概念,前者重视开放性的环境,认为人们可以在开放性环境中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能量的交换,并将系统从无序状态调整至有序状态。因此在系统理论中的自组织理论坚持了开放性的基本建设理论,将整个区域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打破系统内部的界线,从区域一体化角度开展跨域合作,这样就能够发挥出区域整体的力量与优势,实现整个区域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区域内部要素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合作关系,最终搭建出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体系。与传统的区域经济、旅游业、扶贫工作模式相比,全域旅游与扶贫工作的结合能够提高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传统模式下割裂的自然地理单元重新链接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资源的自由流动,解决了区域深度贫困问题,有效改进了扶贫工作的效果[1]。
经过实地调查与总结能够发现,我国很多区域性整体贫困与集中特困地区均分布于偏远的山区,这样的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区产业建设不足,生产力与机械设施不足,农业科技发展速度较慢。但更是由于人为开发因素的不足,以上贫困山区大多保留了不加修饰的、自然的、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还体现出更多差异化、多样性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社会文化资源、自然农业资源等,均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当前比较常见的全域旅游发展形式包括田园生态项目、休闲山庄、酒庄、亲子农场等,人们可以进入景区体验当地的风俗民情,深入感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环境中疗愈自己,享受得来不易的休闲时光[2]。
无论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还是传统的扶贫旅游发展模式,两者在尝试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路径是一致的,即外部经验借鉴学习融合内部技术创新的基本发展路径。要想开发全域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的道路,人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同时融合国内贫困地区的实际资源状态与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融合,讨论并提出适应于国内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域旅游方案。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各地区应实现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融合发展,旅游业依托于各地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特点,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是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业的带领与发展背景下,地区其他产业也得到极快发展,也可以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其他产业的附加值,进而实现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联动。
首先是“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未经过度开发的偏远山区以及贫困地区往往具有更加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自成一派的人文特征,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资源。而旅游与农业的整合与联动则能够推动循环的发展。具体来说,“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农业观光与体验两个方面发展,开展亲子游乐、科普教育、养生等农业旅游产业,扩大农村旅游的群体范围。另外,当地还可以依托于当地农业发展环境构建生态农业园区、农耕博物馆以及体验中心等项目,打造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其次就是“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为工业生产赋能,而工业的发展则能够拓宽地区旅游发展的边界,增加更多创新旅游项目,吸引更多人。比如具有文化特色的工业基地以及工厂可以改造成为旅游景点、主题公园,让游客体会工业科技的魅力,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反哺工业生产,为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旅游+文化”发展模式则是以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发展特色旅游业,采取观光、度假、休闲等方式为人们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场景,进一步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实现旅游融合发展,精准开展扶贫工作。
“旅游+扶贫”的主要参与者与建设者都是人,只有强化人们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促进旅游扶贫的发展,构建符合区域发展特征的产业链,在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提升其劳动创造的意愿,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全域旅游的发展能够为更多人展示贫困地区的景观与文化,整合各种资源,提升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的精神状态,并在参与全域旅游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参与感,最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具体来说,人们在推动旅游扶贫模式建设的时候应关注当地人的主体性和参与度,鼓励当地人参与到旅游建设工作中,充分采纳当地人对于旅游开发的建议,让人们参与到全域旅游事业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去,发挥其主人翁的精神,深刻体会到全域旅游发展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出旅游扶贫的重要效用。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应做好引导、扶持以及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们的旅游主导作用,达到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3]。
要想推进“旅游+扶贫”模式的进行,人们就必须构建完善的科学建设体系。旅游扶贫指导体系应针对各项建设工作进行层次区分,做好地区卫生医疗保障以及卫生服务工作,科学开发当地自然资源,进行传统旅游项目的创新与扩展,增加衍生经济,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一体化发展。此外,交通运输也是全域旅游以及扶贫工作的重点,当地政府应关注交通项目的建设,加强当地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扩大网络覆盖面积,促进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人们还应做好资源调查工作,开展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如以种植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旅游体验项目,这样就能够体现出乡村资源特色,发挥出旅游扶贫的价值。在全域旅游建设发展之前,人们应了解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同时对旅游市场展开调研活动,之后结合以上两者的调查结果制定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扶贫策略与方案,构建互联网旅游扶贫新模式,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精准营销,吸引更多人进入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感受当地文化民俗[4]。
全域旅游下旅游扶贫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因此政府应重视全域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为全域旅游以及扶贫事业的发展注入动力。经过实践总结可知,如果贫困地区仅仅依靠自身的旅游建设是很难践行全域旅游的,此时就需要国家政策、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发挥政府的影响力才能够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进而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事业发展出力。国家政府应提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与发展倡导,帮助构建贫困地区旅游项目销售网络,增加贫困地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实现对相关旅游项目开发主体的监管,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国家政府应设立人才支援项目,针对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管理人才支持,正确引导全域旅游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旅游扶贫的价值[5]。
全域旅游为传统的旅游+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人们应在传统旅游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首先,人们应依靠景区资源优势带动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实现扶贫模式创新,比如构建农家乐、发展果菜采摘、农耕体验等旅游业态等,进一步拓宽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道路,增加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其次就是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发挥融资优势推出针对贫困地区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贫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6]。
综上所述,“旅游+扶贫”模式作为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应明确全域旅游对于扶贫工作的意义,完善旅游事业建设体系,开发特色旅游模式,给予政策与资源支持,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